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張家港市南豐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00)
“生活教育”是我國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現在,其“生活教育”的思想對教師的“教”與“導”仍然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生活需要經營,而教育更是一項沒有捷徑的工程,同樣需要我們的經營。
生活是教育永久不變的核心。作為一名踏上講臺只有兩年的小學數學青年教師,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點對筆者的影響甚大。兩年來,筆者在教學中不斷領悟到:教給孩子們生活的本領,生活也會不停地回饋給數學教學更多的閃光點。接下來,筆者將結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淺析如何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數學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把“雙基”擴展為“四基”,即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與“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四基”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教師而言,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筆者堅信,數學來自生活,而生活也會為數學教學提供很多的便利。其實無論是多大的孩子,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些生活經驗看上去不起眼,但只要稍加提煉,就能夠成為很有用的數學學習經驗。重視幫助學生累積數學經驗,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意義。小學生數學經驗的累積,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創設情境是一個教學引入手段。在這個環節里,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接觸到與生活聯系更為緊密、更為貼切的教學例題。好的情境創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生活與數學結合起來,做到“無縫銜接”,有時候甚至會有奇效。
例如,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這個數量關系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更多的是強調對數量關系的理解與運用,而非機械背誦。如果我們硬生生地塞給學生“單價”“總價”這樣的概念,除了那些理解能力相當強的學生,很多學生會把這些概念混淆。所以當筆者教到這塊內容時,經常會為學生設立情境:“假如你有10元錢去買筆的話,你可以買幾支2元一支的圓珠筆呢?”這樣的假設來自生活,學生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這個非常熟悉的場境,這時候再去理解同類型的題目自然容易多了。而且筆者還發現,當做了幾次這樣的假設之后,很多學生會跟著一起進行這樣的情境創設,慢慢地,他們甚至會自己變換形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夠脫離教師而自主地創設類似的生活情境,并用于解決相關的數學題目,這便是情境教育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所產生的美妙效果了。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知識是層層積累的,除了生活經驗需要不停地積累,很多看上去是新的知識,其實也不過是來自之前所學知識的遷移。這些以前跟我們“有過一面之緣”的知識,僅僅是因為學生年齡的增長而豐富了、復雜了。例如,在五年級下學期學期中段以前,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知識,在之后的分數的約分與通分學習中,這些知識點又一個個“跳”了出來:在學習步步約分時,我們會發現,每次約走的就是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在學習一步約分時,我們發現,約走的是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數;在學習通分時,我們發現,公分母其實就是兩個分數分母的公倍數,當然,最好使用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在教學這塊內容的時候,筆者經常暗示學生:很多知識你們已經遇到過了,現在它們不過是變了花樣“重出江湖”罷了。筆者用舊知識不斷帶動學生去學習新知識,這也是在培養他們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去學習數學,去提高他們學習的本領,讓他們積累自學的經驗。
“以舊帶新”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經驗滲透的教學方式,這對于強化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當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受到新授知識與之前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那在學習的過程中,便會不斷地激發學生曾經熟悉的種種學習經驗、體會,甚至是學法,這樣學習起來一定會事半功倍。
三年級下學期教學除法口算時,筆者在PPT上準備了一道“600÷3”的題目。一名學生在講解解法時犯了“除法從低位開始除”這樣的低級錯誤。這讓筆者很糾結,怎么會這樣呢?筆算時他們都很習慣地從百位開始,但是到了口算時,他們就把這辦法給忘了。得想個辦法解決這個不大不小的問題。課后,筆者習慣性地去洗了洗手,看著水龍頭里流出來的自來水,筆者突然覺得有辦法了。
第二天上課,筆者在黑板上寫了“除法是( )”一句話,讓學生在小括號內填空。學生摸不透教師的用意,唧唧喳喳說了一通之后,筆者在括號里寫了一個大大的“水”字,學生紛紛念道:“除法是水……”然后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筆者馬上接著寫道:“從高往低(計算)。”這下他們有點明白了,跟著搖頭晃腦地讀著:“除法是水,從高往低(計算)。”待到他們讀了幾遍之后,筆者又把事先準備好的昨天那名學生做除法的方法展示了出來,然后問道:“這樣除,你們同意嗎?”有學生立即指出:“錯了,除法是水,應從高往低計算。”其他同學也理解了這個方法是錯誤的了。
很久之前,筆者覺得數學是很理性的學科,可有了這次“水”的啟發之后,筆者開始覺得,學科之前的相通是無所不在的。在幫助學生記住除法從最高位開始計算后,筆者認識到:能夠通過與生活中有聯系的現實相結合,把理性的數學與感性的學科結合起來,這種方法也不失為一種教學的“經營之道”啊!
生活即教育,教育與生活相輔相成,陶行知先生用簡單的幾個字就洞悉了這一切。我們信奉“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論,與“生活教育”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生活,需要我們好好經營,而教學,作為生活的一個進階產物,更加需要我們用心經營。
[1]游詩銘.小學概念教學要注重實效性[J].小學時代:教師,2012(6).
[2]蔣康華.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09(10).
[3]張奠宙.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J].人民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