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曹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江蘇南京,210008)
欣賞了祝老師執教的《美麗的丹頂鶴》,聆聽了南京市中央路小學3位老師的“貼地飛行的美麗”課堂教學觀察專題匯報,感觸良多。
如果說祝老師40分鐘的課堂是一朵美麗的浪花的話,那這朵浪花是有源頭活水的,它是由一圈一圈的漣漪聚合起來的。不是嗎?這節《美麗的丹頂鶴》課背后,一位優秀的教師——祝艷老師,一支合作的團隊——央小語文組,一個研究的專題——課堂表達,還有一次又一次的研課反思。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節40分鐘的課,但之前的若干個40分鐘,以及之后的課堂觀察,都是這節美麗的教學之花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我覺得今天這場教學研討活動源頭在課前,浪花在課堂,漩渦在課后。這次活動主題是“課堂教學觀察”,僅就我一個多小時的所見所聞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研究姿態,帶給我們一種不同的上課、觀課、評課的視角,它不是一個人的我行我素,而是一個研究團隊的同攻同守;它不是鈴聲一響課就結束,而是帶著問題再深究。這樣的課堂教學觀察很有價值,小觀察之中蘊含著大研究,常態課之中折射著大智慧,能讓我們的老師課越上越明白,書越教越輕松。
回到今天祝老師執教的《美麗的丹頂鶴》這一課中,從觀課的角度來看,是有許許多多的觀察點可以選取的,譬如可以觀察老師是怎么“教”的,確定了什么目標,選擇了什么路徑,達成了什么效果等;也可以觀察學生是怎么“學”的,學習興趣如何,學習方式如何,學習效率如何等。而我們央小團隊選擇的是什么樣的觀察視角呢?是課堂表達。這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觀課角度。“課堂”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個平常詞語,“表達”則是我們語文學科的一個核心詞語,把這兩個語詞放在一起,倒并不多見,有陌生感。可是細心一想,我覺得今天央小這個課堂觀察點選得太好了,太有意義了,雖然看起來并不大,但是細細去推敲,它里面的內涵豐富,既有教師的“教”,更有學生的“學”;既有一般課堂的“常態”,更有這節語文課的“特質”。我以為課堂教學觀察,是不宜面面俱到的,不要攤大餅,東抓一把,西撓一下,而要聚焦在某一點上,一次研究有一次的重點,一節課有一節課的焦點,再宏大的畫卷都是從一個具體的“點”開始起筆的,勿以“點”小而不為。就如央小今天的課堂教學觀察,找準一個點——課堂表達,這個點雖然小,但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語文課就是要關注“課堂表達”,這是語文學科的特質決定的,關注學生的表達,關注老師的表達,更多的是關注老師表達對學生表達的影響與提升。于是,我們便在課堂上看到了一個個動態的“課堂表達點”,它們在時間與空間上慢慢延展開來,連綴起來,不知不覺間展開了一條有序的“線”,形成了一個精彩的“面”。如果說祝老師《美麗的丹頂鶴》這節課的教學是凸顯課堂表達“點線面”結合的話,那么,今天央小這支語文團隊呈現出來的研究也是課堂觀察“點線面”的結合。這樣的課富有張力,這樣的研究富有魅力,對我們都是有益的啟示。
祝老師這節《美麗的丹頂鶴》教學核心是關注“課堂表達”,但她的“課堂表達”不是一種機械生硬、刻板僵化的語言訓練,是自然與文本內容相融合的相機滲透,可謂是“隨文潛入課,潤生細無聲”的。這是一種教學的高境界,達到了“有道卻無痕”。梳理一下祝老師的課,她所踐行的課堂表達,有四個方面的鮮明特點:緊扣文本、基于學生、話題引領、師生對話。
課堂表達,首先必須緊扣文本,關注什么詞語,品味什么句子,咀嚼什么內涵,習得什么形式,一切都是需要有根的,課堂表達的“根”在文本中。祝老師善于植根文本,從文本的根須中找到了一個又一個的“芽”來。譬如教學“它的腿長,脖子長,嘴巴也長”這句話,祝老師教學的重點不是只引導學生得出丹頂鶴“體型修長”這個外形特點,她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關注這個特別的句式,像畫一樣,像詩一樣,像慢鏡頭一樣,寫出了丹頂鶴修長的體型美來。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句話語言形式的獨特美,祝老師用“它的腿、脖子、嘴巴都很長”這樣的句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品析回味,學生再讀時,便很自然地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在文本中,有些看似很普通的詞語、句式,如果沒有祝老師這樣輕輕的點撥,常常會在我們的眼前一劃而過。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沒有抓住文本中這些語言的“根”,沒有發現這些語言的“芽”,又怎么能期待學生開出語言的“花”來呢?
課堂表達,說到底是為了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語言發展區是不一樣的。祝老師注意到二年級孩子語言焦點是在詞語和句子上的,因而課堂上更多時間是花在和學生一塊兒品詞品句、積累運用上的。印象最深的是學習積累一組與顏色有關的詞語——潔白、黑、紅、鮮紅鮮紅、丹。這一串顏色的詞語,本是散落在文本的語句之中的,祝老師善于采擷,把它們匯聚起來。一是讀準字音,單個讀,連句讀,整段讀,在讀中留存印象。二是結合畫面,展開想象,理解詞義,讓各種顏色呈現在眼前。三是由此及彼,拓展開去,舉一反三,匯聚成一條顏色詞語串。四是回到文中,回到丹頂鶴畫面中,看圖說話,激活詞語,積累運用。于是,這一串顏色的詞語被教活了。
課堂表達離不開話題引領。一個好的話題可以把靜默的文本語言激活起來,讓學生如見其色、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甚至還能把學生內部的“緘默語言”激活起來,產生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祝老師在教學完丹頂鶴“引吭高歌”“展翅飛翔”之后,引導學生欣賞了一段丹頂鶴姿態高雅的視頻。本以為這段視頻只是再現一下文本中的文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視頻結束時,祝老師巧妙地引發了一個話題——丹頂鶴有的在( ),有的在( ),還有的在( ),顯得是那么高雅。課上“翩翩起舞”“默默靜立”“悠閑散步”……這些生動的詞語從二年級孩子的口中汩汩地冒出,學生們被教活了。這樣一個好的話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品質。
課堂表達最終是要在師生的對話交流之中一步一步展開,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越俎代庖,要更多地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成為課堂的主人,自然地表達,自信地表達,精彩地表達。今天這堂課,祝老師就很好地“隱藏”了自己,從頭至尾都是循循善誘、要言不煩,在關鍵處點撥,在卡殼處疏導。課堂里我們看到學生有時候是靜寂的,那是在靜思默想,這時祝老師總是微笑著、期待著,沒有絮絮叨叨,沒有長篇大論,可靜寂之后往往出現的是一場語言與思維風暴。確實,在課堂表達中,老師要盡可能地退居幕后,把表達權還給孩子,做一個安靜的聽者,這樣的課堂往往更有效。
“課堂表達”是一個凸顯語文學科特質的視角,它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更貼近文本語言,更關注學生表達。這樣的語文課,一堂課和一堂課不一樣,一篇課文和一篇課文不一樣,學一課有一課的提升,讀一篇有一篇的發展。像中央路小學這樣的課堂教學觀察,貼著地面飛行,貼著課堂研究,又怎能不美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