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厚光
(柳城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柳州,545200)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在學校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是展現教學藝術性的最突出環節。學校教學離不開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又總是以一定的教學模式來呈現的。當一種教學模式既生動活潑又有效果,具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時,便有了教學的藝術價值。因此曾有人說過,教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欣賞。它享受的是勞動的成功,欣賞的是學生智慧的光芒。如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姑妄稱之為“問題教學法”,在此做簡單的介紹。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效果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其適用的條件寬泛,可以實施于不同素質條件下的班級,操作簡單易行,尤其是在文科學科教學中,其效果尤其明顯。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可以在較為輕松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
分組是必須做好的一項準備工作。分組的形式要依具體的情況而定。可以將全班按班級自然組,或按課內外的學習小組,或按自由組合,以形成對壘的模式,便于后面步驟的展開。分組應把握兩個原則:
1.分組的數量不應太多,太多則易流于空泛,失去互助的意義,也容易使教學內容過于分散,不易突出重點和難點,而且也難以在實踐中給予活動充分的保障。但是也不能過于少,過少容易使形式單調,挑戰性不強,降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分組應該考慮優秀生和學困生的合理搭配,使每個組的能力水平相當,避免一邊倒的現象發生。這樣組與組之間更具競爭性,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競爭意識,維持活動長期開展的趣味性。
這一點很重要,但又是動態的,應該以學生的素質情況為基礎做出取舍。初期階段,學生沒有經過訓練,不易把握學習目標,可能會有較嚴重的學習盲目性,抓不住重點和難點,出現知識點重復、分散、輕重不分的現象。因此,最好還是做好課前的目標要求預告工作。如果經過一定的訓練,學生有了較強的能力,也可以略去不做或稍作點撥即可。
這一環節由學生在課外完成。這里所說的“提出問題”的形式與傳統的教師給學生出預習題或思考題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這里是由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預告的學習內容及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集體合作,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本組認為學習新內容所應掌握的知識點,并集體確定問題的答案,留待后面“展示問題”和“辯論問題”環節時使用。各組所提出問題的數量可多可少,但一定要避免形式主義,應該以能否落實為衡量的標準。對各組所提問題質量的要求應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可取,否則會降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盡量不做硬性規定,初期可適當放寬要求,隨后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
提出問題的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最終實現教學目的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主要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全組互助協作,共同確定學習新內容該掌握的知識點,這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要形成問題,而且是形成有一定深度和特點的問題,學生就得開動腦筋,研究課文,利用一定的手段獲得相關資料,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因為形成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對壘,就會產生一種不服輸的競爭效果,學生會更盡心盡力地參與其中并展示自己,為以后活動的繼續開展注入了積極的因素。這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強化了互助精神。
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在課外完成。如果條件許可,也可以安排在課堂上進行。
學生都是有表現欲的,都希望將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于人前。展示問題正是在滿足學生自我展示的需要的基礎上開展的,而且所展示的問題是全組同學的智慧的結晶,是全組同學共同勞動的成果,也是全組每個人的驕傲。在“集體”這一光環下,避免了以個人名義參與活動時可能帶來的尷尬和顧慮,使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
在這個環節中,各組同學將代表本組智慧成果的問題謄寫好,張貼于教室里為活動專門設置的專欄處,供他組同學了解、思考,同時讓本組同學將其他組擬出的而本組感興趣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由組長組織全組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做出相應的問題答案,同時也思考和挖掘對方問題存在的不足之處。展示問題是一個很讓人感動的環節,它閃耀著學生的智慧光芒。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設計的很多問題還是很有水平的。現在挑選筆者在教授古詩《過故人莊》時學生設計出來的幾個問題:
(1)你能找出該詩寫景的詩句嗎?從作者所寫的景物中,你能獲得一種什么感受?
(2)詩歌的一大特點是篇幅短小但內容豐富。你能否就該詩說說詩歌的這一特點?
(3)詩中有一個字的讀音與我們今天的讀音是有所不同的,你能找出來嗎?這一現象反映了古代詩歌的什么特點?
(4)詩歌反映出作者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請就這一問題做簡要分析。
(5)全詩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試做簡要分析。
(6)“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兩句詩從結構上看起到什么作用?它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7)“情景交融”是該詩的一個特點。詩中哪些詩句體現了這一特點?
(8)該詩寫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自己的話將這事跟大家說說嗎?
辯論問題是在課堂上進行的環節,也是實現智力資源共享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各組就對方所展示的問題相互進行提問。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細節,可以說這一細節是這一環節也是這一教法的精華之所在——給活動確定如下的活動規則:當你要求別人回答你想了解的問題,別人又給了你答案,而且你也承認對答案較滿意時,你就賦予了對方兩種權利:一是對方可以要求你接受他對你提出問題的要求,直到你回答的答案讓他滿意為止;二是對方也可以放棄對你提問題的權利,轉向對你所在組之外的其他組進行提問。這是強制性的規則。它利用學生的好強、好勝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它帶來的結果可能有兩個:一個是雙方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針鋒相對、爭論不休,問題層出不窮;另一個是一方會很快將攻擊的目標轉移到別的組。但無論怎樣,這兩種情形都會交叉展開,活動不會只停留在固定的哪兩個組。因為每組都是由多人組成的,每一個同學都會有其想弄明白的問題。而每一組的每一個同學都有平等的權利,也遵循舉手發言的規則。教師自然可以利用這一規則,很好地對活動的場面進行調控,使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下面是現場操作的一個片段,從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這一環節的特點。
教師:“大家所展示的問題都是很有水平的。但不知道對各自所展示問題的理解是否也有同樣的水平?檢查的辦法就是進入我們的下一活動環節。下面先由上次被評為‘挑刺挑得最有水平’的第四組同學來挑選想了解的問題。請問第四組誰來做代表?”
第四組同學甲:“我們想了解‘全詩的語言有何特點?試作簡要分析’這一問題。”
教師:“好。這一問題是第三組同學出的。那你希望第三組的哪一位同學來回答呢?”
第四組同學甲:“希望林敏同學回答。”
這樣的民企不在少數。某科技企業創始人呂欣說,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建筑檢測儀器,客戶都是一些大型國企。“資金周轉確實不靈活,應收款經常一拖就是半年到8個月。”
教師:“希望林敏同學給出答案。好,大家給林敏同學一些鼓勵。”
(全班鼓掌)
林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課本點評里指出的‘樸實平易,句句自然,無刻畫之跡’。詩歌的前兩句直截了當地交代了過故人莊的緣由是故人邀請赴宴,三四兩句抓住農莊特點,從整體上描寫農莊面貌。但只是作粗描而不作細描。五六兩句敘寫宴中歡飲時,也是抓住了農村中最常見的場面來寫,充滿鄉村氣息的輕松氣氛,也適用閑聊農家事來表達——話農桑。七八兩句交代臨別之約,再次寫出相聚的輕松愉快。全詩層次分明,猶如一篇清新的記敘文,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讓人好似目睹作者做客的全過程一般。”
教師:“第三組同學還有補充的嗎?”
第三組同學:“沒有了。”
教師:“那第四組對林敏同學的分析滿意嗎?”
第四組同學:“滿意了。分析得很棒。”(全組鼓掌)
第三組同學甲:“我們想了解的問題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兩句詩從結構上看起到什么作用?它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你希望出這題的第二組的哪一位同學來完成?”
第三組同學甲:“希望譚明亮來完成。”
譚明亮:“在結構上,它起到了總結的作用。反映出作者追求恬淡的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班鼓掌)
第三組同學乙:“你能給我們簡要地分析分析嗎?”
第二組同學乙:“我來做分析。之所以說這兩句詩起總結的作用,主要是從全詩的結構層次來考慮的。這首詩歌寫的是作者一次應邀做客農莊的過程。過程就應該有開始和結尾。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是相約再聚,但實際上也是對這次相聚的情感作總結。”
(四)處理遺留問題
課堂上的辯論問題,往往是很難將學生展示出的所有問題都辯論清楚的,而納入辯論的問題也很難辯析得十全十美,都會有“遺留問題”。對此該如何解決呢?在實際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來解決:
1.教師以分配任務的方式,將遺留的問題具體分配到各組或個人,要求以課外作業的形式來完成,然后由教師收上來批改好,再發回給該生或該組,由他們謄寫好,最后張貼在教室里,供其他同學了解掌握。
2.以組或個人為單位,自由挑選問題,然后也按前一種方式來完成課外作業。
教學模式是動態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對教學模式的不斷摸索探究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問題教學模式目前是筆者個人的教學研究,其成熟性、合理性必然存在缺陷。在此做一簡單介紹,以求方家斧正。
[1] 楊治華.問題教學法初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4).
[2] 王漢嶺.在課堂教學“問題”中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2(10).
[3] 楊利華.情景誘思,問題引領,促成教學達標——問題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S1).
[4] 王有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問題教學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1).
[5] 朱寶春.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提高教學效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