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密,趙國黨
( 許昌學院管理經濟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河南“居天下之中”,是國家南北、東西交通大動脈的樞紐要沖,亞歐大陸橋和進出西北六省的門戶。河南是中國重要經濟大省,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經濟發展較快,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位居第5 位。近年來河南省經濟發展取得了快速增長,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顯著加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對支持河南省加快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18 個地市為研究對象,結合《河南省統計年鑒2013》的相關數據,運用聚類分析法,對河南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力求為河南政府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鑒建議。
1.1.1 指標選取原則
在指標選取原則上,目前國際公認的是多指標體系,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①指標體系的綜合性。指標體系不應片面性,而應具有綜合性。指標體系要求能反映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要能反映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②指標的代表性。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有很多,即所選的指標不僅要有明確的社會和經濟意義,還要能代表這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某一個方面。③指標的可比性。各區域間存在著空間大小的差異和人口數量多少等方面的差異,所以在研究區域間發展水平時,所采用的指標要求能夠進行相互間的比較。④指標的可得性。在選取指標時,應該選取那些我們比較容易獲得的指標,有些不易獲得但是對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重要作用的指標,可以找其他相似且容易獲得數值的指標來代替。⑤指標體系的簡潔性。由于聚類的樣本數較多,所以在指標選取上應盡量精煉實用。
1.1.2 指標的意義
基于以上相關原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及河南省的經濟發展現狀,制定以下四個方面能夠反映經濟綜合實力的評價指標:①經濟發展方面:實際利用外資額(X2)(萬美元),說明地區本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情況,反映出地區在吸引外資方面有多大的優勢;城鎮固定資產投資(X6)(億元),用其反映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使用方向。②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增加值(X9)(億元),比較過去的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能反映地區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第三產業占GDP 比重(X7)(%),通過了解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的比例,我們可以知道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用其反映地區服務業和城鎮化水平;第二產業占GDP比重(X8)(%),通過了解第二產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的比例,我們可以知道地區第二產業的發展狀況,用其能夠反映地區的工業化水平。③人民生活方面:人均GDP(X1)(元),可以表示地區人均GDP 的大小,用其反映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在崗職工平均工資(X3)(元),通過對各地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比較,可以反映出地區職工的工資水平狀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X5)(元),用其反映各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狀況。④社會發展方面: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X4)(張),通過了解每萬人擁有的醫院床位數,能夠反映出該地區在醫療服務設施方面的發展狀況;城鎮社區服務設施個數(X10),城鎮社區服務設施的個數,反映出地區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狀況。
1)聚類分析思想。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組將研究對象分為相對同質的群組(clusters)的統計分析技術。聚類分析是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按照一定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的一種分析方法,它使組內的數據對象具有最高的相似度,而組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聚類與分類的不同在于,聚類所要求劃分的類是未知的。聚類分析的目標就是在相似的基礎上收集數據來分類。聚類源于很多領域,包括數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生物學和經濟學。這些技術方法被用作描述數據,衡量不同數據源間的相似性,以及把數據源分類到不同的簇中。聚類分析是根據對象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由于研究對象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聚類分析也分為不同的種類。
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聚類分析一般分為樣本聚類和變量聚類:①樣本聚類:它針對觀測量進行分類,將特征相近的觀測量分為一類,特征差異較大的觀測量分在不同的類。②變量聚類:它是針對變量分類,將變量性質相近的變量分為一類,將變量性質差異較大的變量分在不同的類。
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聚類分析一般分為快速聚類、分層聚類和兩階段聚類:①快速聚類:它將數據看成K 維空間上的點,以距離為標準進行聚類分析,將樣本分為指定的K 類。②分層聚類:其對相近程度最高的兩類進行合并組成一個新類,并不斷重復此過程,直到所有的個體都歸為一類。③兩階段聚類:兩階段聚類分析首先以距離為依據形成相應的聚類特征樹結點構造聚類特征樹,然后通過信息準則確定最優分組個數對各個結點進行分組。
2)聚類分析過程。本文采用SPSS17. 0 統計分析軟件,對2012 年河南省18 個地市的各指標數據進行K-均值聚類分析。利用SPSS 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結果如下(見表1)。

表1 聚類成員
通過聚類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觀測對象被分成四類和每個聚類中心的案例數:第一類城市有1 個,第二類城市有9 個,第三類城市有1 個,第四類城市有7 個。通過表1 還能看到這四類城市之間的距離差距。
通過聚類分析的結果可看出,18 個地市被分成了四類,每一類所包含的地市都具有相同或類似的經濟特征。上述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得到河南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市經濟綜合實力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城市鄭州市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第三類城市洛陽市經濟綜合實力僅次于鄭州;第四類城市經濟綜合實力較弱;第二類城市經濟綜合實力最弱。事實上,各類地區在吸引和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各地市聚類見表2。

表2 各地市聚類表
第一類城市鄭州是河南省的省會城市,是河南省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中心。國家級戰略“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和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第三類城市洛陽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近年來洛陽在經濟發展上同時從“工業城市”和“旅游城市”兩條路出發,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大力發展旅游經濟。
第四類城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許昌市、漯河市、三門峽市、濟源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發展較快,第二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形勢也比較好,人均GDP 較以前有顯著的提升。各地市在經濟發展上有著各自的發展優勢。
第二類城市:開封市、平頂山市、安陽市、濮陽市、南陽市、商丘市、信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為欠發達地區,礦產資源貧乏、能源不足,經濟基礎薄弱,人口多,農業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近年來二、三產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其他類地區,第一產業的比重偏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各類經濟指標比其他各類城市相對較低。受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制約以及歷史原因,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遠遠落后于其他各類地區。以上等原因使得第二類地區與其他各類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時,鄧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長遠遠景。這一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打破中國經濟發展的桎梏,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這一政策沒有得到完整落實。先富起來的人并沒有去帶動其他人實現共同富裕,拉大了相互之間的貧富差距。在區域經濟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那些經濟率先發展的地區不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那么區域經濟間的差異也將變的越來越大。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上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
1)由表1 及表2 的分析結果得知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在經濟發展上采取了不平衡發展的戰略,優先發展一些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加大了與在經濟發展上并不具有優勢地區的差距,導致了區域經濟間的不平衡發展。
2)由各地實際利用外資額的不同,可以得知各類地區在吸引和利用外資上有很大的差距,使經濟的發展差距加大。各地區政府在招商引資上采取的政策有著較大的差異,各地區對外優惠舉措不一致,使得在吸引外資,發展本地產業經濟上產生了巨大的差距。
3)由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差異我們可得知各類地區在產業結構上的比例不協調,三大產業間的生產產值差距過大。國家和省政府在那些具有能源和資源優勢的地區大力發展傳統工業,形成了傳統工業區和一些重工業城市,而能源和資源匱乏的地區,在工業發展上遠遠落后。由于歷史原因,河南歷來是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在產業結構上占較大的比重,使得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有較大的差距,三大產業生產產值間的差距也不斷拉大。
4)由表2 分析可得出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貧富差距大且貧困人口所占比重較大。受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優先發展的地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間較早,基礎設施建設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從而加大了與其他地區間的發展差異。
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已成為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首要難題。改革開放30 多年來,隨著全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河南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其突出的問題是地區間的差距過大。區域差異的擴大會嚴重制約全省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縮小區域經濟間的差異,實現各區域間協調和共同發展。對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議,為河南政府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鑒建議:
1)充分發揮第一類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逐步縮小地區差異。鄭州作為省會城市要起到帶動全省的作用,輻射帶動省內各地區經濟的發展。鄭州在技術、管理、經驗、科技以及資金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其他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在資源成本上存在著優勢,因此他們之間可以實現互補多贏,從而逐步縮小區域間的差距。
2)經濟相對落后的第二類和第四類城市要充分利用時機,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吸引外資。這些經濟落后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土地租金低,地區政府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在招商引資方面出臺一些免稅政策等,把外邊的外資、三資企業、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引進來。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優勢,大力發展本地區經濟。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如火如荼,這些地區要充分把握住機會,加快本地區經濟建設,提高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努力縮小區域經濟間的差異。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產業結構。河南省各類地市間的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導致各地市三大產業間生產總值的巨大差異。政府要加大對落后地區的農業科技投入,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和農副產品加工,加速推動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各地區還要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加快工業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增加就業機會,合理配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大第三產業生產產值。從而優化產業結構,縮小區域間的差異。
4)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向經濟落后地區適度的政策傾斜。從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的開放、經濟特區的建立,都是政策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縮小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河南省政府應加大對本省欠發達地區的政策支持,如:加大資金支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快對經濟落后地區的開發和開放,引導其走上招商引資、發展本地區特色產業的道路。在廣大農村地區要嚴格保護農民的耕地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廣大農村居民的收入渠道,減少貧困人口數目,縮小當前巨大的貧富差距,從而縮小各地區間的發展差異。
[1]陳愛娟,王小翠. 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聚類分析[J].學術縱橫,2009(2) :104 -105.
[2]彭紅毅,劉宗霖.廣東省各縣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聚類分析[J].應用技術,2009(2) :48 -49.
[3]崔國印.聚類方法在江蘇省區域經濟分析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9) :157 -161.
[4]楊竹莘.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評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8) :63 -68.
[5]田曉佳. 基于因子聚類分析的河南省區域農產品物流能力評價[J]. 物流技術,2014(1) :264 -266.
[6]王攀娜.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地區差異實證研究——關于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應用[J]. 商業時代,2013(36) :48 - 50.
[7]王頌吉,白永秀,宋麗婷. 縣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評價——以陜西 83 個縣( 市) 為樣本[J]. 當代經濟科學,2014(1) :116 -123.
[8]吳小節,諶躍龍,汪秀瓊,等. 中國31 個省級行政區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狀況綜合評價與空間分異[J]. 科學決策,2014(3) :30 -43.
[9]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統計年鑒(2013)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