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娣
(茂名市第十五小學,廣東茂名,525000)
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是指學生對數學學習所表現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緒體驗。是感興趣、喜歡、興奮、滿意,還是討厭、沒興趣、不高興,這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性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學習數學的過程往往枯燥無味,學生難以集中精力聽數學課。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和理解數學,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激發學習數學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先用計算機展示一幅色彩鮮明的秋天風景,并聲情并茂地說:“同學們,秋天多美啊,漂亮的楓葉、美麗的蝴蝶、青翠的松樹……來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會發現很多美景。”通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動畫模擬、聲像結合,美的畫面和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形象地學習、理解了“軸對稱圖形”,從而激發學生愉悅學習數學的情感。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適當的手段對學生思路進行引導,引導他們自學,挖掘學生心理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設計生活中的數學例題:新世紀學校今年擴招,要購買一批新桌椅,桌子每張72元,椅子每張28元,買50套需要多少錢?
1.教師提問:“仔細觀察,你能從圖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2.學生嘗試列出右邊兩個式計算:“(72+28)×50”“72×50+28×50”。
3.請學生交流解題思路。
4.教師小結:雖然這兩個算式樣子不同,但是計算結果是相等的。我們就可以把上面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72+28)×50=72×50+28×50”。
5.引導學生談談發現的規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用字母c表示一個因數,那么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可以表示為“(a+b)×c=a×c+b×c”。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引導,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通過這樣的“誘思導學”教學模式,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存在與適用性,獲得成功學習的正面體驗。這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價值。
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從小就培養健康情感,同時也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關鍵。
在教學“生活中的推理”時,教師可以采用一個趣味性的數學活動,引出“生活中的推理”的學習。
游戲:猜猜他是誰。
教師叫一位學生上講臺背對著黑板,教師在黑板上寫上一位學生的名字,待其他學生看后擦掉,讓其他同學為他提供線索(只能說這個學生的特點,不能說出他的名字),然后請這位同學猜猜老師寫的是誰)。
生提供線索一:她穿著黃色的衣服。
生提供線索二:是個長頭發的女孩……
講臺上的學生根據大家提供的線索,進行了連續的思考、猜測……
教師總結:游戲中把很多線索聯系起來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叫做推理,推理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教學活動看做是師生之間心靈上的一種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充滿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活動過程。
在教學“生活中的推理”時,教師先播放錄像:學校組織了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淘氣、笑笑和小明分別參加了其中一項。笑笑說:“我不喜歡踢足球。”小明說:“我不是電腦興趣小組的”。淘氣說:“我喜歡航模。”然后,教師親切地問:“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們的愛好嗎?”接著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判斷。教師指名小組代表匯報結果。學生積極討論,各抒己見,有的是用排除方法進行推理的,有的是用畫表格的方法來推理的。
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構建了輕松和諧的數學課堂,促進了交流,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品質和創新意識得到提高,同時還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將筆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的現象,要廢除“以考試論英雄”,評價學生要注重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建立多元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自信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1.開展自我評價,促進自主發展。
2.通過生生互評,增強學習動力。
3.提倡師生互評,保持學習張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性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培育良好的情感。如當只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并答時,教師可以這樣評價:“知道嗎?老師不僅為你清晰的回答而驚喜,更被你的勇氣所折服!”如果這個學生答錯了,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那么勇敢,即使你失敗了,老師一樣為你喝彩,因為你邁出了別人不敢邁出的一步。” 又如,學生答對了題,但聲音太小,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回答得很正確,思路也很清晰,若聲音再響亮一點,就更好了。” 如果學生的回答很有創意,教師可以評價:“你解題的方法很獨特,說明你思維很敏捷,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或評價:“你真了不起,能想出如此獨特的方法,很有新意,大家用掌聲鼓勵他!”這樣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為什么受表揚,比起“你真棒”一類的評價語言,更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老師經常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學生將會獲得一種
再接再厲的內趨力。因此,平時每次對于學生作業和試卷的批改,不應只用生冷的“√”或“×”,而應加上一定的激勵性語言,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寫上批語。這樣不僅能傳遞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指導意見,使學生及時獲得反饋信息,而且有利于融洽師生感情,強化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理念呼喚數學課堂活動凸顯“情感與態度”的生成與培養,需要老師去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構建起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課堂活動體系,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空間。這還需要老師具備一定的數學修養,從隱蔽的數學知識體系中適時引導學生挖掘,恰當地點撥展現,這樣才能讓學生感知,內化到其知識結構中,逐步積集成對數學的態度,感受數學的博大精深。
[1]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張淑顯.論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4(3).
[3] 張曉明.三維目標:想說愛你不容易[J].教育觀察,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