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德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連接詞對實現語篇的連貫性起重要作用。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掌握連接詞并不是容易的事。[1]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尤其如此,他們在英語寫作中存在大量濫用、少用、誤用連接詞的問題。對國內開展的連接詞使用情況研究進行述評,指出現有研究的不足,有利于促進今后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
連接詞指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作為一種顯性的銜接手段,體現語句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呈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大多數學者認為連接詞包括傳統語法中的連詞、起連接作用的副詞短語、介詞短語和詞組。根據語義關系,Halliday和Hasan[2]把連接詞分為四類:附加、相反、原因和時間。
20世紀90年代,有關連接詞的研究廣泛開展。研究發現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中存在濫用、少用和誤用連接詞等問題。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研究主要在中國香港和內地展開,研究分為兩個方向,分別是連接詞使用整體特點研究和連接詞使用與作文質量的關聯研究。
香港有關英語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研究早于內地,為內地開展研究提供了借鑒。內地的研究主要圍繞高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對連接詞的使用展開。本文借鑒徐昉[3]對二語寫作研究方法的闡述,將相關研究分為兩類:小樣本文本分析和基于語料庫的對比分析。
尹廣琴[4]以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收集的文本,發現學生的連接詞使用單一,大多為因果、轉折、并列和總結性的連接詞。
許雙如[5]對樣本中的連接詞分類進行統計,探討學習者語篇銜接意識和能力與英語習得程度的關系。研究表明: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意識和能力與他們的英語習得程度有關;雖然英語習得程度好的學習者與程度差的學習者所使用的連接詞在總數和類別數量上有顯著差異,但他們在議論文寫作中普遍存在連接詞使用單一的特點。
隨著中國學習者語料庫(CLEC)的建立,許多研究采用語料庫對比分析的方法,分析英語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情況。
羅一[6]對自建的小型語料庫進行分析發現:學習者比母語作者傾向于更多使用連接副詞;學習者與母語作者相比,在議論文寫作中較少使用表示確認關系的連接副詞;學習者傾向于過多使用表轉折關系的連接副詞“yet”和用于句首接續上句的連接詞“and”“but”。
潘璠、馮躍進[7]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相結合的方法對比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作文語料庫和英語本族語語料庫之間的連接詞使用差別,證實國內高水平英語學習者存在過度或過少使用某類連接詞的問題。
趙蔚彬[8]利用統計方法對比分析本族語者語料庫和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連接詞的使用特點,發現中國學生有意識地使用連接詞來表現語篇的連貫性,但是他們對連接詞的掌握不夠多樣化,僅限于少數常用表達,如“so”“for example”“such as”等。
有關連接詞的使用和作文質量相關性研究,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徐偉成[9]和金凱[10]的研究均表明連接詞的使用與作文質量之間沒有直接關系。相反,宋美華、夏緯榮[11]和Deng[12]的研究表明連接詞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寫作質量,連接詞的使用與作文質量有顯著的相關性。
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連接詞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五個方面解釋:第一,母語的負遷移影響。英語是形合語言,需要借助顯性的連接手段完成語篇的連貫性;而漢語是意合語言,通過內在的邏輯結構表達語義、構建語篇。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連接詞的過程中易受漢語的影響,忽視連接詞的使用。第二,英語教師常常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英語寫作注重使用連接詞的思想,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刻意使用連接詞。第三,連接詞的使用和學習者的個人喜好有關。[13]許多學習者都有特別喜歡的連接詞且經常過多使用的情況。第四,連接詞的使用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習者對規避策略和重復策略的有意識運用。[14]學習者為避免使用沒有把握的連接詞而重復使用熟悉的連接詞,必然導致某些連接詞被過多使用,而另一些連接詞則很少被使用。第五,Crewe[13]和Zamel[1]認為寫作教材編寫和練習設計不合理,不利于學生正確掌握連接詞的用法。
首先,改變傳統的寫作教學法,將寫作課和閱讀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提高學習者的語篇意識,體會銜接手段的運用。[13]其次,教材編寫要科學合理,寫作教師應注重對連接詞在語義和句法層面的用法講解。[13]最后,語言教師和學生應有效利用語料庫。[14]因為語料庫的語言數據真實反映了本族語者和學習者語言使用的特點,學習者通過語料庫學習連接詞的用法,寫作教師可以利用語料庫發現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問題,針對具體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由于受研究條件等主客觀因素制約,現有研究存在許多不足:第一,連接詞分類標準不統一,影響對連接詞類型的量化統計。第二,上述大多數研究中的樣本大多是議論文,文體的限制可能導致連接詞使用單一。同時針對議論文的研究結果是否適合所有文體有待驗證。第三,針對英語學習者在不同發展階段使用連接詞的研究很少。[15]對學習者的各個階段研究能夠揭示中介語的發展規律,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二語習得理論。第四,數據描述和數據解釋不均衡。[15]現有研究多是數據描述,它能從整體上說明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但在理論上對問題產生的原因解釋不充分。鄧耀臣[15]認為數據描述與語言學理論相結合,才能保證研究結果的應用與最新的語言習得理論和外語教學實踐保持一致。第五,研究方法單一。除了樣本分析和語料庫分析,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分析有聲思維和回顧訪談數據,以及開展個案研究等方法。
[1] Zamel V.Teaching Those Missing Links in Writing[J].ELT Journal,1983(1).
[2] 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 徐昉.英語寫作與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 尹廣琴.大學低年級學生英漢語作文對比實驗與分析[J].外語教學,1999(3).
[5] 許雙如.語篇銜接與英語習得程度調查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6] 羅一.研究生英語論文中連接副詞使用情況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7] 潘璠,馮躍進.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寫作中連接詞用法的語料庫調查[J].現代外語,2004(2).
[8] 趙蔚彬.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邏輯連接詞使用量化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2003(2).
[9] 徐偉成.英語作文中的銜接、連貫與質量[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0(5).
[10] 金凱.從語料庫看連接詞在中國學生六級作文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11] 宋美華,夏緯榮.英語寫作中語篇銜接手段與語篇教學——對非英語專業大一本科生好作文與次作文的統計分析 [J].外語界,2002(6).
[12] Deng F.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English Writing Quality [J].CELEA Journal,2006(1).
[13] Crewe W J. 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ives[J].ELT Journal,1990(4).
[14] 徐捷.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連接詞使用對比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5] 鄧耀臣.學習者語料庫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外語界,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