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星若
(長沙市煙草公司寧鄉縣分公司,湖南寧鄉,410600)
1931年的中國正處內憂外患之中。自1929年以后,蔣介石因裁軍問題先后與地方實力派發生一系列混戰。1930年4月,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爆發中原大戰。張學良于1930年9月18日向各方發出了“擁護中央”的“巧電”,隨即率東北軍精銳出關助蔣,扭轉了戰爭局面。閻錫山望風而逃,馮玉祥部下紛紛倒戈,中原大戰隨即結束。
蔣介石此時志得意滿,隨即宣布全國進入“訓政”時期,計劃制訂約法、召開國民會議、選舉總統,結果遭到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強烈反對。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軟禁胡漢民,后又向外報道胡已辭職,引起黨內矛盾大爆發。5月底,國民黨內以孫科為首的改造派、以汪精衛為首的改組派、西山會議派及其他各派反蔣勢力齊集廣州,并于28日宣布成立廣州國民政府,揭露蔣介石關押胡漢民、非法召開國民會議等罪行,限令蔣于48小時內下臺。蔣介石此時正調集軍隊主力到江西“圍剿”紅軍,無力對廣州展開軍事行動。事變發生后,寧、粵雙方以此為借口相互攻擊。這時蔣介石忙于鞏固地位,對抗日深感力不從心:“夫我內亂不止……而天災頻仍,匪禍糾纏,國家元氣,衰弊已極,雖欲強起御辱,其如力不足何?!倍鴱垖W良一則因東北軍大部主力尚在關內,二則堅持認為只有在國政統一的情況下才能抗日,也不敢輕易動武。
蔣介石一直主張“攘外須先安內”,堅持對蘇區進行圍剿,其顧慮之一,也是怕蘇聯以此為借口干涉中國內政。蔣介石在事變前,一再叮囑張學良對日軍挑釁須忍讓。如由日軍挑起的“萬寶山事件”發生后,蔣于7月11日致電張學良,讓他“督飭所部,切勿使民眾發生軌外行為”,又叮囑他“此非對日作戰之時”。“中村事件”發生后,蔣介石又致電張學良謂:“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睆埿措娏顤|北各軍負責長官一體遵照執行。由于“中東鐵路事件”的教訓,蔣介石于事變后反復指示張學良要謹慎處理。他擔心張學良如前事一般擅自與日方簽約。如9月21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略謂:“若日本脅迫以簽字承認二十一條為退兵條件,望設法嚴拒?!?月23日,張學良派萬福麟等人去南京匯報事變詳情,當晚蔣介石與萬福麟談話,特意要萬轉告張不能與日本簽約,“與其單獨交涉而簽喪土辱國之約,急求速了,不如委之國際仲裁,尚有根本勝利之希望,否則亦不惜與倭寇一戰以決存亡也”。這些都透露了他對東北當局擅自簽約的憂慮。
當時國聯對日本的影響與日本復雜的國內形勢有關。1889年日本頒布的《明治憲法》規定所有軍隊由天皇統帥,但天皇一個人管不了,這導致軍部實際上可脫離首相和內閣的控制。軍部和外務部之間矛盾重重。雖然兩者都有侵略擴張的意圖,但軍部更激進,而外務部則偏向于漸進的穩重策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逐漸形成了尊重華盛頓體系,對華采取“不干涉內政”,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幣原外交”政策。該政策是由1924年出任外務大臣的幣原重喜郎提出來的,他在就任后表示,“權謀術數之策略以及侵略性政策之時代已經完全過去,外交在于踏著正義和平之大道前進”,“我們絕不犧牲他國以滿足自己非理性的欲望,也不為所謂侵略主義、擴張領土這種事實上不可能的迷夢所動搖”?!皫旁饨弧钡男纬珊腿毡疽蚣庇跀U張而遭受打壓的經驗教訓有關。早在甲午戰爭時,日本就有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的挫折。一戰以后,日本對中國膠州、大連等地的野心也引起美國的反感。美國通過多種途徑打壓日本在遠東的勢力,甚至迫使日本歸還了中國膠州租借地。而“幣原外交”正是日本在赤裸裸的軍事擴張受到阻攔后不得不另謀出路的一種表現。因此,在“幣原外交”的政策背景下,美國和國聯對日本有很大的影響力。
1927年4月,擁有軍方背景并力主對華采取強硬態度的田中義一上臺組閣,就是這一矛盾沖突的表現。田中上臺前夕發表了攻擊“幣原外交”的演講,強調“因為中國的政局正在釀成整個東亞的危機,所以日本有必要從‘自衛的立場’出發,與各國協調,采取適當措施”。上臺不久,田中就組織召開了著名的“東方會議”,確定滿蒙是日本發展的極重要目標,必要之時將予以武力干涉。在“東方會議”結束后,田中向天皇提交了一份入侵滿蒙的全盤計劃,即所謂《田中奏折》。為維持日本在滿蒙的既得利益,田中義一還下令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但即便是田中強硬的外交政策,仍滿足不了軍部急于發動戰爭的要求。田中主張扶植張作霖,擴大日本在滿蒙的利益,而軍部尤其是關東軍的激進將領則想推翻張作霖,另立傀儡政權。這樣,在外務部和內閣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擅自制造了“皇姑屯事件”,于1928年6月3日凌晨將東北軍統帥張作霖炸死,并偽造現場,事后說成是“南方警衛隊”所為。河本的原意是想乘機制造混亂,讓關東軍以維持治安為名,出兵占領滿蒙。但奉系將領成功制造了張作霖未死的假象,同時秘密通知張學良化裝潛返沈陽,繼承父職。因摸不清張作霖的傷勢,關東軍不敢擅自行動,田中義一又否定了出兵的議案,河本的計劃不但沒得逞,反而促使張學良痛下決心,于12月底宣布東北易幟。田中在查知“皇姑屯事件”始末后,堅持要求公布事件真相,懲處肇事者,但受到陸軍部的重重阻撓,最后只能象征性地給河本大作一個停職處分?!皾蠎K案”引發中國抵制日貨的浪潮,嚴重影響了日本經濟,“皇姑屯事件”又引起日本政界的軒然大波,不久后,田中內閣就倒臺了。繼任首相濱口雄幸任命幣原重喜郎為外相,于是“幣原外交”再次得到推行。1929年4月,日本政府派代表出席倫敦海軍裁軍會議,表示支持裁軍,中日關系趨于緩和。但內閣裁軍的舉措,越發激起軍部的不滿,使他們加緊策劃入侵滿蒙,并讓關東軍在東北頻繁制造事端,尋求挑起戰爭的機會。
正如“皇姑屯事件”那樣,“九一八”事變也是在日本外務部和內閣不知情的情況下,由關東軍的幾個參謀擅自發動的。事實上,板垣征四郎及石原莞爾等人原本計劃在9月28日發動事變,但日本軍部考慮到日滿關系日趨緊張,決定派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建川美次前往東北視察,結果消息泄露,板垣等遂決定在建川傳達命令前,提早行動。因此,“九一八”事變是以特殊形式爆發的戰爭,事前沒有經過日本政府上下的一致協商,軍部和外務部之間顯得矛盾重重。事變次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給幣原外相連發30多封電報,并認為“這次的事件完全是軍部有計劃的行動”,同時,林還對板垣征四郎說:“此時最為重要的是盡量不將事情擴大,應通過外交機構處理時間。”他還向幣原建議:“希望政府也采取緊急制止軍事行動的適當措施?!蓖諆乳w就事變召開會議,若槻首相在會上說:“這次事件真的是中國士兵破壞鐵路,并攻擊防守鐵路的士兵引起的嗎?真的是正當防衛嗎?如果不是,而是日本軍隊的陰謀活動,我國將如何面對世界?我非常遺憾發生這樣的事。”幣原外相甚至在26日的內閣會議上說:“現在關東軍把多數兵力部署在吉林,這將給外交談判帶來極大的困難。如果陸軍不肯從吉林撤退,我將辭職?!眱乳w根據內相、外相的意見,決定了“不使現今事態擴大”的方針。這一方針暫時延緩了關東軍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張學良以為在“幣原外交”的政策下,日本依然會服從國聯的調停,各國也不會愿意看到日本坐大。他晚年反思這個問題說:“我情報不夠,我判斷錯誤!我怎么個判斷錯誤?我的判斷是,日本從來沒敢這么擴張,從來沒敢搞得這么厲害,那么現在他仍然也不敢。我也判斷,這樣干對你日本也不利啊,你要這樣做法,你在世界上怎么交代?那個時候,我們也迷信什么九國公約、國聯、門戶開放,你這樣一來,你在世界怎么站得住腳?”
當時的《非戰公約》根本沒有區分侵略戰和自衛戰,要依靠國聯調停就不能有戰爭行動。因此蔣介石在事變次日的黨員大會上說:“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睆垖W良也于20日致電吉林公署:“我國遵守非戰公約,不準釁自我開?!彼詾槿毡菊畷刂脐P東軍。然而日本軍部勢力不斷擴張,1932年5月,狂熱的軍人闖入首相官邸,殺害了打算和平解決東三省問題的犬養毅首相,自此內閣徹底法西斯化,日本最終于1933年3月悍然宣布退出國聯。中日關系博弈的結果是,中國方面的態度由“力避沖突”演變為“不抵抗主義”;日本方面則由外務部控制軍部,演變為軍部控制外務部。由此,“九一八”事變后就出現了日本戰而不宣,中國假裝沒開戰的局面,導致東三省和熱河省逐一淪陷。
[1] 俞辛焞.近代日本外交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217.
[2] 張友坤.張學良年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00.
[4]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201.
[5] 馮瑋.日本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507.
[6] 關寬治.滿洲事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2.
[7] 林久治郎.九一八事變與奉天總領事[M].原書房,1978:118.
[8] 王實君.張學良世紀傳奇:上卷[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