胡裔軍
(貴港市民族中學,廣西貴港,537000)
新課程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凸顯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應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錯綜復雜,同時大眾傳媒良莠混雜,面對迅速的社會變化和復雜的社會影響,一些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影響。由于當前信息交流比任何時代都要廣泛,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正面教育有時存在著逆反心理。加上新一輪“讀書無用論”涌起,很多學生對學業不夠重視,作為副科的歷史更是被學生忽視。
我國新課改已實行了十多年。然而在現實中,功利性的教育沒有根本改變。學校領導還是認為升學率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認可也是以升學率來衡量。人們急功近利的結果,更多的是應試教育的影子。有人還說沒有考試就沒有尺度與標準。“考考考,學校的法寶、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干擾,新課改在大部分學校得不到貫徹實施。目前,在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沒有根本變革的情況下,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唯分數馬首是瞻。而歷史課的育人功能卻被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位于知識點識記。
隨著智力的發展,高中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喜歡質疑和爭論。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及社會閱歷不豐富,不能辯證地看問題,他們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對于教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往往持逆反態度。例如,近代歷史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這對學生影響很大,因此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國際主義、經濟全球化、和諧世界的理解就有問題。社會腐敗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大,社會不公平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更敏感的話題。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不恰當導致大量課堂教學時間被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灌輸、討論、提問,以及陳舊的形式教學浪費了,以至將知識的傳授和道德教育割裂開來。結果導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史詩,它應當成為提高一個民族素質的最基本的國民教育的內容,故而歷史教科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最好素材”。歷史教師應全面掌握教材,一定要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例如,岳麓版的歷史教材第一部分“政治文明歷程”中的八個專題,都是歷史上重要的政治民主制度、反對外來侵略事件。確定這些專題,有助于學生辯證地看待古今中外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并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同時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上的國家、階級、政黨、階級關系、對外關系和階級斗爭,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從而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第二部分“經濟成長歷程”中的專題九到專題十六,屬于經濟制度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內容。確定這些專題,有助于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基本史實,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上不同國家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認識我國過去的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培養學生尊重文明多樣性、世界和諧的理念。第三部分“文化發展歷史”專題十七到專題二十四,則屬于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內容。這些專題,有助于學生探討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學會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在設計自己的教學時充分挖掘這些素材的有效成分,讓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悄然地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熏陶。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種,在課程體系和內容選擇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新教材在挑選教材內容時,大量引進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內容。比如岳麓版教材第一部分“政治文明歷程”專題四“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有日本研制各種細菌武器和化學武器并在中國多個省實行細菌戰和毒氣戰以及2003年齊齊哈爾遺棄化學武器傷人事件的內容。在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歷程”專題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中把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2001年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合作組織的發起等也寫進書中。在第二部分“經濟成長歷程”專題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還專門介紹了互聯網的發展與民眾生活的變化,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關心時事政治,關心國家的發展和民族命運。
“高中歷史教育還承載著很強的人文教化功能,著力培養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要非常注意借助歷史上大量優秀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青年學生是崇尚先賢和英雄人物的。中國古代教育家歷來重視榜樣育,孔子常舉堯、舜、禹等人作為榜樣,教育弟子們“任人唯賢”。所以,教師用杰出歷史人物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用他們的高尚人格去熏陶學生,一定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正是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態度、情感教育的長處和優勢。此外,歷史教科書以醒目的方式寫進的杰出歷史人物的名言、名句以及照片和畫像,也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亞里士多德的“吾愛我師,吾尤愛真理”;康德的“人非工具”等都是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材料和良好憑證,教師在教學中可加以點撥運用。這些鮮活的歷史素材對培養學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
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無疑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式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教師應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近歷史、觸摸歷史,使他們逐步朝著正確價值判斷方向靠近,以便最終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親近感。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的描述以及畫面展示、播放錄音帶和錄像帶等多種手段,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過去,感悟歷史。學生圍繞主題主動收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達到主動探索的目的,使過去的、陳舊的、死的歷史變成鮮活、生動、具體的歷史。以此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滲入如春風化雨,了無痕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將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編排歷史課本劇,使學生在自導自演過程中體驗和感受歷史。這既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探究歷史的激情,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利用各種契機,積極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熏陶感染,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懷,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使他們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 楊霞蓉.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5).
[2] 于萍.淺談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