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鑫
(天津市河北區實驗小學春和景明校區,天津,300143)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系統地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是教師和學生在學校進行教學的主要工具。教科書是最主要但不是唯一的教材,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我國一直實行“一綱一本”,全國通用的是一個版本的教科書。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課程的推廣實施,為了促進教育的發展,我國開始推行“一綱多本”,人們更加關注對教科書的研究。筆者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上冊的數學教科書為例,嘗試對教科書文本進行分析。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修改稿)》強調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重視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關注課程內容體現學生生活化、情境化。在學段目標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修改稿)》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強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理解、應用數學,對簡單的數學能夠有一個初步的掌握。教科書體現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乘法的含義,以學生所熟悉的場景展現同數相加的數學問題,進而引出乘法運算。低年級兒童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在基礎知識教學中,直觀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內容的學習沒有一開始就提出“什么是乘法”“如何計算”等抽象的數學運算,而是展現了一系列實物圖,讓學生通過數實物圖中物品的個數,發現規律,為乘法的學習打下伏筆。教科書內容的編制是按照《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修改稿)》來設計的,符合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
本文選擇了教科書的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內容進行分析。在本單元中,教材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密切聯系實際的生活,注重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本單元呈現了多種形象的、生活化的場景,意圖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使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方法。并且讓學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本單元主要包括:“數一數”“兒童樂園”“有幾塊積木”和“動物聚會”四大部分內容。本文試圖通過對個部分的分析來了解教科書的特點。
在本單元開始,教材呈現了一系列具體圖片,讓學生進行加法運算。比如第一題的數熊貓,學生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有兩種不同的數數方法,可以把一行作為一個整體得出3個5相加,把一列作為整體可以得出5個3相加。從數熊貓到數圓片到數方格是一個從具體形象到抽象的過程,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通過數一數活動,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是與生活相聯系的,為學習乘法埋下了伏筆,并且滲透了乘法交換律的想法,便于學生以后學習交換律。在第四題中,教材先是呈現了5盤蘋果,讓學生計算蘋果個數,這些蘋果數量相對少,通過數數,學生就能知道蘋果的個數,隨后教材提出了“6盤呢?10盤呢?15盤呢?……”當數量較多的時候還能再用連加解決么?這時,教材引入乘法,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用連加的方法解決這類問題相對繁瑣,乘法能夠簡單地解決這些問題,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愿望,進而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數一數這一部分的編制目的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加法的基礎上學習乘法,通過數熊貓、數圓片、數方格、數蘋果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相同數連加的問題。當相同加數的個數較多時,無論是寫算式還是計算都比較繁瑣,學生要簡便地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引入一種新的運算——乘法。
教材呈現了學生所熟悉的具體生活場景,讓學生觀察圖畫,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并給出示例:比如有多少人坐小飛機,得出一個連加的等式,讓學生根據示例提出數學問題。通過給出的情境圖,學生還可以發現坐小火車、劃船的人數,通過幾個連加的等式,引出乘法運算。這是一個從具體實物圖到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一個過程,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學生理解乘法運算及含義。這一部分,結合加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引入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乘法與加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及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數連加的方便性,初步領會乘法的意義。此外,這幅圖中坐長椅的場景可以有兩種理解:可以把后排的學生作為一個整體,得出2個3相加,另一方面隱含了一個信息,即只有幾個相同的數相加才能用乘法來表示,把每個凳子作為一個整體計算人數,得出“1+2+3”,這時因為加數不同就不能用乘法來表示。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有三個地方隱含了這種信息,但是容易被教師和學生所忽視。人教版教材就特別強調了乘法表示的必須是幾個相同的數相加,在練習題7中明顯體現了這種思想。隨后,書中所給出的六幅圖畫,則是對之前學習乘法的歸納和梳理,第3、第4幅圖畫列出了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同時表示了小火車上坐多少人的等式,通過對比,學生可以直觀清楚地發現乘法比加法更簡潔、方便。第5幅圖則是為了明了乘法各部分的意義,比如“6×4”,6所代表的是相同加數的個數,4所代表的是相同的加數。在學習中,學生可能不太明了各個乘數所代表的含義,這部分的解釋可以使學生對乘法運算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在試一試部分,教材呈現了具體的圖畫,讓學生從具體的圖畫中抽象出加法算式,再由加法算式過渡到乘法算式,更加深了乘法和加法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寫算式的規律,體會乘法的含義和算式的寫法。這一部分遵循了循序漸進,由實物圖抽象到算式。在剛開始學習乘法的時候,學生可能對乘法的運用不是很熟練,把加法算式作為一個過渡,這一部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知識的跨度不是特別大。而在隨后的“有幾塊積木”的練一練中,學生由于已經對乘法運算有一定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是由實物圖直接到乘法算式。
“有幾塊積木”是讓學生初步學會用乘法解決實際中的問題,由于對積木的觀察角度不同,對圖的解釋也就不同,積木數量可以看成是7個5,也可以看成是5個7 ,用乘法算式表示可以寫成“7×5”或“5×7”,雖然寫法不同,但都表示了有多少塊積木?!?×5”或“5×7”所表示的結果相同,為乘法交換律打下了基礎。
“練一練”第1題,是從對具體圖形的理解直接過渡到了用乘法算式表示。相比較之前,這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第2、3題都是注重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這一部分可以考查學生對哪個表示相同加數的個數,哪個表示相同的加數是否明白,使學生明確乘法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而且,第3題的形式比較活潑,不會讓學生感覺是在枯燥地做題,而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練習。在本部分,加法和乘法相互混合,只有在對乘法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順利完成這道題,可以考查學生對乘法是否真正理解。而第四題不僅能算有多少人,而且還可以計算有多少積木,在計算積木的時候隱含了不是相同加數不能進行乘法運算的意義。學生可以把一個桌子作為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內進行乘法運算,由于各組積木的數量不同,不能把一個組作為一個單位進行運算。
“動物聚會”的主體圖是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展現,目的是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在之前設置提出問題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提示,而在本部分,直接要求學生自己提問題并自己解決,培養學生提出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連一連”部分,一個圖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6×3”和“3×6”所表示的結果相同,但是它們意義不同。這一部分使學生明了乘法各個數所表示的意義和表示的方法,乘法算式不同,用加法表示也是不同的。在“說一說”中都是為了鞏固學生對乘法表示意義的理解;“練一練”2為理解乘法交換律打下基礎;“練一練”3是讓學生體會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隱含了乘法是相同加數的表示的含義。
通過對本單元內容的分析,以小見大,筆者發現這本教材編寫具有幾個特點:
在學習乘法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加法,而本單元是在回顧加法的過程中引入了乘法,通過數熊貓、圓片、方格等活動,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并且讓學生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相同數相加的情況,在計算比較繁瑣的情況下可以用乘法來表示。通過加法的運算及加法在計算大量相同數相加的過程中存在問題,從而引出乘法。而且,在之后對乘法的學習中,不是直接給予公式計算而是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先是從實物圖抽象到加法算式,再由加法算式過渡到乘法。在學生熟練掌握的基礎上,抽象到乘法運算。
觀察教材中所呈現的圖片,發現圖片創造的場景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圖片的內容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比如“兒童樂園”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聚會”則是學生感興趣的,用學生所熟悉和感興趣的場景。相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具趣味性,呈現的形式更加活潑,課程內容更情境化、生活化。這不僅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用數學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修改稿)》中強調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尋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多次提到“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是怎樣算的”這些問題,都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用大量的解說、練習讓學生明了乘法的意義。而人教版的教科書,在引出乘法之后,用大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對乘法的運用,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前者注重對數學的理解,而后者更注重對數學知識的運用。
[1] 張成濤.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學教材的文本分析[J].職教論壇,2010(13).
[2] 鄧維斌.用新理念把握教材文本特點——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J].四川教育,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