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紅梅
(廈門市東浦幼兒園,福建廈門,361004 )
閱讀是人們認識社會和大自然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健全大腦神經組織的主要方式。閱讀還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是知識學習的基礎。分級閱讀是按照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發育程度為兒童提供科學的閱讀計劃,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讀物,提供科學性和有針對性的閱讀圖書。我們知道,3-6歲是兒童掌握基本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閱讀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閱讀特點,嘗試優化閱讀教學活動的指導策略,從而發展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閱讀能力。
小班幼兒由于認知水平低,尤其聯想、推理水平較低,他們喜歡反復閱讀,容易進入閱讀的情節,但處于盲目閱讀階段,無序看書或者是玩書;閱讀方法不正確,觀察無目的性,不善于理解主體與背景、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邏輯關系,對內容熟悉的圖書“情有獨鐘”等。教師應采取養成閱讀習慣、體驗式閱讀的指導策略開展小班閱讀活動。
小班幼兒拿到一本書就隨便翻,不管是從封底翻還是從封面翻,只要有畫面和文字就滿足了,因此,應從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入手。學習有序翻看圖書是這個階段幼兒首要解決的問題,可讓幼兒跟著教師邊翻看圖書邊聽老師講故事,直接感受畫面與老師講述故事之間的聯系。教師邊觀察幼兒的聽與看是否一致,提醒幼兒把書翻到后面一頁,看看這一頁說了什么。讓幼兒知道看書時應看懂前一頁再看后一頁,邊看邊想,理解每幅畫面的含義。教師也可以說出某一畫面的故事內容,讓幼兒指認相應畫面。如在講述《應該怎么做》故事過程中,請幼兒“找一找書中的兩只小兔子,哪只是杜里,哪只是莎里”,“小鈴鐺是誰掉的,是哪一幅圖片”,以此來建立語言與畫面之間的對應關系,慢慢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1.語言體驗。讓幼兒充分模擬、想象人物角色間的對話,表達閱讀內容。如閱讀活動《愛吃水果的牛》,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語言體驗,在重復的情節中引導幼兒講述故事中的句型:“某某,我請你吃……”富有節奏感、句式相同、內容略有變化的語言符合小班幼兒喜歡重復的年齡特點,使幼兒覺得有趣。同時,幼兒也伴隨著主人公幫助病人的過程,通過語言體驗認識了水果的特點,比較了它們的顏色,區分了形狀。
2.行為體驗。小班孩子喜歡情節性的繪本,讓幼兒通過動作演繹、行為參與對圖書中重點情節、畫面進行親身實踐。如閱讀活動《誰咬了我的大餅》中,教師提供餅干讓幼兒自己咬,并引導他們觀察各自的牙齒印,親身感受這有趣的過程,在行為體驗中學會觀察比較,共同體驗閱讀的快樂。
3.情境體驗。教師創設閱讀中的情境,讓孩子通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身臨其境,充分感與故事中的情景互動,更充分地感受到讀本的情緒。如閱讀活動《南瓜小房子》,教師創設了南瓜小房子、樹墩、草叢的場景,提供小老鼠、公雞、青蛙等頭飾,播放錄有打雷、下雨的音效。這時,幼兒是一群在雷雨天中沒有地方避雨的小動物,教師則是那只可愛的小老鼠,一起避雨渡過難關。這樣讓幼兒在故事的情景中,以自身的體驗,感受雷雨天中動物們無處避雨的焦急,以及一起躲在南瓜小房子中的幸福感,獲得了對故事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中班幼兒的讀圖興趣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喜歡與同伴交流,喜歡復述,但還存在觀察圖畫書畫面有序性不足的問題,不能觀察到畫面上人物與背景的關系,不能將前后頁的內容聯系起來,總是看到哪里說到哪里,缺乏對故事的連貫性理解。為此,我們采用朗讀感受、讀圖猜想、游戲牽引來指導中班幼兒開展閱讀活動。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閱讀內容的重要手段。讓中班幼兒學習朗讀,可以幫助幼兒打開“口讀耳聽、口耳并用”的感知通道,將所看到的畫面中的信息加以整理歸納,儲存在大腦的記憶中,幫助滿足中班幼兒樂于復述的愿望。教師在朗讀時要注意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在故事的朗讀中運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培養幼兒的語感與語言美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幼兒的語匯、句型,提高幼兒對圖畫書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如在《猜猜我有多愛你》的繪本朗讀中,教師用柔美的語言將幼兒帶入一個溫情暖暖的意境,隨著語調的抑揚頓挫,圖書中親子的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教師有感情的朗讀極大地感染了幼兒。
我們常常采用教師朗讀幼兒傾聽、教師領讀幼兒跟讀、分角色朗讀、表演式朗讀、幼兒朗讀教師傾聽等互動式閱讀,以及開展閱讀前的激趣朗讀,在理解每一頁畫面后教師提煉的歸納性朗讀,在熟悉分析圖畫書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復述性朗讀。
讀圖是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閱讀方式,培養幼兒的讀圖能力要從辨別圖畫的主體和背景、色彩的運用、特殊符號的運用中去分析理解圖意,學會聯系前后頁進行閱讀。通過讀圖中的信息,幼兒歸納整理出故事的角色、情節、線索,大膽運用語言表述自己對圖畫書中畫面的理解,猜想故事的內容與故事情節的發展。如在《誰藏起來了》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封面:“在封面上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現?”“誰藏起來了?你是怎么發現的?”幼兒在觀察比較畫面變化的同時,進一步掌握圖畫書中動物的特征。教師不斷提出疑問,鼓勵幼兒結合自己原有的經驗大膽地想象和表達。讀圖猜想有助于幼兒深刻地感受圖畫書要表達的信息,設身處地去體驗圖畫書中人物的情感。
中班的孩子更喜歡到游戲情境中去接觸閱讀讀本,而游戲本身極容易與圖畫書的象征性符號進行連接,讓中班的孩子把閱讀當游戲進行,將游戲活動與圖畫書的閱讀結合起來,這樣也能讓中班幼兒更喜歡閱讀。如在《方格子老虎》中將美術與圖畫書結合起來,教師從繪本的角度將方格子作為美術活動切入點,引導幼兒結合故事情節設計方格子,引發幼兒對繪本故事與美術表現手法的好奇。又如在《像狼一樣嚎叫》中將打擊樂游戲與圖畫書結合起來,教師引導幼兒結合繪本的情節變化來選用樂器配音,從無序敲擊到有規則地玩打擊樂,理解圖畫書中所傳遞的“自由自在”的真正內涵。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圖畫書的特點,將迷宮游戲、科學游戲、體育游戲等與圖畫書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中班孩子的心理需要。在游戲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
大班幼兒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喜歡邏輯推理類的繪本。因此,教師要采用自主式閱讀、啟發式閱讀、創造式閱讀的指導策略開展大班閱讀活動。
教師要提供舒適的心理和物質環境,引導幼兒自由閱讀。教師允許幼兒尋找自己喜歡的或者不理解的畫面進行交流,幼兒發現什么,就討論什么,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去發現圖畫書中的精彩。如在《國王生病了》中,孩子們的發現是令人驚嘆的:“國王是怎么生病?他是怎么治療的?”“按照醫生開的處方,國王的病為什么沒有好轉?”……無論孩子們談論了什么,老師總是點頭微笑。正是有了充分自由閱讀的寬松氛圍,孩子們的想象力與觀察發現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自然將自己融入到圖畫書中精彩的故事里。
教師要改變“教師預設性提問——幼兒回答”的傳統模式,讓幼兒自由地選擇畫面進行想象、觀察、描述。教師要利用大班幼兒喜歡爭辯、愛提問題的特點,引導他們大膽發問,在與教師、同伴交流中理解圖書內容,提高思辨能力。如在《熊小弟的柵欄》中,幼兒提出:“柵欄做好了,蘿卜會被偷走嗎?”“為什么柵欄修好了,蘿卜還是被偷走?有什么辦法解決兔子挖洞偷蘿卜的問題?”帶著孩子們的疑問,教師翻開相應的大圖,啟發幼兒進一步“讀圖”,尋找有聯系的畫面。這樣帶著問題、以驗證的態度反復讀圖,就能引發幼兒對圖畫書的理解以及更深層次的思考,進一步挖掘圖書的內涵。
教師要根據大班幼兒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創造能力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活動形式,表達對讀本的理解。主要的應用形式有:童話劇、美術設計、自制圖書等。如將《咕嚕牛》《幸運的一天》編成童話劇,從看書——聽故事——改編故事——扮演的過程,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者都在童話劇表演的說話聲音、感覺、節奏的控制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幼兒“樂于創造的天性”注定了對自制圖書的喜愛。在《書香濃濃 親情暖暖》親子圖書節上,幾百名幼兒和爸爸媽媽動手制作圖書。有對繪本故事的改編、續編、創編,也有將自己的生活編成小故事的《逃家寶寶》等,還有關于探究生命奧秘的《小小的我》、科普類的《神奇的毛毛蟲》等。在表征形式上有繪畫、剪紙、粘貼、布藝、泥塑……自制圖書讓幼兒對生活的向往與純真幻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娓娓道來,在交流與分享中,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總之,閱讀對人生成長進步產生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兒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徑,對幼兒進入書面語言階段的閱讀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應該進一步掌握早期分級閱讀的教育理念,提高繪本分析研究、活動設計和組織的能力,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供適宜的閱讀材料并為他們選擇適宜的閱讀指導策略,讓幼兒愛上閱讀帶來的奇妙想象,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開發閱讀的潛能,提高閱讀的能力,為幼兒奠定一個幸福的悅讀人生。
[1] ﹝英﹞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M].許慧貞,蔡宜容,譯.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2] 周兢.早期閱讀發展與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