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娣
(龍巖市長汀師范附小,福建龍巖,366300)
多媒體是通過對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進行綜合處理,進而設計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教學情景,變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泛為具體的一項信息技術。近年來,多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普遍應用,有效地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充分促進了課堂教學樣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它對于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有多媒體協助的課堂教學,能更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怎樣使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輔助作用呢?
德國戲劇家萊辛曾經說過:“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可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產生興趣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多方設法,創設具體可感的愉悅情境,盡可能地調動學生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能自主學習。小語三冊的《四季的腳步》是一篇介紹自然常識的詩歌。教學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春天生意盎然的,夏天知了歡唱,秋天落葉飛舞,冬天雪花飄落……學生看到這,深深地被直觀的畫面所吸引,他們想去詩中看一看的興趣來了,躍躍欲試,紛紛投入到課文學習中。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不僅可以用在一節課的開頭,在課中同樣可以使用。使用恰當,對整節課的教學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樣是學習《四季的腳步》這一課時,在課中,為了讀好“丁冬,丁冬”“知了,知了”“呼呼,呼呼”這幾組象聲詞時,筆者可以借助媒體播放溪水流動的聲音、知了鳴叫的聲音及北風呼呼的聲音。學生一聽到這悅耳的聲音,想學的興趣來了。學生在反復聽學中,仿佛身臨其境,自然而然便能入情入境地讀出詩中的韻味,體會到詩中所要傳達的感情。
教學的重點是學科教學及一篇課文的核心知識,所以解決課文的重點是讀懂一篇課文的關鍵。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突破教學的重點,除了要認真鉆研教學大綱,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和意圖,巧妙安排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外,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有助于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如小語六冊《荷花》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理解白荷花的種種姿態,想象這一池荷花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畫。對這一重點知識的教學,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直觀的、動感的畫面,而能有效地做到這點的唯有多媒體。在學生品讀白荷花的種種姿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用多媒體提供圖像背景,巧妙地展示各種荷花的姿態:展開兩三片花瓣兒的荷花,花瓣兒全都展開了的荷花,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的荷花,還是花骨朵兒的荷花等,為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語言憑借,使學生對荷花的姿態清楚明白。在品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這個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把“冒”這一動作鮮活地展現在小朋友的面前,進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再引導學生想象這一池荷花為什么像一大幅畫時,邊播放配有朗讀的荷花圖畫面,邊讓學生在柔美的音樂烘托下發揮想象,使學生在如詩如畫的想象中感受荷花圖。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升華情感,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優勢還在于模擬現實,虛擬抽象的空間,組建一種靈動形象、動態逼真的活動畫面。這對于語文課中真實情況表現不清、離學生生活較遠的知識體系或因條件限制而無法展開的教學內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激發人們要精心保護地球,讓地球能夠更好地造福后代子子孫孫們的文章。本課從地球的美麗、渺小、資源有限、易碎等方面說明了到目前為止人類無法移居到其他星球,所以應該保護地球。本文教學的難點就是要學生是明白“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道理。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內容,在教學時,筆者就可以巧妙設計多媒體課件“宇宙和地球”,向學生展現宇航員遨游太空時看到的地球的樣子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并采用擬人的方法讓地球說話,介紹地球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及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分別是什么。為了體會地球的“渺小”,教師還可以播放課前收集到的地球被人為地破壞而引發的種種自然災害的畫面,加深學生對地球“脆弱、渺小”的理解。多媒體的運用既生動形象,又便于說清道理。這樣,學生在集解說、直觀演示于一體的動畫中,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對地球的可愛、渺小、易碎的特點便能了然于胸。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的成分,具體的、可感的、直觀的、形象的、感性的思維占據了他們思維的大部分。這就導致了他們對一些概念中本質的內容和非本質的內容往往分不清楚。所以,教師應當注意在教學盡量把抽象難懂的內容形象具體化,化抽象為形象,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教學內容。《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說明文。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向讀者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灰塵”原來與人類的生存關系密切,并向我們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一個事物。學生對這一篇課文很感興趣,但課文中涉及的許多概念名詞如反射、點光源、光波、折射、晚霞朝暉、閑云迷霧、彩虹日暈等,不易為學生掌握,學生學習課文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設計多媒體課件進行圖像演示,并配上錄音解說,賦予學生以聽覺、感性認識,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揭開了大自然的神秘面紗,為學生學好本文和教師在四十分鐘內有效地完成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它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節省了教學時間,加大了教學密度,減輕了語文教師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教學效率。當然,多媒體的運用旨在為教學提供一種輔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處理好多媒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真正使多媒體在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注意從學科的角度需求出發使用多媒體,而不是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要注重教學設計,把教學設計作為靈魂,在充分了解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長處,而不是拋開一切只要用多媒體就行。
[1] 張孔義,方龍云.語文教育科研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忠喜.有效利用語文課程課外資源的實踐嘗試[J].教育導刊,2007(1).
[3] 林姬敏.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技術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06(7).
[4] 王振華.走向成熟的多媒體語文教學[J].現代語文,2006(9).
[5] 張本蘭.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8).
[6] 李忠喜.有效利用語文課程課外資源的實踐嘗試[J].教育導刊,2007(1).
[7] 艾德才,等.計算機多媒體應用基礎[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