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 海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經貿管理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
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獲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創業必須要貢獻出時間、付出努力,承擔相應的財務的、精神的和社會的風險,并獲得金錢的回報、個人的滿足和獨立自主。
開展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開設專業以及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據統計,這些年大學生增長很快,大學的升學率已經達到23%,一年安排的新就業職工最多也就是1 100~1 200 萬,通常在900 萬,而大學生就占到600 多萬。所以妥善安排大學生就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創業教育是使全國大學生從找飯碗到自己打造飯碗的重要課題。因此對于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是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必然結果。
至今我國大學就業分3 個階段:第一階段屬于空白階段在1985 年左右,因為當時我國還屬于計劃經濟階段,經濟相當落后,大學生相當稀少,大學生就業也是按照計劃進行分配的,當時的大學生根本不需要為就業發愁,所以創業教育業是屬于空白階段;第二階段屬于萌芽階段在1987~1995 年,因為國家提出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下,畢業生在自愿,學校推薦,由用人單位擇優錄取,因此部分高校以就業為導向開設創業教育,但并沒有全面發展起來;第三階段1997 年至今屬于探索與發展階段,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興起是伴隨著創業活動的開展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推開的。1998 年清華大學成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自1999 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第一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以來,團中央、中國科協、又于2000 年和2002 年分別在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目前因為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全國高校的普遍擴招,大學生就業與市場需求供求關系的改變,使我國很多高校開設了大學生創業教育指導課程,隨之創業教育也達到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創業成為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興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畢業后自主創業。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有著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但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以及創業知識的匱乏導致大學生在創業中遇到各種各樣困難卻無法解決,所以大學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在大學教育中的發展迫在眉睫。
根據我們學院對本院在校學生以及畢業學生的就業和創業現狀需求的調查,在校學生對于愿意接受創業教育系統培訓的約占40%,對未來畢業想從事自主創業的約占28%,擁有創業精神和創業條件的學生約占4%,但畢業后的學生創業成功的約占1%。通過以上的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畢業后創業是充滿熱情的,但在創業中會遇到很問題不能解決導致創業的失敗,因此我們根據各個階段的學生,開展不同層面的創業教育。
要有效開設創業教育的課程,必須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下,以市場就業的需求,以及本校的教學特色來構建課程標準以及人才培養計劃。對于學生開設一定學時的創業教育以單個項目化教學為模塊,開設syb 創業培訓課程、創業基礎、創業者與創業團隊、創業風險與機遇、創業資源、法律基礎等課程。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組成創業團隊選擇創業的項目,選擇在創業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目的讓學生具備創業的基礎知識,積累創業的經驗并可以在創業遇到困難時可以相互依托解決問題,為將來創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師資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與學校的教學質量直接相關,而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實現學校長足進步的關鍵所在。所以對于學生創業教育的好壞,培養創業教育的專家顯的相當重要,應該通過送出,請進來的方式來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
為了展現學校的創業教育的優秀成果,很多學校浮于表面,大搞形式主義,把歷屆畢業生的創業成果,個人簡介以版面的形式掛在學校的各個角落,應該邀請他們回母校給學生和老師舉辦創業講座,把自己創業的切身經歷傳授給學生。
應該把老師送到企業工廠或相應的工作單位進行調研,讓老師定期參加創業系會,政府機關的各種創業教育的培訓。
“文工交融”的內涵從狹義講,文工交融是指文科類專業知識與技能與工科類專業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廣義通俗的講是使工課的學生不一味的干技術活,可以在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銷售,以及成本運算都可以勝任;使文科的學生除了掌握自己的專業技能外,更加了解公司或工廠的運行流程。讓學生有職業適應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職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
我們在提升創業教育的形式時,可以把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文工交融的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派出以教授領銜的創業團隊:學習和研究企業文化、生產成本核算,市場推廣等并讓各種專業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為企業營銷決策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營銷策劃和促銷活動,為企業提供營銷理論培訓,提高學生創業經驗和營銷知識水平。
開展大學生創業實踐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撐,比如學校的支持,經費的支撐以及創業在校運行的體制等,克服“看,靠,要”的思想,采用科學的方法,通過爭做小老板的活動使學生積累創業經驗。學院可以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區和配置相關設施,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制定基金運行的相關制度,組建創業導師團隊采用責任制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創業園區自主經營,并讓學生通過市場宣傳,進貨出貨,每日盤貨,稅收管理等運行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業經驗。如果比較成功的創業團隊進入社會后,導師團隊和項目管理團隊要跟蹤支撐,在1~2年內對學生的新創企業進行幫助和扶持,讓企業順利發展。
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嚴峻的就業環境以及學生的專業,群體,個體特征結合本學校的教學特色建立創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就是讓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對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精神等方面系統化,專業化,針對化,科學化的培養,通過校內實踐環節為培養出創業標兵,創業能手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楊曉慧. 當代大學生成長規律研究[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馬琳. 高職創新創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創業教育網,2012(2).
[3] 衛慧平. 高校經濟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1).
[4] 尹玉珍,徐建高. 文工交融培養綜合素質的數控技術人才[J]. 數字技術與應用,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