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曼
(西安財經學院 行知學院,陜西 西安710038)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方向的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多,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所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加上就業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因素,有一部分畢業生甚至在就業的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擾,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是現在各高校就業工作人員的重點工作內容。
就業是大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的主要活動之一,多數大學生從進校起就會考慮自己的前途問題,并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因此就業心理貫穿在整個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學生就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它的產生、變化、發展過程較為復雜。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大多數畢業生能夠以一種積極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就業,但是,有少數畢業生在面對就業的時候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出現心理偏差,產生了就業心理障礙,有的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自卑心理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缺乏勇氣和自信,不敢面對或參與競爭。這種心理的畢業生往往過于注重自己的短處,總是以為自己的水平比別人差,用人單位要求很高,而自己的綜合素質低等,在就業過程中表現為缺乏自信和勇氣,即便是收到相應的筆試或面試機會,也覺得自己不能勝任,要么自動放棄;要么在實際表現中不夠自信,不能表現真實的自己,展現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水平。
自負心理與自卑心理相反,老是自我感覺良好,表現出很強的優越感,當面對失敗時,又不進行自我批評、自我總結。有一部分學生自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自己優秀就不怕找不到工作,等著就業崗位主動找上自己,不主動去實施就業前的準備工作,即便是獲得相應的面試機會,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從而錯失很多良機。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的職業,并堅持到經濟發達、生活環境優越的地區就業,不愿到基層和艱苦地區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一旦求職不能如愿,他們往往歸咎于社會不公,或是其他一些客觀因素,結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既挫傷積極性,又失去就業機遇,同時使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滿足,影響大學生資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大學生最普遍存在的一種“人云亦云”、“隨大流”現象。隨著我國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一些企業發展迅速,待遇福利正逐漸趕上一些知名外企,這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一些畢業生不能夠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正確、客觀的分析,無法做到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沒有從職業發展、自身特點、能力和社會需要去考慮,導致近幾年就業市場的“公務員熱”、“銀行熱”,一些同學因堅持為這些“熱”貢獻力量而錯失不不少就業機會。形成“從眾”現象主要是由于缺乏主動性,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隨大流而造成。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官能癥,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對有限的供求崗位、多樣的工作環境等多元因素組合的職業選擇,大多數大學生都會產生各種焦慮心理,產生對未來前途的恐懼。尤其是一些就業過程不太順利的同學,見到周圍有些平時表現不如自己的同學都已找到不錯的工作,而自己卻屢屢受挫,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工作、擔心前途、擔心未來,這種焦慮使大學生背負沉重的精神枷鎖。焦慮恐懼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就是急躁,這種急躁往往使大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產生心理緊張、煩躁不安、無所適從等不良心理。
依賴心理,是指大學生在擇業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擇業依賴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鍛煉,致使他們養成強烈的依賴心理。他們在擇業過程中往往缺乏獨立自主性、主動性和計劃性,往往表現為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市場,依賴家人、老師、學校就業指導部門送工作上門。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害怕承擔社會責任,不愿意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他們選擇了逃避。許多學生把考研作為自己的一種選擇,一年考不上就復習兩年,畢業后在家全職考研,不去想未來的規劃,只是逃避目前的就業。
大學生不健康就業心理的存在,不僅會直接影響其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盡早融入社會,而且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心理困擾,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調適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解決就業心理問題,學生本人應起主導作用,學生要面對就業現實,科學調適,努力打造自身的可持續競爭力。
2.1.1 提高綜合素質,打造職業競爭力
大學生應該在進入大學后就要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及專業方向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尋求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就業方向及就業市場,同時要客觀全面地分析自身的能力特長與職業興趣,要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職業、自己的擇業標準,然后根據這些制定未來四年的大學規劃。因此,大學生從入校開始,就應該圍繞自己的大學規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第一要增強自身素質、提升自身能力。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除了學習書本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注重各項能力的提高,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組織的各項活動,包括培養組織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活動。第二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別人身上沒有的技術和能力,例如出色的口語表達能力,超強的計算機編程能力,以及自己在體育、文藝方面的特長,成為一名復合型人才。這些都有可能使自己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勝出。
2.1.2 轉變就業觀念,確立正確的擇業目標
大學生要改變過去陳舊的“一次就業,終身不變”的就業觀念,從實際出發,認清形勢,正視社會現實,不斷更新擇業觀念。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更要分清“喜歡”和“適合”的區別,如果自己目前的條件不能滿足兩者,就不能只去做喜歡的工作而放棄了不喜歡的工作,這樣就是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準確,作為大學生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因為好高騖遠而丟失了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注重個人價值實現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需求,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培養自己的能力。就業不能攀比,更不能愛慕虛榮,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選擇職業不能只看報酬和待遇,而應該有長遠的目光,關注自我價值和目標的最終實現。要在全面分析外部條件的基礎上選擇自己適合的工作,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
2.1.3 增強自信心,培養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困難,面對這些問題重要的是調整自我心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時要認真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積極改進求職技巧和策略。在面對社會上種種不公平現象或自己求職遇到挫折時,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理性面對。如果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因挫折造成焦慮和緊張時,可以找老師、朋友傾訴,釋放自己的壓抑情緒,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場合、注意適度;如果是自己已經付出了全部努力但結果仍然無法改變時,就要說服自己承認并接受這種結果,可以讓自己先理智地思考,保持內心的寧靜,以求得解脫;還可以采取心理和軀體放松方法,減輕或消除各種不良的身心反應。只有正確對待心理壓力,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相信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取得成功。
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既有賴于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面對困難自我心理的調適,同時也需要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引導。社會各相關機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同時也應規范就業市場,建立公正平等的競爭機制,從而更好地為大學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機會。學校更應該充分拓寬就業渠道并加強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1 完善職業指導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學校應將職業指導教育與學業指導教育相結合,整體教育和個體教育相結合。在學生入校之時就邀請相關老師對其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就業方向進行介紹,并邀請在校高年級學生和已畢業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以及所從事行業的介紹,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大致了解,一方面增加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在了解信息的基礎上提早制定學業規劃,避免迷惘等現象的發生。另外,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個體的職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客觀地認識自己,并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引導,在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硬件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軟實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全心的職業發展觀念,教育他們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用發展的眼光對社會與未來做出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2.2.2 提高工作水平,加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應開展就業心理咨詢工作,加強就業心理指導。而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加大對就業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組織就業工作人員參加學習、培訓,開展就業相關問題的研究,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加快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不斷適應新形勢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要求。另外,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一些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與心理調適的方法,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氣質特點等方面的優勢和缺陷,正確把握擇業期望值;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保持良好的就業心境,以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和樂觀向上的心態直面復雜的求職環境,避免因自負或自卑而造成的就業挫折焦慮心理;幫助他們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機,及時轉移消極情緒,樹立信心,重新贏得就業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1] 高健波.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討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4).
[2] 嚴玉菡.后危機時代大學生就業心態分析及對策——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0(6).
[3] 謝倩,楊青松.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誘因及其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5):56 -57.
[4] 劉中亮.大學生心理問題及調適[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
[5] 湯穎.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4).
[6] 李穎,于長青. 大學生就業心理及對策[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2).
[7] 蘇俊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及其調適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