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傳緒
(重慶市大足區龍崗第一小學,重慶,4009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學設備設施的改進,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成為上課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片面地使用信息技術卻給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學設備的改善,利用信息技術上課成了每個老師的必要選擇。然而教師過分依賴課件授課,完全放棄了直觀的形態教學模具,使得課堂教學缺少新意,對教學模式的選擇本末倒置,失去了其輔助教學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原本可以給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三角形與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去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節約時間,課件展示通過拼、剪把三角形轉化成平四邊形的過程,雖然學生也會利用推導公式的公式解決基本的數學問題,但是很難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相關聯的數學問題。老師把探究的課堂變成了接受式的課堂,忽略了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由于小學生的大腦皮層對興奮的抑制能力較弱,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用過多的影音來輔助教學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習的效果。一些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數學課件的制作過程中追求背景設計的華麗,插入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動畫,同時頻繁地跳轉切換畫面,甚至配上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大段標題、背景和音樂。這種只求裝飾不求效果的課件往往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于需要關注的蘊含著潛在教學內容和關系的對象上,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層次內涵反而理解不深。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數學的數學廣角中的“排列與組合”時,設計了數學迷宮故事,先讓學生看了一長段的動畫視頻,講了一長段的童話,才引入數字排列來找回密碼打開迷宮。孩子更多地關心故事中的情節,而忽略了數學本身的學習。相反,如果直接引入:“你能用1、2、3排列出多少個兩位數來?”學生直接就注意到了要學的內容上來,既可減少老師大量的時間做課件,也節約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很快進入探究的狀態。
那么,如何才能讓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有效使用呢?筆者認為在創設情境、突破難點、拓展思維、感受數學美等方面都需要積極分析教材內容,合理選擇信息技術使其得到有效使用,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其原因之一是由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性影響,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教師可從學生實際生活的例子引入,激發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參與“平移和旋轉”的學習活動,用信息技術出示物體的錄像,開窗的運動、開冰箱的運動、觀光電梯等物體的運動,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轉的概念。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從“生機勃勃的森林小動物”晨練情景引入,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動畫畫面中體驗和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堂課一開始的設計就將學生的求知欲完全調動起來,新知的學習成了學生內心的需要。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而信息技術正是在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圖片展示、動畫等有效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克服動手操作的局限,幫助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中,學生動手操作把圓4等份、8等份、16等份拼成學過的圖形后,還是很難理解由圓轉化成的圖形是近似的長方形。這時借助信息技術直觀形象地展示圓剪拼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并用動畫演示拼成近似長方形的情境,有效突破了學生操作中的局限,既讓學生深刻理解到圓與所拼成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動態感受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極限思想,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建立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模型,使信息技術成功地幫助學生實現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和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個培養訓練過程必須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讓他們大膽、主動地設想、質疑。信息技術可以以“動”的形式模擬思維過程,促進學生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在教師巧妙引導和重點點撥下,進一步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時,教師先通過課件演示汽車車輪做成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圓形開動情境,并配上抖動難受和平穩舒暢的音樂,然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學生在思考后就會發現原來車輪做成圓形是利用到車軸到車輪邊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的原理,從而進一步理解“圓,一中同長”的深刻含義。再如:教學“統計與可能性”時,教師可先通過基本的練習幫助學生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在學生已掌握一定規律的基礎上,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練習:在電腦上給出若干黑色、白色的棋子,這些棋子都可用鼠標隨意拖動。教師要求4個人為一組,發揮想象,把這些棋子按照“一定、可能、不可能”進行排列,并給同組的伙伴說說是怎樣想的。學生們有了前面知識的鋪墊,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教師一邊巡視,一邊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要求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學生們踴躍發言,不拘一格,你是這樣擺的,那我就要想出不同的擺法,看誰又多又好,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熱烈氣氛。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控制平臺把不同的擺法調到大屏幕上讓其他學生看,該學生有成就感,而其他學生在認真聽取別的小組發言的同時,也能受到啟發,從而能在他人意見的基礎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培養和提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學習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老師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并匯報每組統計的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次數后,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中電子表格的求和公式,在瞬間快速算出全班同學的統計結果,發現硬幣的正反面出現的次數是差不多的。這樣通過信息技術的快速傳輸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從而避免了學生去計算而浪費時間,提高了本節課重在理解可能性大小的教學效率。
再如,在教學“認識圓”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古人墨子的圖片并配上語音“圓,一中同長也”的話語,讓學生跟著一起讀。學生感受到從古到今我們都在研究圓,古人的成就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這有效地突破了時空距離,不但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感受了數學文化,更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數學是美的。”它的簡潔美、符號美、統一美、抽象美等,對于小學生來說也許很難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展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例如,在教學“認識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聲、色、形等功能與優勢,播放邰麗華等表演的《千手觀音》視頻,學生在觀察想象一雙雙金燦燦的手臂運動畫出的一個個動態的圓,并在尋找圓的半徑的活動中體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圓的對稱美、畫圓的動態美和舞蹈的藝術美。這有效地刺激了各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數學美的享受,彰顯了數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的無窮力量,讓學生心靈得到震撼。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要盲目地追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該仔細研究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適合的信息技術去表現教學內容,尋求其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 使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運用,真正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
[1] 陳祥彬.開展優質課研究與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數學教育,2012(10).
[2] 呂效國,姚海波.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與誤區[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