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方 何玉宏
五年一貫制招收初中畢業生, 在一所學校連續學習五年,成績合格頒發高職專科畢業證書。
五年一貫制的優勢在于中高職教育的教學、課程銜接方面比較容易操作, 學生可以接受系統化的學習。 弊端在于教育形式過于固定化和整體化,不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同時由于是一貫制培養模式,學生一直處在一種不淘汰、無應試的“保護狀態”下,相比三年制的大專生, 五年一貫制培養的學生缺乏競爭力。
單考單招是由國家教育部單獨對中職應屆畢業生高考招生的一種形式。 單考單招招生的對象主要是中專學校、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俗稱的“三校生”。單考單招考試采取“3+X”的考試模式,“3”指的是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基礎課,“X”指的是專業課和職業技能課。
單考單招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考試, 高職院校可以吸收一批優秀的中職生源, 同時為有升學愿望的學生打通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 但是這種模式中職校和高職校沒有合作關系, 人才培養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可能導致課程、教材、教學內容的重復或脫節,容易造成教育投入浪費和教育效益低下。
“3+2” 模式指初中畢業生經過中考進入中職學校接受三年的中職教育,畢業后學生不用參加高考,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 這是一種院校直接對接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 中職和高職學校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聯合舉辦同類專業,實行分段貫通式培養。
較之五年一貫制模式和單考單招模式,“3+2”模式的優勢在于中高職院校可以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整合、重組專業和課程設置,避免了銜接過程中的損耗,是目前較為推崇的一種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
教育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的特點導致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體制。 雖然目前在國家層面, 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同屬教育部職成司管理,但在地方上,仍有中、高職教育分屬教育廳職教處、高教處的現象,更不用說,中等職業教育還有教育行政部門、 勞動部門或行業管理的不同體制。2011 年,教育部將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劃歸職成教司統一管理, 組織成立了全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和43 個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應該說這從宏觀層面做了一些體制上的突破。 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 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不完善,中高職教育依然缺乏統籌管理和調度,許多微觀層面的調整還不到位。
以專業目錄為例, 目前中高職教育的專業目錄是不統一的。 首先,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的專業目錄頒布時間是不一致的, 高職教育的專業目錄是2004年修訂并頒布的, 而中職教育專業目錄則是在2010年才修訂的, 這導致中高職教育專業目錄缺乏內在的依存度和一致性。 其次,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的專業數量相差較大。 高職教育專業目錄中,有19 個專業大類,78 個二級類,共計532 個專業,新修訂的中職教育只有321 個專業。 專業目錄的不統一,使得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基礎相對薄弱。
目前, 在我國高職對口招收中職應屆畢業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有明文的規定, 大致在5%以內。這無疑掐緊了職業教育體系上下貫通的命脈, 使得中職幾乎成為終結性的“斷頭”教育。 另外,現行的中高職銜接的招生考試考核方式單一, 幾乎等同于普通大學的應試考試,職教特點不鮮明;同時考試內容重點不突出,偏重基礎文化課的考核,忽視專業技能的考核。
現階段,中高職教育的課程銜接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專業課程內容重復率高,造成教育浪費;二是課程的設計缺乏統籌規劃。 同類專業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界定不清,忽視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養成; 三是專業技能課程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倒掛”現象。 中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上應該是遞進和承接的關系,但事實并非如此。 部分高職院校在專業技能課程方面“高”并不明顯,甚至有些還不如中職院校。 中高職技能培訓出現“倒掛”現象,專業技能的訓練效果難以保障。
一要理順關系,加強對話和交流。 針對目前中高職教育多頭管理的局面, 需要通過強有力的行政力量建立中高職統籌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可以嘗試建立中高職教育管理的專門機構, 加強對中高職教育在招生制度、辦學模式、資格認證以及教學管理上的指導,切實打通中、高職前后銜接、向上延伸的發展路徑。 二要明確地方政府管理職業教育的職責、權利和義務。 增加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整合職業教育資源。 三要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 政府要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給予企業一定政策優惠,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 四是完善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政策,發揮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 鼓勵各地區積極探索有益的模式,為中高職銜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要適度放寬對高職招收中職畢業生的限制,一方面可以突破中高職生源的瓶頸, 另一方面可以滿足更多中職生接受高職教育的需求, 從根本上改變中職教育終結性宿命。 要建立一套符合職教特點的入學制度。 首先,在考試內容上,要突出專業技能的考核,逐步淡化基礎理論課考核,體現職教學生的特色。其次,探索多樣化的升學模式。建立綜合考試、注重技能、全面評價、擇優錄取的中職畢業生對口升學考試制度,如可以試行中高職銜接保送制度、中職畢業生注冊入學制度、 推行資格證書準入, 免試入學等。
首先, 政府及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力度,通過適當的行政干預和政策引導,推動中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改革、職業資格體系、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貫通發展,逐步形成兩個教育層次間聯系緊密、資源共享、教學融通的格局。
其次, 相關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職業院校的引導,發揮高職院校的引領作用,提高高職教育銜接中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通過建立高職院校或行業牽頭、中職院校和企業積極參的職業教育集團,進一步發揮高職院校引領作用, 帶動中職學校集約化發展。
[1]孟源北.中高職銜接關鍵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4).
[2]萬偉平.政府作用視角下中、高職有效銜接的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
[3]馬秋碩,劉鐵,趙倩.中高職教育銜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9).
[4]周文清.高職與中職有效銜接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