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南京,21110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在物質進步的同時,人民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投入藝術學習與研究中。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非常專業的訓練,他們很有潛質成為當今乃至未來藝術市場的主力。但是,如何將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的培養與藝術市場結合起來,是值得在教學中注意和探討的問題。筆者通過對藝術市場特點的分析,探索高校藝術類研究生與藝術市場結合的培養方式,以期對藝術市場的繁榮以及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中國傳統的藝術市場最初以書畫為主,從史料來看,應是始于魏晉,成于唐,盛于宋。春秋時期屬于準備期,因為社會分為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那么從事技藝的奴隸直接將創造的物品供給奴隸主,不需要市場來過渡,因而沒有狹義的藝術市場可言。后來隨著社會階級的分化,各國之間分合重組,社會成員地區性流動頻繁,有技藝的工匠來回奔波,就出現了廣泛的酬勞交易。但是仍沒有明確出現涉及藝術品交易的記錄,到了魏晉才開始出現書法市場。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盛況在《論書表》中有所描寫,同時文中還列舉了許多書法收藏家,我們可從此文窺見當時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但是就交易內容而言,六朝仍顯單一。到了唐代,決定藝術市場發展模式的藝術品消費群體的主體從皇室轉移到了文人士大夫階層。這一階層以繪畫消費為時尚,中國藝術市場以書畫為主導的基本結構開始形成,書畫商人的經營活動也十分活躍。從魏晉至唐是中國藝術市場由濫觴發展至成熟的重要時期,后世認為這個時期的藝術品市場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重大特點,即孝性、自然性、輔助性、營生性。除此之外,早期中國藝術市場的各個環節的特點還被后世繼承下來,即供給者的高層性、交易品的低成本性、消費單位的家庭性。
中國現代藝術市場肇始于清末。1847年,英國在上海開設了一家遠東子公司魯意斯摩拍賣公司,開展拍賣業務。此后,光緒二十六年(1900),上海朵云軒成立。當時,這一位于上海河南路上的商號已經具有了西方畫廊的性質,標志著中國藝術市場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過由于戰亂紛擾,中國現代藝術市場的發展步履維艱,直到20世紀8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之后,才進入正軌。
中國近20余年的藝術市場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①1980—1990的過渡期;②1991—1996的恢復性反彈期;③1997—2003的調整期;④2003—至今的全面構建期。上述中國藝術市場的四個發展階段是伴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社會轉型而產生的,所以其發展最大的特點便是社會轉型期必然具有的新舊交替性。具體表現在:出現了資本運作;藝術市場的經營者主體發生重大變化,由古玩店、畫鋪、攤點轉變為畫廊、拍賣行、藝術博覽會;出現了市場監管,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條例和法規;出現了集團性經營者和集團性購買者;消費者成為迎合對象。
隨著中國整個市場環境向公開、透明、誠信、協調和高效發展,未來藝術品市場將出現變革,即由分工模糊走向分工的條理化、清晰化;市場發展由自然性向外控性變革;營生性向服務性變革;單一的家庭消費向多元消費變革;國內營銷向國際營銷變革;建立中國藝術市場的內部正義原則。
從以上中國藝術市場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來看,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的培養需要與時俱進,需要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與走向。藝術市場是由供給者、中介經營者、消費者、輔助者所組成的。高校藝術類研究生不應局限于成為未來的供給者,同時也應成為中介經營者和輔助者。特別是在藝術市場的構成中,中介者是決定藝術市場發展程度的關鍵因素,中介經營的形式越復雜,意味著藝術市場越高級。所以,在實際的培養中,我們也應當遵循藝術市場的發展規律,拓寬眼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將其培養成符合藝術市場需要的各類人才。
在現代藝術市場中,“供給者”包括“ing”直接供給者、非經營性最終供給者兩類,至于“ed”直接供給者則不在“ing”藝術市場的構成要素之列。“ing”直接供給者成分復雜,分為自娛型和職業型兩類。自娛型以在職和退休者為主,目的主要是修身養性或者延年益壽。這類自娛型藝術家往往用多種形式和渠道無酬或者低酬為社會供應大量藝術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需求,但是他們提供的藝術品也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而且他們本人在專業人士、藝術商人乃至理論批評界都沒有什么地位。職業型供給者由高校藝術專業教師與學生、職業藝術家、專業技師,藝匠和工人以及某些兼職者構成。而高校藝術類研究生中“直接供給者”類型學生就應當向職業型方向培養。
“供給者”對藝術市場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也是藝術品營銷商與供給者確定關系的主要對象。因此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根據這一群體的主要特征,進行有目標的引導。
1.結構的等級性。在這一個群層當中,等級越高,人數越少,宏觀上呈金字塔形等級結構。因此在專業方面,只有十分有天賦、專業技能又十分突出的學生才適合朝此方向培養發展。
2.高度的競爭性。由于財富與榮譽是職業型供給者的最高目標,而財富和榮譽作為資源本身又是稀缺品,所以職業者為爭奪稀缺資源,謀求競爭優勢,必然會展開激烈的競爭。因此,鼓勵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盡量參加專業展覽,取得專業方面的榮譽,是保證其成為職業型供給者的必要條件。
3.競爭強度分布的不均衡,即在整個等級化群體結構中,等級越高,競爭環境越優越,反之越惡劣。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展演的參與時,需盡量使其參加官方正規的、具有一定級別的展覽。
4.藝術市場的功利化。市場經濟的功利性使得藝術價值貨幣化,生存狀態也隨之功利化。藝術天賦較高的學生,專注于藝術技法的磨煉,對市場不敏感,對于功利化的生存狀態有排斥或者厭惡的情緒。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的同時接受藝術市場的功利化,也是為其成為職業型供給者的重要過程。
5.排他性。財富與榮譽的總量越多,倚食者就越多,競爭環境也就越惡劣,所以不僅整個供給群對其他非職業群體具有排他性,而且內部也充滿了排他性。在中國傳統的道德認識中,對“人”的評判往往會影響對藝術價值的判斷。因此,除了專業之外,如何在專業環境中樹立一個好的口碑,在充滿排他性的群體中擁有相對良好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藝術類研究生在出身上比一般的社會性供給者有更多的優勢,但這并不能成為傲視專業群體的資本。處理好業內的排他性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6.物質生產性。即在整個由生產與消費構成的二元經濟環境中,職業型供給者因服務對象而具有明確的為消費者服務的物質生產性特征。所以學生要處理好藝術創作和適應市場性之間的關系,這是學習中要解決的問題。
7.工具性。職業型供給者對于藝術商和消費者而言,是生產藝術并滿足自身需求的工具,也是社會服務功能發展的產物。高校學生長期在學校這樣相對封閉單純的環境中生活學習,要逐步讓其在心理上接受藝術生產的工具性,不可一蹴而就。用較長的時間慢慢引導學生接受藝術生產的工具性,可以使其在進入社會時不至于難以轉換對自身價值的認識。
“經營性最終供給者”是相對于終端消費者而言的,指從事連續的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的最終供給者,通常又稱為市場中介。在現代藝術市場中,該類供給者主要包括畫廊、藝術品博覽會、拍賣行。除了上述三類外,在中國,文物商店、畫鋪、地攤等也屬于經營性最終供給者。
有藝術天分并且最終能夠成為直接供給者的學生畢竟在少數,大部分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畢業后都投身于屬于經營性供給者相關的行業,成為從業者。因此,在學生入學時,導師根據其藝術天賦,性格特征,為其指出相關的發展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市場中介的學生可以在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中,兼顧專業與經濟來源。這不需要他們在藝術方面有非常卓然的創作天賦,是大部分高校藝術類研究生都適合選擇的一條道路。但是在對其培養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的訓練。對于未來會成為市場中介的學生,教師也不能放棄對其專業技能的訓練,但更應更偏向于理論和鑒別方面。他們可以不具備非常強的實踐能力,但是在理論與鑒別上的能力訓練應高出作為直接供給者的學生。
2.對藝術市場的觀察。希望從事市場中介的學生對藝術市場的敏感要超越一般的直接供給者。可以說他們對藝術經濟的學習應當和專業訓練一樣重要。他們要能夠從各方面分析市場,購買者地域、年齡、受教育程度等都將是他們在學習中應當廣泛關注的。
3.人際關系的處理。作為市場中介,專業的訓練有助于其更好地發現具有潛力的直接供給者,對藝術市場的觀察有助于其把握受眾的購買趨勢,而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則有助于其將買賣雙方聯系在一起,真正起到中介橋梁的作用。因此,人際關系處理的能力也是經營性最終供給者應當注重的部分。
中國現代藝術市場將繼續蓬勃發展,未來也會陸續出現改革與變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因材施教,讓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發展方向,是藝術研究生培養最重要的內容。正如前文所述,中國現代藝術市場與傳統藝術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分化。高校教師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幫助學生盡快融入藝術市場的大環境中,使他們在走出學校后能在社會競爭中占有優勢。能成為純粹的藝術家的學生畢竟在少數,大多數高校藝術類的研究生最終會走向和藝術市場結合的道路。筆者在此拋磚引玉,淺析高校藝術類研究生培養應如何與藝術市場結合,并就現有的經驗做出一些分析和總結,希望引起廣大高校藝術類教師的關注,對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
[1] 〔英〕伊麗莎白·希爾,等.藝術市場創新[M].杜麗霞,李三虎,譯.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2] 張來民.作為商品的藝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 李勝利.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4] 張景,崔德煒.藝術市場學與中國藝術市場[J].社科縱橫,2010(7).
[5] 李萬康.藝術市場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