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紅
(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中心幼兒園,浙江紹興,312000)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也發表過這樣的觀點:“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笨梢?,培養良好習慣對幼兒是多么重要。
幼兒期是人生的初始階段,如一塊無瑕的玉等待著工匠的雕琢,又如一張潔白的紙召喚著大師的描繪。幼兒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強,但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很弱,幼兒期既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又是養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幼兒一旦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就很難改過,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
筆者查閱了許多資料,認同習慣的這種解釋:習慣是一種行為,是一種自然的不知不覺、不假思索的行為,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良好習慣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一是趨早性,即人的良好習慣萌發于幼兒期,宜從小培養。二是漸進性,幼兒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內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積累逐漸定型。三是反復性,幼兒在習慣形成過程中會出現反復,他們的行為起伏變化,表現不穩定。而且,幼兒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和成人教導,他們正處于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關鍵期。
一個人的習慣有許多,如生活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素養、生存能力、學習成績……
生活習慣,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習慣,包括飲食、睡眠、個人衛生等。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挑食、不偏食,不邊吃邊玩,做到細嚼慢咽;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擁有正確的睡姿;飯前便后正確洗手、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能獨立穿脫衣服,正確折疊衣服和被子……
文明禮貌習慣,有利于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如會使用禮貌用語,遵守不同場所的禮儀規范;尊敬并孝順長輩、尊重他人,能與人合作并分享等。
勞動習慣,良好的勞動習慣有益于幼兒自立自信,好的勞動習慣如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飯、洗手、洗臉、穿衣、脫衣等,自己刷牙、系鞋帶、疊被子等,自己整理床鋪、折疊衣物、收拾玩具,洗自己的小手帕、小襪子等;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擦桌、收拾碗筷、洗菜;參加公益勞動,打掃公共衛生,喂養幼兒園飼養角的小金魚、小烏龜等;照顧家中、幼兒園內的花草等。這些勞動不但可以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愛心。
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益于提高學習成績,有益于將來成就事業。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遵守幼兒園各種規章制度、課堂紀律的習慣;觀察分析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大膽清晰表達的習慣;朗讀的習慣;正確的書寫姿勢;規范書寫的習慣;閱讀的習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狀況,適時為幼兒建立規矩。如幼兒三歲左右,要叫他開始用勺子或筷子獨立用餐,玩具玩后要放回原處;四五歲時,要讓他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折疊衣服和被子;幼兒再大一點兒,就給他制訂每天大致的作息時間,每天什么時候起床、睡覺,什么時候上幼兒園、什么時候吃飯等,讓他意識到一天中做每一件事情都有相對固定的時間,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隨意違背。對幼兒的學習,家長也應有所規定,如每天要抽出一定時間看書、畫畫、聽故事等。這些都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規矩的制訂需講究民主,家長應與幼兒溝通商量,讓幼兒心平氣和地接受。規矩的制訂需要人性化,應從幼兒的實際出發,不好高騖遠,要尊重幼兒的實際,尊重幼兒的現有水平,讓幼兒能把握,并逐漸體會到遵守規矩的意義。
有了規矩就要督促幼兒去堅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形成一個好的習慣??稍诂F實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那些雖然有了規矩卻不能將規矩堅持下去的家長。原因是太“愛”幼兒,使規矩“夭折”了。幼兒為獨生子女,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幼兒享受著多人的寵愛,以至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弱化了幼兒的許多能力,助長了以個人為中心的不良意識。許多家長看到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明知對幼兒不利,可真正讓幼兒按規矩行事時,卻忍不住包辦代替,導致幼兒上幼兒園了還不會獨立吃飯、獨立大小便,晚上睡覺前個人衛生還得大人們幫助,吃飯時只知道吃肉,不肯吃蔬菜……因此,家長需要堅持原則,堅持原先確定的合理規矩,理智地去愛幼兒,把愛和嚴結合起來,對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采取“懲罰”手段或“冷處理”的辦法,讓幼兒明確怎樣的行為是不能做的,怎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要依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要注意講求方法和實效。有的幼兒吃軟不吃硬,那家長多用鼓勵表揚的手段;有的幼兒個性倔強,成人可適當采用懲罰的手段。在生活中,家長要多多關注幼兒的表現,根據幼兒的表現及時采取策略,讓幼兒的行為朝積極的方向前進。三歲之前,幼兒玩好玩具后基本由家長收拾整理,幼兒的依賴心理很重。家長如果不注重培養幼兒這方面的行為,那幼兒的責任意識就會欠缺。所以三歲之后,家長要逐漸培養幼兒物歸原主的習慣。首先,家長要給幼兒樹立正確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里要收拾得井井有條,物品擺放要分門別類,讓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其次,家長要注意言語引導,如幼兒看好小人書后放在飯桌上而未放回書架,家長可以這樣提醒他:“書寶寶想家了,你能把它送回家嗎?”這顯然比“我們要吃飯了,快把書放到書架上”這樣命令的口吻要管用。當幼兒把書放回原處后,家長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書寶寶謝謝你把它送回家。我們的寶寶真懂事!”對于年齡稍大一些的幼兒,家長可以對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進行檢查。如在幼兒起床以及做家務勞動等方面,家長可有意識地提高要求,養成他在一定的時間內認真做好一件事的習慣,同時還可以給幼兒一個屬于他的空間,放手讓他按自己的意愿去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筆者對所在幼兒園的幼兒作過調查,大部分幼兒是跟父母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成長受到多位家長的影響。家庭成員如何步調一致積極教育和影響幼兒,讓幼兒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非常重要。可是,調查結果不容樂觀,許多家庭在撫養和教育幼兒的方式上呈現不同的情況。有的年輕家長由于工作忙碌,平時基本將幼兒的撫養交給幼兒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家長雖然工作不忙碌,但為了自己追求輕松悠閑的生活,將幼兒托給長輩照顧。這些家庭的幼兒得到祖輩的寵愛,在生活上大多由祖輩們包辦代替,幼兒
的生活習慣普遍呈現不良情況。有些家庭里年輕的父母很重視幼兒的成長,關注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注重引導激勵,可是祖輩們往往不理解幼兒父母們的做法,忍不住要來插手,甚至導致婆媳關系不和,家庭氣氛不融洽。幼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利于身心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也受到阻礙。因此,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特別需要家長在教育要求上一致,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讓幼兒順利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家庭各成員之間在教育幼兒的要求上要一致外,幼兒園各保教人員的教育要求及手段也需保持一致,如班主任與配班教師,教師與保育員之間務必達成一致的教育教學要求,對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加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影響,讓幼兒在幼兒園內形成良好的習慣。除此之外,家庭成員與幼兒園保教人員之間需加強聯系溝通,形成教育合力,讓“5+2等于或大于7”,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家長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方式方法,擰成教育合力,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幼兒的一生奠定良好基礎。
[1] 劉捷.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J].科技信息,2012(35).
[2] 曲寶印.培養良好習慣 奠定幸福人生[J].遼寧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