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衡陽師范學院美術系,湖南衡陽,421008)
很多兒童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已經意識到美術教育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兒童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得到科學的美術教育,不僅能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拓寬兒童知識面、豐富兒童的想象力、增強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兒童時期是自由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繪畫對于兒童來說其實就是藝術天性的自由展現。因此,少兒美術教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學科,對于兒童的成長是一把雙刃劍,教育培養方法得當則有利于兒童藝術天性的培養和挖掘,反之則會扼殺兒童的藝術天性。
繪畫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思維自由活動的過程。只有充分了解少兒美術的發展規律,正確地引導才不會扼殺兒童繪畫的天性。兒童的身體發育有其階段性,兒童的繪畫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腦、手協調能力的增強,繪畫技能的掌握以及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等因素的影響而發展變化,一般要經過涂鴉期(2~3歲)、象征期(4~5歲)和圖式期(6歲及以后)等幾個主要發展階段。雖然每個兒童的先天素質存在差異,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來說學習必須遵循心理認知和生理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否則極有可能扼殺兒童的繪畫興趣,妨礙兒童的藝術天性發展。
所以,在兒童2~3歲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引導他們涂鴉,讓他們從中獲得快樂,而不是強迫他們畫一個具體的物象或通過繪畫表達什么意義;4~5歲是象征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往往用一些簡單的點或者線來象征自己心里的事物,這些點和線條無不表現著一個稚嫩生命的情感。這時的教師應該做兒童最忠實的傾聽者,聽取兒童表現在畫面上的心聲,而不是要求兒童表現教師固定的題材;6歲及以后是圖式期,這時的兒童已經能畫一些具體形象,且造型夸張富有童趣,但絕不能簡單地以像與不像作為衡量標準。在這個時期有些兒童畫得不像并不是錯誤,教師和家長不能以兒童畫得像不像作為評判優劣的標準,而更應該保護那份童真和童趣。
雖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繪畫表現形式各有差異,但是對于兒童來說畫畫其實就是一種游戲,自由想象是他們的共同特點。自由想象是兒童的藝術天性,也是最純樸、最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真正懂得少兒美術教育的人,就應該激發兒童的想象,讓兒童的畫畫過程就像一次次由他主宰的精彩的、激情的游戲。繪畫不是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和限制兒童的自由發揮,不是把兒童的藝術天性關進教師評價標準的籠子里。國內鮮有藝術巨匠,從某些方面應歸咎于我國長期以來少兒藝術教育的失敗。
興趣和快樂是兒童學習的動力源泉,兒童憑興趣學習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因此在少兒美術教學中興趣的培養尤其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兒童自由畫畫,以調動兒童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小孩的藝術天性是非常寶貴的,蘇東坡感慨“天真爛漫是吾師”,畢加索也說:“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得像一位大師,但我卻要用一生去學習,畫得像一個兒童?!盵1]一些美術大師們一生追求的莫過于用兒童的直覺和簡單返璞歸真的筆觸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如20世紀最杰出的美術大師畢加索、米羅、馬蒂斯等?!按笕藗儺嫯?,腦中先有‘山水’再落筆,而小兒童畫畫,往往從花枝的一角先動筆,邊想邊畫,沒有固定的構圖,兒童的創意一點點的激發出來,這點非常寶貴。”[2]然而,我們很多教師在美術課堂上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思維要求兒童畫規定的內容,用很多條條框框制約兒童的想法,似乎不按照教師的“示范”要求畫或者與“范畫”畫得不一樣就不符合要求,教師的標準無疑會牽制兒童的創作思維,干擾兒童繪畫創作的自由。因此,發掘兒童的藝術細胞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師和家長要給兒童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
鼓勵自由作畫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合理地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的設計,教師需要精心備課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精心的設計與學生心智成長的階段、生活環境相吻合的繪畫主題,并鼓勵學生自我的藝術表現。如通過美術欣賞、故事或生活情景的描述等手段激發兒童的美術表現興趣和想象力。
教育既是一種高超的智慧,又是一種博大的愛。在少兒美術教育中,學習是手段,成長才是目的,兒童健康成長是教育的根本。因此,美術教育不僅要尊重兒童的藝術天性,而且還要多與兒童交流,給兒童一個表達的機會。每個小孩都有自己心中的秘密和成長的故事,教師和家長要認真傾聽兒童對自己繪畫作品里的故事,發自內心的最真實的描述。通過與兒童盡心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兒童,弄清楚每個兒童需要一份怎樣的美術教育。
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學會用贊美的眼光看待兒童,以智慧的眼光評價兒童的繪畫作品。由于每個兒童都有自身的特點和接受教育能力的差別,在繪畫作品的表現上都會有很大程度的差別,這時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作品進行相應評價。“教師和家長在兒童學習的過程中具有關鍵的作用,大人們的評判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學畫熱情和興趣。”[3]所以,優秀的作品首先要表揚兒童,但是單純的表揚很容易讓兒童產生飄飄然的感覺,因此在每次表揚的同時還要向兒童提出一個進一步提高的要求。當然這個要求要在他的接受能力之內,也是對兒童成長有幫助的要求。有優秀的作品肯定也就有相對另類有特點的作品,怎樣處理評價好這些作品才是難點才是教育的重頭戲。對待這些作品也絕對不能只是批評,可以與兒童交流并講清道理,因為兒童其實是最好講和最喜歡聽道理的,但講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方法,一定要帶贊美的語態講出來,要讓兒童愿意聽并且聽了愿意改正。
此外,在評價兒童繪畫作品時,“作為教師,應有高水平的藝術修養,能在藝術的高起點上去啟迪兒童,用健康的審美情趣去豐富兒童的情感,要善于發現每個兒童的個性、愛好、興趣、性格,然后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不能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方法會抑制兒童的發展,甚至會毀掉有藝術天賦的兒童。因此,家長不要簡單地以像與不像去評判兒童畫,要從兒童的認知水平出發,從兒童獨特視角和思維角度去評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兒童畫,主要看畫面是否生動、有想象力、有創意,是否表達了兒童自己的情感。兒童有獨特的造型語言,這種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貴的。”[3-4]家長作為“第三者”“旁觀者”或者“外行”,千萬不要輕易否定兒童的繪畫作品,這樣會嚴重挫傷兒童的繪畫興趣,而應該先讓兒童介紹自己的畫,傾聽兒童繪畫作品的“畫外之音”,分享兒童繪畫過程的樂趣,這樣才會更加激勵其學習的熱情。
少年兒童處于無憂無慮的年紀,游戲是他們的天性,而藝術從某一方面來說也是一種游戲。如果說藝術是成年人追求自由的主觀表達形式或手段,那么兒童的游戲其實質也就是兒童的藝術,與成人的藝術具有共同的本質特征,因為游戲就是兒童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看似幼稚的兒童游戲蘊含著兒童對于藝術創造的原始沖動。
游戲不僅是兒童的天性,它也是兒童對生活的體驗和學習的過程。兒童通過游戲去全身心體驗生活和自我創新的樂趣。真正懂得少年兒童美術教育的人,應該從兒童游戲的行為中發現兒童美術教育的規律和方法,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個性,遵循兒童的心理認知規律進行教育,讓他們的畫畫就像一次游戲體驗活動,而不要以成人的審美標準企圖干涉和引導?!俺扇送ǔR袷啬承藴?,而這些標準對于兒童而言并不存在。就因為這樣,兒童可以表現出自己面貌的繪畫,兒童愈是意識到外在的標準,作品就愈不會直接地顯露他的人格?!盵5]如果少兒美術教育不能順應兒童的天性,如果我們把兒童的“天性”關進成人化審美標準的籠子里,不容許兒童“胡思亂想”,并要求以成人的繪畫技法表現,就會抑制兒童藝術天性的良性發展,導致兒童繪畫喪失最本真的童趣和鮮活的藝術創造力。
少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繪畫技能的訓練,而是創造力的培養,不要讓技法擾亂了兒童的繪畫直覺,掩蓋了兒童繪畫的靈性。事實上,我國兒童美術教育一直以來處于“早熟”的狀態,成人過早的介入和過多的干涉,尤其是以“范畫”的形式教學,要求學生依葫蘆畫瓢,似乎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哄得學生家長高興,使學生過早模仿成人的繪畫,卻無情地扼殺了學生自我創新的創造潛能。因此,少兒美術教育僅教授兒童繪畫技能是錯誤的,尊重兒童的“游戲”天性,關注兒童的參與性,營造自由開放的創作氛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才是最重要的。
少兒美術教育的目的和價值是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兒童心智的健全發展。因此,在兒童的美術教育中,教師應遵循兒童成長過程中心理認知發展的規律,順應兒童的藝術天性,精心地設計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心智成長階段相吻合的繪畫主題,并鼓勵學生自我的藝術表現,調動學生對美術創作活動的自主性,發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關注成長,尊重少兒繪畫的藝術天性,就是要遵循兒童心理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尊重兒童的繪畫直覺,尊重兒童的情感世界,尊重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整個少兒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當美術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旁觀者和學習者,而不是作為少兒美術創作活動的直接指導者和干預者。這種教育觀念的轉變既需要相當豐富的教育經驗,也需要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1] 耿素麗.畢加索:現代繪畫之父的情欲世界[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1999.
[2] 楊梅紅.千萬不要扼殺兒童的藝術天性[EB/OL]. http://www.sinoacg.com/2010/0412/2281.html.
[3] 段行月,蘇煒,楊博.尊重兒童的天性[EB/OL].http://www.studa.net/meishu/090110/14592192.html,2009-01-10.
[4] 楊景芝.兒童大都有繪畫潛能,要教會讓他們自己畫[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6bf8e50100hbzg.html,2010-03-08.
[5] 〔美〕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育德,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