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兵,傅 康
(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江西上饒334109)
姜大源在報告中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關鍵在于: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完全基于“企業需求”,即: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業教育院校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此,以“校企合作”作為主導思想,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搭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才培養平臺,理應成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方向。
姜大源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了該校構建的基于“知識儲備和知識應用”的“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并認為: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注重教育定界與跨界的問題,使課程體系能夠做到“源于職業的工作集合、高于職業的教育集合”,牢牢把握類型的不可替代性,夯實職業教育賴以生存的基礎。
姜大源在報告中指出:策略學習和經驗學習體系構建,是中等、高等職教課程體系開發和人才培養中需要注重的關鍵環節。他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宴會設計與服務專業的“六步情境教學法”為例,展示了基于經驗學習層面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模式。同時,又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宴會設計專業的“交替組合推進教學法”為例,展示了基于策略學習層面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模式。
技術與技能,看似具有辯證關系的兩個事物,卻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課程開發的關鍵導向性因素。姜大源指出:技術教育與技能教育具有潛在與實在的內涵關系。他以番禹職業技術學院的玩具產品樣本分析與制作專業為例,闡述了技術教育與技能教育的實際應用案例。該學院將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學科知識系統化和工作過程系統化兩個體系。例如,玩具產品樣板的種類、玩具產品樣板的材料等課程內容,便是學生專業技術教育的內涵,也是學科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學校承接番禹地區一些玩具生產企業的加工訂單,交由學生完成,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幫助學生實現從技術到技能的升華,解決技術教育與技能教育潛在與實在的問題。
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我國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應盡量避免雷同性、寬泛性,做到專業設置特色鮮明,市場需求緊密,設立一些符合地方經濟發展、企業實際需求的新型專業,并將職業能力的培養理念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之中,實現真正的“產、學、研”一體化。
例如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興通訊有限公司開展聯合辦學,設置了ZTE 中興經世學院,根據中興通訊公司的發展需求制定學院的教育教學計劃,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學生通過考核獲得中興網絡及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后,可以直接進入中興通訊有限責任公司就業。這種特色鮮明的專業設置模式,實現了校企合作下的“頂崗培養”目標,創新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師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導力量,也是決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因素。在實際操作中,院校應通過“外引內培”、“多元引導”等方式,完善“雙師+名師”師資工程體系的建設,為學生職業技術和職業技能的養成奠定基礎。
例如,江西上饒職業技術學院在2010 年就抽調部分機械系教師赴江西上饒經濟開發區的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進行光伏材料加工和制造課程的培訓,很多老師提升了自我的專業知識,實現了由“教師”向“雙師”的轉變。同時,學院于2012 年打造了“吳國輝名師工作室”,創建名師品牌效應,不斷完善了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品牌意識,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1)強化實訓教學。各級院校應加大對實訓設備的投入,完善相關的實訓基地建設,在實際操作中,除了對傳統專業的實訓設備進行購置和改造之外,還可以結合校企合作辦學的思想,將企業中的生產設備搬到學校的實訓室來,構建“理論+實際”的實訓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完成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專業技能實訓課程,提高了實訓教學的仿真程度。
2)組織多元化的校外實踐。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學生與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將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校內實訓獲得的專業實踐知識與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相結合,大大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如何構建更具競爭力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已成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希望本文的研究思索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應,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研究提出一些借鑒。
[1]丁云龍.論技術的三種形態及其演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12) .
[2]姜大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理性追問[J].教育研究,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