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妹仔
(廈門外國語學校,福建廈門,361026)
對于一名英語教師,流利地掌握所講授的語言是一個基本要求。如果他在語言的教授過程中存有躊躇和不確定性被學生所察覺,如果他在教授語法、詞義或用法時出錯或前后不一致,那么他對語言的掌握是不夠的,并將會對他的學生的學習造成障礙。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和調(diào)研,多數(shù)中學英語教師都深受這樣的語言能力不足的困擾,這亟須轉(zhuǎn)變。
實踐觀察表明,當今中學階段英語教師課堂用語的確有很多不足之處,表現(xiàn)在:
過多使用中文會破壞課堂的語言氛圍,使得教師無法更多地用英語與學生溝通。此外,由于文化隔閡,母語有時會成為學習外語的障礙,這也是中國學生在交流和寫作時大量使用中式英語的原因之一。
在英語課上,單純地重復一些表達會使學生感到無趣。一些教師每天對學生的反饋只有簡單的“good”,這樣一來,學生就無法接觸多樣的表達贊賞的詞語,例如:“marvelous”“fantastic” “wonderful”“cool”“well done”……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
在大多數(shù)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很少有機會將真正的自我展現(xiàn)出來,師生關(guān)系是固化的,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墨守成規(guī)就足夠了。教師按規(guī)定教,學生就學教師給出的或考綱所要求的知識,如此而已。相互問候完之后,教師針對聽力或閱讀材料提出常規(guī)的問題,并希望聽到學生回答常規(guī)的答案。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Come to the point, Johnn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your personal history.” “Don’t ask silly questions.”“That’s nothing to do with it. Didn’t you hear the questions?”正如John Holt所指出的,學生會在課堂上使用僵化的套路來掩飾真我,從而避免尷尬的場面。要想盡可能地挖掘?qū)W生的潛能,教師需要理解學生的個人情感需求。
在現(xiàn)實中,師生之間真實的英語對話練習是很少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教師簡單地讓他們背誦大量的對話,但并沒有幫助他們把對話應(yīng)用到真實的情境中。因此,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此外,英語課堂上,常被忽視的教學活動就是相互交流。對學生來說,“真正”的交流使用的是母語,顯然,要讓他們自然地使用外語交流,需要一定的外在刺激。但是,交流并不會憑空發(fā)生,僅僅是讓幾個同學聚在一起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些情景因素來引發(fā)交流。在說話或在大多數(shù)寫作中,情感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有目的的活動,而大多數(shù)外語教學仍停留在單向輸入和偽交流階段。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語言學習的關(guān)鍵時期,主要通過模仿來學習。根據(jù)模仿理論,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而學習語言就是有目的的學習一種行為。英語教師應(yīng)當為學生樹立典范,“學生中心論”絕對不能被理解為:教師要盡可能的少講話,而把整個課堂留給學生。相反,英語教師在課堂使用英語的質(zhì)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理想的課堂用語應(yīng)具備以下特點:
Gwynneth Thurburn這樣寫道:“要讓孩子們有成就感,有興趣,有激情……教師的嗓音和講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人的嗓音至關(guān)重要,喬治·艾略特曾說道:“沒有東西能比聲音更加深入人心”。沃爾特·惠特曼也在《草葉集》中講:“我將會追隨用正確的聲音對我說話的人。”出色的英語教師常常會有技巧地用他們的聲音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Jane Willis說過:“用英語傳授英語。”意思是教師應(yīng)該盡可能多地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比如組織課堂活動或是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因此,教師應(yīng)該盡可能抓住課堂上每個機會用英語與學生交流。
當教師說英語時,學生得到了聽力的鍛煉,這是學生能順利理解英語之前一個很有用也很有必要的步驟。常用的教學語言將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他們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記憶力。而教師在語言表達與組織上的流利程度極有可能從學生那里得到回應(yīng)。
教師語言能力重要性的另一個原因是教師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語言環(huán)境對于學生學習英語至關(guān)重要。Vivas和Goredeckis在1980年做了一個有關(guān)于西班牙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實驗,實驗對象都是3歲半到6歲的學前兒童。實驗把他們分成三組,每組都給予不同的環(huán)境。第一組:每天在家里有組織地聽故事以及大聲跟讀,一直持續(xù)60天;第二組:在學校里在一個教師的帶領(lǐng)下跟讀故事,一樣也持續(xù)60天;第三組:并不參與讀故事的活動。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學校環(huán)境下跟讀的兒童展示了比其他兩組更好的語言理解能力。這樣的結(jié)果源于教師創(chuàng)造出的積極影響以及它自身激勵出的社交相互作用。(Vivas,1996:89-216)因此,在中學英語學習中,英語老師應(yīng)該通過將學生帶入適當?shù)耐庹Z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積極的影響。
Krashen在他的“語言輸入假說”中提到,人們只有充分理解訊息或保持信息的輸入才能習得語言。他用了15頁的篇幅列舉實驗數(shù)據(jù)來論證這個觀點以支持他的理論。
“持續(xù)的理解性輸入有利于高效的語法學習。”
“語言的學習基于理解性的輸入,而不是簡單地將自己置身于該語言環(huán)境中。”
“教師在交流中對語言的精簡可能會使之更好理解。”
“當語言輸入的習慣形成后脫口而出將更自然。”
輸入理論闡明,當學習者獲得足夠的語言輸入途徑,語言的學習將會更加自然,這些輸入的途徑可以是以文字或聲音的形式。英語教師處在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們每天為學生們組建英語課堂氣氛,并抓住一切機會來用語言影響他們的學生。
Wilga·M. Rivers曾把語言比喻成信息傳輸?shù)慕煌üぞ撸赫Z言是一種信息傳輸?shù)慕煌üぞ撸莻鬏數(shù)妮d體而不是傳輸?shù)哪繕恕W生在學會使用這個載體之前,必須先建立語言基礎(chǔ),這需要教師先規(guī)劃一張藍圖并逐步實施,經(jīng)常模擬不同的語境。語言運輸?shù)慕K極目標是表達自己的意愿,或者在他人面前掩飾自己。表達涉及人際的互動,所以,師生之間經(jīng)常性的口語練習會比單純地學習語法知識更簡單有效。課堂上做情景模擬可以幫助學生在早期就建立起更加真實的溝通場景,而不是重復虛假的語境。
總的來說,英語老師的課堂語言對于課堂的順利進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英語老師們更應(yīng)該將這門音樂般美妙的語言的魅力展現(xiàn)給學生,通過恰當精巧的課堂用語創(chuàng)造一個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進而促進學生們有效率地學習英語。筆者希望這篇文章所提到的觀點可以對英語老師們有所
幫助,能夠讓大家提高自己的課堂語言能力,讓課堂變得更加完美。
[1] Givens,David. What Body Language Can Tell You What Words Cannot [A]. English Book for English Majors,volume5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ublisher,1996:74-78.
[2] Krashen,Stephen 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Language Learning [J]. England:Longman,1985.
[3] Skinner,B.F.TheTechnologyofTeaching[M]. New York: Appleton,1968.
[4] 王奇.二語具身認知動力:身體、文化與隱喻[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5] Whitman,Walt.LeavesofGrass[M]. London: J.M.Dent,1947.
[6] Willis,Jane.TeachingEnglishthroughEnglish[M]. England: Longman House,1981.
[7]胡壯鱗.Linguistics.ACourseBook[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