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喜華
(廣西武鳴縣特殊教育學校,廣西武鳴,530100)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美好的事物,其中除了有可以通過視覺來認識和感知的美好事物以外,還有一類特殊的美的事物:清脆婉轉的鳥鳴、宛如天籟的甜美歌聲、深情悠遠的小夜曲、慷慨激昂的演說、聲色俱美的影視作品……這些大自然和人工創造的美妙聲音時刻飄揚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通過自己的聽覺系統,常人可以依個人的興趣和愛好,盡情而順暢地去傾聽和享受這些美妙的聲音。但是,對聽障學生來說,這些美妙的事物他們卻無緣感覺和體驗到,在他們所生活的那個世界里永遠都是無聲無息的,他們無法用聽覺去感知美和認識美,他們所認知的美與常人所認知的美相比是不完整的。
人類除了在生活和生產實踐活動中盡情地認識美和感受美之外,還在不斷地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如美麗的人工景物、美妙的音樂、感人的影視作品等。但是,因為聽力功能的喪失,聽障學生們無法參與創造與聲響有關的美;因為語言溝通上的困難,聽障學生們在參與創造其他與聲響無關的美的事物時,也比常人多出很多不便和困難,他們無法像常人那樣可以利用多種手段自由地反映美和創造美。
一般說來,生活在一個充滿著美好事物的世界里,大家隨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身邊各種美的事物進行鑒別、分析、品評和欣賞等審美活動。人們還會通過言語自由地與他人交流審美心得,在品評美和鑒賞美的過程中加深對美的認識,提升審美品位,建立健康積極的審美觀并用以指導日常的審美活動,形成審美活動的良性循環。但是,這一切對于那些生活在無聲世界中的聽障學生來說,又顯得多么的困難和無奈:他們平時只能借助手語等有限的手段去跟別人交流和溝通,無法像常人那樣自由地獲得他人對美的事物的品評和鑒賞意見,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審美心得與審美困惑,無法與別人自由地交流審美心得。這無疑對聽障學生健康積極的審美觀的養成和審美品位的提升造成了重重的困難。
所謂審美教育,是以美為對象,通過審美活動和審美實踐有意識地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以形成正確審美觀的教育,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審美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高尚的人格和審美趣味。接受審美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審美能力的高低,必將影響其人格行為的發展;青少年沒有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很容易導致人格發展上的畸形和病態。一個具備高格調審美的人必定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康、獨立的人。但是,由于接收外部世界信息的渠道有限,聽障學生對美的感知和把握往往存在偏差。由于聽障學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比較靈活方便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他們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存在困難。他們無法像常人那樣去聽取別人對美的事物的評論鑒賞和解說,因此,他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通過正常的途徑去認識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聽障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方面,存在重重障礙和困難,這對他們正確審美觀和審美能力乃至健康人格的養成是非常不利的。
美術教學既注重美術繪畫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趣味。審美教育是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教育職能。美術作品是一個國家民族文明的結晶,是一定時代藝術家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藝術家真、善、美的觀念和完美藝術形式結合的形象表現。運用優秀的美術作品來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用真、善、美來揭露和抵制假、惡、丑,可以達到陶冶和凈化人們的靈魂,進而影響和改造社會的目的。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鑒賞美術作品和創造美術作品,這本身就是引導學生認識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審美教育。美術教學也肩負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美化情感的審美教育任務。對于聽障學生來說,美術教學更是他們認識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有效途徑,是他們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平臺。因此,應當把審美教育當成聽障學生美術課教學的一項特殊而重要的教育職能。
聽障學生因為自身的聽力缺陷,無法盡情傾聽和享受美妙的樂曲、甜美的歌聲以及各種天籟之音,他們更多地只能依靠眼睛來認識與鑒賞各種有形有色的審美客體,通過視覺來獲得各種審美體驗。因此,美術課中的美術作品欣賞教學對聽障學生來說顯得尤為可貴和重要。在美術作品欣賞教學中,美術教師向聽障學生集中展示和介紹各個時代各種風格的美術作品,引導他們去認識和鑒賞這些優秀的美術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和美學價值,使他們能夠通過這些靜態的由線條與色彩組合而成的美麗畫面去認識美的本質、體驗美的魅力、辨別美的類型與差異、評論美的價值與意義……對聽障學生來說,這樣的“審美盛宴”是他們認識與鑒賞審美客體、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我們接受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去創造美。因聽力受損,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學生能輕易做到的事情,對于聽障學生來說卻不是易事。但美術繪畫活動對他們來說則是另一種情形:繪畫活動所需的生理條件是聽障學生所具備的,繪畫活動所需的物質條件也是容易獲得的,有時甚至是一筆一紙一桌即可進行。而且繪畫基礎起點可高可低,只要感興趣,就可以拿筆畫。
在繪畫教學活動中,如果我們能引導聽障學生把自身樸素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融入到線條與色彩中,努力地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各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圖景,那么,這種繪畫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美術創作活動。因此,美術作品創作既是聽障學生美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同時也是聽障學生創造美、實現自身審美價值的重要方式和提高審美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為失聰,視覺成了聽障學生感受世界、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欣賞美術作品、用畫畫來表達思想情感是聽障學生幾乎都有的興趣。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指導聽障學生認識與鑒賞美術作品,引導他們透過表面的線條與色彩組合形成的生活畫面,進入美術作品所展現或蘊含著的美好的感情圖景和感情世界,使其暫時脫離現實世界的喧囂,沐浴于美的情感浪花,凈化心靈,美化心靈,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與美術作品所蘊含著的美的感情世界融為一體。另一方面,聽障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時,他們其實也是在用色彩和線條來述說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聽障學生們參與的美術活動,無疑是有助于他們陶冶思想情操、美化個人情感世界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美術教師首先要具備熟練的手語交流技能,以課堂教學中的美術活動為平臺,盡量用手語通俗易懂地向聽障學生們灌輸基本的美學常識和美學原理。不管是美術作品講解,還是美術作業的布置與講評,美術教師都應該把基本的美學常識和美學原理“化整為零”地融入到美術作品講解和美術作業的布置與講評等課堂教學活動之中,讓聽障學生在日常的美術學習中既學會美術技法,也逐步地獲得基本的美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美學原理,為聽障學生自身健康積極審美觀的形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素養。
審美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美術作品本質上是畫家審美意識和情感的物化形態,體現著畫家的審美理想和唯美的情感世界。每一幅靜止的畫面背后都蘊藏著畫家火熱的激情和一個充滿動感的鮮活唯美的精神世界,飽含著畫家對真善美的呼喚和對假丑惡的抨擊,具有豐富的美學意蘊。但這一切都不是非專業人士的常人所能夠直接從美術作品的畫面上直接感受到的,對于聽力缺失的聽障學生來說,情況更是如此。因此,美術教師需要使用諸如手語等特教手段對美術作品的美學意蘊進行耐心而又詳細的講解,引領聽障學生透過表面的線條與色彩組合形成的靜止畫面,進入美術作品所展現或蘊含著的美好的感情圖景和感情世界,告訴他們該如何去認識美、體驗美和享受美。
美的內容和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各有特點和差別的。具體到美術作品,也是如此。畫作水平的高和低,繪畫技法的優與劣,作品主題的好與壞,繪畫美學效果的細微差別,作品格調的高下,等等,都需要美術教師引導聽障學生去辨別和比較。聽障學生美術課堂中,美術教師應適時組織學生開展“美術作品品評”活動,引導學生對經典的美術作品進行品評,讓他們圍繞相關的話題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品評對象的看法,提出疑問,互相交流審美心得,還可以讓他們對自己及同學的美術作品進行品評,在肯定優點和評論不足之中,認識美和享受美。當然,美術教師在其中要負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責任,適時地進行啟發和總結,使學生的認識統一到被品評美術作品的主流評價上來,讓學生的審美品位在品評活動中確實得到提升。
作為特殊教育對象的聽障學生還不是美術家、畫家,但他們跟其他人一樣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他們在生活中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形成自己的審美理想。也許他們會覺得:生活和世界應該是這個樣子,不應該是那個樣子;生活中的這些事物值得保持或宣揚,生活中的那些事物需要拋棄或譴責;生活中的這些人、情、事、理好,那些人、情、事、理壞;覺得人應該那樣生活,不應該那樣生活……美術教師應該敏感地把握機遇,把美術課堂中的作業訓練當成聽障學生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美術教師可以從帶領聽障學生進行各種應用性繪畫活動入手,以引導聽障學生利用手中畫筆來追求美和創造美:在校園繪制各種圖示性路標以方便他人;在校園繪制、張貼各種圖文結合的“溫馨提示圖”;繪制各種主題的宣傳畫并在合適場地張貼;組織有條件的聽障學生參加各種主題的美術繪畫比賽;給親友繪制各種圖片類賀卡……美術教師還可以引導聽障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的美術創作,引領他們拿起畫筆,把自己抽象無形的美好愿望變成形象生動的線條與色彩,以美的圖面展示于世人面前,以美的圖景感染和改變他人,進而改變生活和世界。這樣,在美術課堂中,聽障學生既提高了具體的美術技能,也較大程度地滿足了自己追求美和表達美的愿望。
[1] 李新生.美術鑒賞論[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
[2] 王銳,依曉雷.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6.
[3] 陳慧玲.審美教育 孩子發現美的眼睛[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4] 杜曉新,等.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 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