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倩
( 重慶市工業學校,重慶400043)
隨著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各級教育部門日漸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職教理念也不斷撞擊我們現今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英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學習和研究,筆者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模式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眾所周知,由于以往的重視度不夠,投入不足,我國的職業教育普遍根基淺,辦學條件差。隨著我國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導致全國范圍內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職業教育的投資遠遠跟不上辦學規模的擴大。盡管現在大力提倡“工學”結合,但是實施的結果卻不盡人意。由于體制原因,我國的職業教育的培訓基地主要還是在學校,學校教育不能很好的完成對學生職場素養和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另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基本是各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挑選后剩余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大多數基礎差、學習習慣差、學習主動性不夠,使得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更加困難。
“學徒制”是英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基于工作的培訓計劃,即在專業的從業者的指導下,通過實踐來學習,國家承認學歷。學徒一般每周去學校學習1 天,然后去雇主(培訓企業)那里工作4 天,這4 天工作的內容和學習內容由企業自己決定,企業必須支付學徒薪酬。學徒制的學員通過學習,必須通過一定結構的資格評估,達到各項資格標準才能確認他們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知識水平。主要包括幾個方面:①技術資格的評估。相當于需要獲取國家文憑。②能力資格的評估。這相當于我國的國家職業資格的獲取。③識字、算術和信息化能力的評估。這是基本技能要求。④明確員工的權利和責任。相當于我國的職場素養教育。
英國的“學徒制”沒有一個固定的框架,由各行業內的國家培訓組織根據本行業特點和工作性質自行確定。國家相關組織負責引導學徒與雇主簽訂培訓協議并監督其實施,同時負責提供相關資助。它的目的是提供一個靈活的途徑,讓青少年可以獲取扎實的知識和行業所需的技能。“學徒制”既為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設計,也適用于幫助企業員工提高技能。根據工作技能和經驗的不同,學習者的安排可有差異,但必須完成的工作至少有5 周的時間。
1)降低招聘和培訓的成本。由于學徒工至始至終都在企業工作和學習,因此,企業能夠雇傭到高素質的員工,在培訓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學徒的具體能力分配不同的崗位和工作。
2)提高學徒工的職業素養。學徒工通過長時間在企業工作,對企業的文化、管理制度、用工制度以及安全意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正式進入企業工作后更具有強烈的企業道德感和認真的工作態度。
3)及時反饋行業動態。通過對學徒工訴求的了解,企業可以了解到行業的相關社會需求,從而確保企業的業務在市場上有競爭力。
“工學”結合或“校企融合”的理念已經提出來很多年,在我市的職業教育中也在盡力推廣,但推行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辦企業和辦職業教育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操作體系。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愿意擔負起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任務,加上政府重視不夠,引導不到位,對企業沒有配套的獎勵措施和扶持,導致“工學”結合不能獲得企業支持,無法有效實施。如果由政府出面給予企業相應的激勵政策,對推進“工學”結合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傳統觀念認為年輕人實在沒出路才到職業學校就讀,很多學生來到學校后沒有學習目標,加上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比較差,進校后消極學習甚至上課就睡覺。只有讓學生認識到職業教育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你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雙師型”是指一個教師同時具備教師職務任職資格和工程技術人員職務任職資格。
在目前企業與職業教育還難以緊密配合的情況下,教師隊伍應該努力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礎課的教師之外,專業理論課教師和職業實踐課教師也應具有“雙師”資格。學校一方面應當積極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進校講學和任教,另一方面應鼓勵教師分期分批下企業進行鍛煉,以提高實踐技能和科研能力。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加大以及對國際先進職教辦學理念的借鑒運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迎來職業教育的春天。
[1]陸麗君. 英國職業教育模式及啟示[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4) .
[2]馮芳.國外校企合作新形式——“現代學徒制”“新學徒制”述評[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