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鋒
(如皋市實驗初中,江蘇如皋,226500)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對問題逐步有了自己的見解,但他們稚嫩的心往往看待事情比較片面,有時甚至偏激。此時教師不能只是打壓,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討論交流中巧妙地引導,幫助他們去偽存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例1:大橋鄉青年王某,年滿18歲,符合義務服兵役條件。可王某的父親早已病逝,母親身體不好,常年因病臥床,全家除尚未出嫁的姐姐外,只有王某這個強勞力。王某面臨著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按照公民責任,應該服兵役??紤]到家庭成員的責任,應該服侍母親,照顧家庭。
探究:“查查兵役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想一想,王某該怎么辦?作為政府有關部門又該怎么辦?”
生1:百善孝為先。王某的父親早逝,母親身體不好,常年因病臥床,姐姐未出嫁,只有他這一個強勞力。他走了這個家就毀了,是對母親的大不孝,他媽媽會非常傷心,他又怎么能忍心拋下自己的媽媽呢?不能去服兵役。何況他不去還有其他人去。
師:看來,你是個很孝順的孩子,你的觀點得到不少同學的認同,你們覺得他的觀點合理在哪些方面?
生2:作為子女就應該孝順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孝敬父母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師:這是作為子女應盡的責任,這是來自家庭的責任。那服兵役呢?
生3:是國家的要求。
師:國家為什么對適齡公民提出這樣的責任要求?最終為了誰?假如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來自家庭、集體的責任會怎樣?請大家結合課本13頁的內容,小組討論,談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生4:王某應該首先按照兵役法的相關規定履行服兵役的義務。政府的民政等部門要以人為本,應該根據王某家庭的特殊困難情況做好扶危濟困工作,幫助王某解決后顧之憂。當然也可以考慮王某的具體情況,讓王某參加預備役。
生5:責任有主有次,有輕有重。最重要的當然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因此必須首先服兵役。這是法定義務,必須履行。同時可以請村民幫助照顧母親,不然王某當兵也不安心。
生6:我們國家以人為本,關心人民群眾生活,一切從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出發。因此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必須把國家社會利益放在首位,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社會利益。
引導學生做合格公民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核心。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做對社會、國家負責任的合格公民。學生在生活中扮演著多種角色,也就承擔著多種責任。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角色和責任會發生矛盾沖突,如何做出合理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則是以國家和社會責任為重。
隨著學科數目的增加和學習難度的加大,不少初中生存在畏難情緒和逃避心理,會做的作業就做,不會的就不做,或者瞎做,甚至抄襲,鉆研意識、創新意識、艱苦奮斗精神不強,想到放假就高興,提到上學就頭疼,總之就是消極地對待學習和生活。幫助學生保持樂觀的心態,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本課程的重要目標。
例2:某老板派兩個職員到非洲某地考察鞋業市場。結果發現那兒的人一年四季都習慣不穿鞋。如果你是其中一個職員,你認為鞋子在那兒會有市場嗎?你怎樣向老板匯報?
生1:有市場。他們沒有人穿鞋,如果每個人都買一雙,結果呢?
生2:他們習慣不穿鞋,我們前面學習了習慣對人的影響,習慣會影響人的思維,會影響人的行為選擇。要改變他們的習慣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打開那兒的市場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認為沒有市場。
生3:習慣是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并不是不能改變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堅持某種行為21天就可能逐步養成這一習慣。如果在當地先免費推出一批鞋子,并讓他們堅持穿21天就有獎勵,可能他們就會逐步適應的。
生4:據我所知,當地居民之所以不穿鞋,主要是因為當地一是居民窮,沒有錢買得起鞋子,二是天氣非常炎熱,穿鞋反而是累贅。我支持他們的觀點,沒有市場。
師:看來你考慮得很細致。同樣是考察鞋業市場,大家的觀點為什么會不一致?
生5: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有的比較積極,多看到了好的方面,尋找機會;有的比較保守,大多思考不利的方面,就覺得沒有希望。
學生2和學生4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情緒明顯低落,可能是因為老師和同學的結論認為他們的思維是悲觀的,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其實這兩個學生從性格上來講還是比較開朗的,上課也踴躍發言,不然就不會闡述自己的觀點了。這正是引導他們從消極向積極轉變的良機。
師:現在老板決定開辟非洲當地市場,你們有什么建議?
生6:可以設計造型奇特、符合當地審美風格的特殊鞋子,如沙灘鞋之類。
生7:可以請醫生為當地人免費檢查腳,如果腳上有病,可以推廣保健鞋。
生4:可以開發當地的旅游業,外來旅游的人多了,當地人就有錢了,才有可能買得起鞋子,同時看到外來的游客都穿著鞋子,也會有人模仿的。
生2:可以請當地的名人做廣告,形成名人效應。
……
在生活中,學生有時看待問題比較消極、悲觀、失望,這是正常的。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理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利因素中看到更積極的一面,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明確認識到每個人的心態首先是自己選擇的。順利時,信心十足;困難時,毫不氣餒。
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課要與學生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例3:實踐探究——請你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結合我校東北路口擁堵圖片)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生1:與交通管理部門聯系,增加交警數量,一個交警忙不過來。
生2:設置臨時紅綠燈,只在上學放學時運用。
生3:學??梢苑謺r段上學放學,讓家長和學生分流,劃分相應的等待區域。
生4:有的家長逆向行駛,隨意掉頭,學??梢杂“l《致家長的一封信》,呼吁家長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出行。
生5:學校可以開放兩個大門,規定不同方向的車從不同的大門進出。
生6:北邊有一塊空地,可以修建一個停車場。
生7:學??梢园才爬蠋焻f助維持路面秩序。
生8:鼓勵學生多坐校車,少乘坐私家車。
生9:大部分學生應該騎自行車上學,或者步行上學,既鍛煉身體又保護環境,還避免交通堵塞,也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減輕父母的負擔,我覺得這最好。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有針對性,你們的建議怎樣傳達呢?
生10:對學校的建議可以寫一封信給校長信箱,也可以在學校網站中留言。
生11:可以打市長熱線,也可以直接向交警反映。
師:現在確定一下傳遞建議的人選,下周向同學們匯報你們提建議的過程和收獲。
初中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要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設置。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抱怨懈怠,成為情緒的垃圾桶。作為思想品德課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更要教會學生做事的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親近社會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傳遞建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
[1] 周斌.開展班級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J].基礎教育研究,2012(5).
[2] 張志.德育主題活動課的內涵及操作流程[J].班主任,2007(11).
[3] 蔣慧.幼兒興趣的理論思考:概念厘清與價值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