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華
(張家港市第一中學,江蘇張家港,215600)
隨著新課標的逐漸滲透,素質教育已然成為當代基礎教育的主流。而挫折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初中體育教學模式,在發展學生健康水平和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大部分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達標,他們就會給予嚴厲的訓斥,容易導致學生心理上挫折,認為自己得不到賞識而失去自信。
初中生還不能完全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普遍希望在班集體生活中成為佼佼者。在受到挫折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同伴不夠重視自己,忽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容易產生消極悲觀、孤僻、離群等行為。
有的學生因為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而產生自卑感,比如一個色盲的學生會為自己不能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而苦惱;一個肥胖的學生會因為自己的體形常被人嘲笑或取綽號等而煩惱;還有的學生會因為遭受到突然、意外的刺激而產生嚴重的消極心理,產生挫折感。
初中學生的個性還不完善,認識片面,常常自以為是,自尊心過強,且心理承受能力較低,不善于協調各種社會關系。一旦遇到現實與自己個性心理有矛盾時,就容易產生逆反、對抗的心理。體育活動以身體練習為主,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需要學生堅持不懈、不畏挑戰。每個參與者都有可能成為勝利者,都有機會充分展示和發揮自己的個性與才能,因而體育本身就是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途徑。
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如今的學生真可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就沒吃過苦、受過累。一旦經受挫折和失敗,就極易產生逃學、打架甚至離家出走、自殘輕生的現象。沒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在將來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
初中體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體育精神教育來塑造全面發展的人,在整個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體育具有競技性特征,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其結果的不確定性能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刺激和情感體驗。因此,體育能在學生不斷承受挫折、挑戰自我的過程中,承擔起精神塑造、人格養成的任務和功能。
在體育課中,有些運動量較大的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控力,讓學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負荷,有利于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磨煉學生的意志。當然,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對身體素質較差且信心不足的學困生應給予足夠的鼓勵,必要時也可適當降低要求,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例如耐久跑是運動量較大的項目,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疼痛、酸脹的感覺,有些學生甚至會在最后的幾十米選擇放棄。為此,筆者將學生分成男組、女組兩大類,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男組、女組的基礎上再分三組,每組的要求和教學目標各有不同。身體素質較差、意志較為薄弱的一組主要以掌握耐久跑練習方法為主。筆者向學生講述了我國長跑健將林義發用50個小時跑完217公里的路程,成功征服“死亡峽谷”的感人壯舉,以提高克服“極點”的堅強意志力,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提高體育技能。
遇有阻力的環境最能鍛煉人的意志。對于從小就受到眾星捧月般呵護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磨煉。如果教師能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和環境人為地制造一些障礙,對于這些“蜜罐罐”里長大的孩子無疑是個莫大的考驗,當然也是增強他們抗挫折能力的絕佳機會。
例如,不管是在熱浪逼人的夏天還是北風呼嘯的冬天,教師都應堅持在室外上課,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去適應。再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艱苦、惡劣的環境去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如登山、游泳、定向運動課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學生環繞學校一周舉行長跑比賽,在風力很大時舉行足球比賽等。在這些惡劣的環境中,學生們相互鼓勵、頑強拼搏,戰勝這種“險境”所帶來的勝利感,是沒有經歷過的學生所無法感受到的。
教學中教師通過增加練習中的難度或者設計一些活潑新穎、帶有“冒險”性的練習,可以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一些困難和障礙,讓學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負荷或壓力,嘗一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的練習中,筆者安排了多種練習形式:從原地到行進;起跳—助跑起跳—過桿—落地的教學流程,增強了學生腿部力量,提高了彈跳能力,增強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敏素質。形式多樣的跳躍練習不僅打消了練習的枯燥,還能培養學生勇敢、堅定、沉著、果斷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比賽勝負法可以在提高競爭性中增強學生的團體意識,使勝者鼓舞斗志,敗者倍受“創傷”,總結經驗,迎難而上。因此,教師可以在課上適當安排些比賽項目,讓學生在有勝有負的比賽過程中磨煉意志、提高斗志。
例如在《接力跑》的教學中,在學生了解接力跑的基礎知識后,筆者分別設計了立棒式、上挑式、下壓式三組接力跑競賽,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比賽的氛圍中忘卻疲勞,也能在比賽的勝負中體會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老師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都守規守矩,教學過程井然有序,然而總會不情愿地碰到個別愛出風頭、甚是囂張的“英雄”。教師要善于抓住一些批評教育的契機或情境,對某些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打擊”, 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行。例如,在一次“立定跳遠”課上,筆者正在給學生講述與演示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要領時,一位男生迫不及待地站出來說“我最會跳遠了”,在人群中很有成就地說著自己在小學運動會中取得的跳遠成績。筆者立即抓住這個機會,給了這位學生一次“展示”的機會,并以此為反例,指出這位男生在預擺、起跳、騰空、落地緩沖過程中動作不到位的情況。這不僅讓其他同學清晰地認識到本課的動作要點及注意事項,也讓該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改掉傲慢、霸道的作風。
在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學校及教師都不能忽視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開展初中體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強身健體,更要充分發揮體育學科的優勢,通過體育精神教育來塑造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中產生一定的情感刺激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堅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得到共同發展。
[1] 郭彬.發展中小學體育挫折教育及實施措施[J].山西體育科技,2011(4).
[2] 林劍冬.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與提高[J].中國科技縱橫,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