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芳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質的改變。伴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運動、娛樂、旅游等新型行業也必然產生新的變化。高爾夫運動作為一項具有自然、高雅、娛樂等特性的休閑體育運動,正逐步進入大眾消費的行列,市場發展前景樂觀。高爾夫球場、高爾夫人口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既能適應休閑時代的需求,又能為社會經濟及國家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此同時,高爾夫專門人才的缺口也越來越大。中國由于高爾夫運動的起步比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在廣東沿海地區慢慢發展起來,目前國內高爾夫技術水平、專門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仍然比較缺乏,而這部分的重擔主要是由高校這類培養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部門來進行。
從桂林市的情況來看,在2012年國務院批復的《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為前提下,桂林市以其獨特的旅游資源正在實現由過去的觀光旅游向高品位、高質量的休閑旅游時代轉變,目前全市各項有關休閑旅游的相關建設正在如火如荼中,而作為桂林市特色之一的休閑體育高爾夫運動的發展同樣備受關注。因而探討桂林市高校高爾夫運動發展的優勢特色及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的規劃是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富民強桂的強硬舉措,是基于桂林市的地域優勢、經濟發展現狀及桂林市旅游發展的長遠規劃等情況提出的總體發展綱領,并于2012年11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復通過的。這是順應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及桂林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立足桂林市旅游及相應產業的長遠發展,提出的2012年—2020年的發展目標,充分利用桂林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等優勢,將桂林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旅游勝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旅游創新發展先行區,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國際交流重要平臺。這些目標的制訂,將全面推動以旅游產業為龍頭的桂林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將桂林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山水觀光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在這樣的規劃中結合桂林市旅游區域特色的休閑體育旅游必定會給桂林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高爾夫運動作為現代社會中非常具有休閑優勢的體育運動,在全世界的發展速度都相當快,而高爾夫旅游隨之發展成為現代社會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體育高爾夫運動和旅游的相互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非常具有開發市場。高爾夫旅游是高爾夫運動和人們的旅游休閑運動在一定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前提下產生的,桂林市擁有廣闊的旅游市場資源和地域優勢,具有開展高爾夫旅游的先天優勢和條件,特別是桂林市國際旅游勝地的建設將帶動桂林市高爾夫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樣發展好高爾夫旅游將給桂林市帶來一個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對桂林市旅游市場的推動以及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品位等方面將起著積極的作用。高爾夫旅游的推動和發展首先是在桂林市推廣、普及高爾夫運動,而高爾夫運動項目的開展最具效率的途徑就是推進高校高爾夫運動的發展,因此,在桂林各大高校推廣高爾夫運動成為首要之急。
桂林市地處廣西北部,處于我國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由于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約束,桂林市各高等院校高爾夫運動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桂林市主要的幾所高校為廣西師范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醫學院、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桂林航天學院等。但作為高校中最主要的項目開展方式課程設置這一方面,現階段只有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高爾夫相關課程,另外桂林航天學院學生有高爾夫興趣協會班。但作為廣西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院校的廣西師范大學沒有開設任何形式的高爾夫運動項目,其他學校的情況也類似。這勢必影響培養高爾夫專門人才及推廣、普及高爾夫運動。
由于經濟條件等原因,現階段除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自行在校園內建有一個小型的練習場之外,其他學校都沒有高爾夫相關場地,更別說9洞、18洞的標準球場。另因沒有完善的高爾夫相關課程,相關器材的提供也受限制。
由于廣西的經濟特點,相對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地區,廣西高爾夫球場、比賽等相對較少,這樣必定影響高爾夫人口及高爾夫場地建設的發展速度,高爾夫人口的缺乏直接導致高爾夫運動的專門人才如教練員、優秀運動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等的相應缺乏。而大部分高校現階段由于沒有高爾夫運動高水平隊伍,廣西師范大學也未設立專業招生計劃,所以相關的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同時高爾夫運動的專門人才培養也不能正常進行。
由于桂林市高校的招生范圍大部分是廣西區內的生源,地域經濟落后等原因導致桂林市各大高校的學生對高爾夫運動的認識還停留在“貴族運動”“只有有錢人才能玩”等偏激的層面。包括他們對高爾夫運動的接觸范圍,了解程度等都不多,更別談興趣、愛好和動機了。由于基本條件的缺乏使得大部分的大學生對高爾夫運動的認識程度較差,也沒有機會和條件參與相關的活動和實踐。
桂林市在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的規劃中是充分考慮桂林市經濟發展的特點而制訂的非常全面的綱領性發展計劃。只有在這種政府高度重視和規劃的藍圖中,桂林市的各項產業才能全面振興,包括高爾夫旅游在內的相關產業。只有政府規劃,各項為高爾夫旅游服務相對應的舉措才能順理成章地形成。隨之各大高校必然會很好地利用這次契機,搶得高爾夫人才培養的橋頭堡而加大高爾夫旅游相關的專門人才的培養力度。
桂林市的自然地理條件十分適合休閑體育高爾夫運動的開展。首先桂林的氣候條件、海拔高度、生態環境等與高爾夫運動開展所需的條件非常吻合。加上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厚的人文資源,在進行高爾夫運動的同時,可以享受豐富的民族風情,陶冶情操。另外桂林市周邊有很多的山地,適合建設高爾夫球場及練習場,包括在各大高校校園內都有一定的場地建設所必須的條件,隨著球場的增加,參與高爾夫運動的人口才會隨之增加,高爾夫運動的相關專門人才才會增加。
在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背景下,高爾夫運動及高爾夫旅游等的發展將帶來相當大的高爾夫相關人才的需求。眾所周知,近年來在國內有關開展高爾夫運動的高校,雖培養了大批的高爾夫專門人才,就業率和就業前景相當看好。但相對于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速度,人才缺口一直很大,從而導致現階段培養的高爾夫專業學生非常搶手。休閑體育高爾夫運動在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過程中一定會起催化劑的作用,所以我們桂林市的各大高校一定要具備自我生產的能力,培養高爾夫運動的相關專門人才以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
相對傳統專業的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當今的大學生們更愿意從事或學習市場前景好,發展具有活力的新型項目。就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培養的體育專業學生來說,如氣排球、網球、羽毛球等熱門休閑體育項目的學生就業機會相對而言更多些。另外當代大學生對高雅生活的追求,對健康向上、陽光自然生活方式的崇拜日益明顯。這也為高爾夫運動的推廣普及提供了很好的參與平臺與需求。不論是專業還是業余,選擇高爾夫運動為今后的人際交往、平臺搭建、生活方式的優化等均有所幫助,所以在大學生中高爾夫運動的需求也是日漸高漲。
在全面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過程中,引導政府在保持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大對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力度,包括在桂林市各大高校內建設相關的球場及練習場。另外教育廳、體育局等相關主管部門對各大高校開展高爾夫運動積極大力支持,改革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使高爾夫運動真正進入校園。
高校開展高爾夫運動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開設高爾夫運動相關課程。如在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開設高爾夫運動相關專業,培養專門人才,配套的專業普修、選修、專選課程及理論課程同時開設,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高爾夫專業的相關課程或組織高爾夫高水平隊伍,提高運動水平。在普通大學生當中可以開展高爾夫協會、俱樂部、社團等形式的興趣愛好班和活動形式,推廣普及高爾夫運動。
高爾夫運動在高校的開展,要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和人才,師資力量是首當其沖的。所以我們充分利用桂林市的各項優惠條件有計劃地招聘和引進高水平的教練和專業教師來參與培訓、教學訓練工作,同時對本地的相關教練、老師加大培養力度,多出去學習和培訓,參與全國性的高爾夫交流會、報告會等,觀摩高爾夫球賽,豐富其實踐經驗來提高教學水平。
在桂林市各大高校中多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和高爾夫文化建設,同時加大高爾夫鍛煉價值,文化禮儀、友誼文化、生態和諧、健身文化等相關價值體系的教育,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認識高爾夫運動,同時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培養其相應休閑運動的參與興趣和動機,從而引導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高爾夫運動。
體育旅游資源具有參與性和實用性,我們充分利用桂林市旅游資源,推動高爾夫旅游的發展,同時舉辦以高爾夫為主題的賽事及活動,不僅為旅游者提供參與機會,同時為桂林市大學生尤其是高爾夫專業的相關學生提供擔當志愿者、服務、球童、觀眾等角色的機會,更加有效的參與高爾夫運動,感受高爾夫明星或頂級賽事的魅力,從而學以致用。
在桂林市每所高校都建設自己的高爾夫球場練習場難度較大。據了解在桂林市內高爾夫球場已建成三個,練習場也建成五六個,而這些球場由于高爾夫參與人口的不足利用率低下,利用校企結合的形式,各大高校開設高爾夫專業課程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練習場和場地作為教學和實習用地,可以解決高校內場地、器材不足等問題,為正常的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服務。而各俱樂部、球場等也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自愿為自身服務,大大節省人力資源的開支,不僅可以推動該項目的發展,也可以提高場地的利用率,實現雙贏。
[1] 王飛加,陳恩玉.我國高爾夫旅游市場經營現狀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9).
[2] 周華庭,蔣小豐.高職高爾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6).
[3] 余存華.淺析我國高校高爾夫運動教育的前景[J].鄂州大學學報,2011(9).
[4] 劉君.奮力開創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新局面[J].當代廣西,2013(1).
[5] 鄧康康.凝心聚力,加快打造桂林國際旅游勝地[J].市場論壇,2013(3).
[6] 陳建偉.桂林國際旅游勝地與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