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涵
在我國語文教育界,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和作文被并稱為組成中學語文的“三大板塊”。〔1〕其中,作文是占高考語文考試總分比重最大的部分。每逢高考,全國各省的作文命題都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如何提高寫作水平,關系到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整體成效,這對高質量的作文教學提出了要求。本文將就近十年的福建高考作文命題發展趨勢進行總結與探討,以此作為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依據。
從2004年開始,福建省中學語文學科的高考試卷進行自主命題。在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潘新和教授等“閩派”高考語文命題專家學者的研究指導下,為貫徹落實國家“素質教育”的大政方針,為順應高考語文命題改革的潮流,福建高考語文的命題工作打破了既有的模式,站在嶄新的起點上,將重點轉向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十年來,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命題理念的指導下,福建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整體呈現出由波動到穩定的態勢,這反應了作文命題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以下,筆者著重從命題的分值、類型、立意三個方面,以2004年到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的真題作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作文命題的發展趨勢。
從福建高考作文命題的分值來看,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2005年以前,福建高考作文的分值為60分,直到2005年進行了分值的改革,把作文的分值提升了10分,變成70分。高考作文題分值的大幅度提升是高考語文命題改革的重要舉措。之所以會有這一重大改革舉措,一方面是出于社會原因,包括時代因素、社會發展、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的原因,作文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語文能力的“歸宿點”。試題的“升值”是上述兩種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首先,衡量一個中學生語文水平的主要指標是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各個單位在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通常將其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作為素質能力的重要指標?!?〕其次,從語文學科的性質來看,作文題的“升值”,具有必然性。知識和閱讀理解,在語文學科中必須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緊密結合,才能體現其價值。因此,作文題分值的提高,是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題的重要轉變。這是福建語文教研專家所極力倡導的和改革的大勢所趨,如果某些學者的觀點得到印證,那么福建高考作文題的分值在未來甚至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從福建高考作文命題的類型看,2004年為話題作文,2005年為圖畫作文,2006年為話題作文,2007年為命題作文,2009年為半命題作文,其余的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均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占據了各類型命題的半壁江山,并且包辦了過去五年的作文命題。在自主命題初期,出現了兩次話題作文和一次比較少見的圖畫作文,而后,命題和半命題作文也先后出現。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新材料作文成為了當前主流的命題形式。之所以將二十一世紀以來的材料作文稱為“新材料作文”,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有意將其與二十世紀的材料作文區別開來;第二,與早些年的材料作文有對問題的明確規定相比,新材料作文的一般要求是“文體不限”或“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第三,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加豐富,有多個切入角度可供考生選擇。新材料作文的“新”,既是其優勢所在,也是其得到命題者青睞的重要原因。從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可以看出,這種命題形式在寫作的自由度上有了質的提升。這有利于學生“思想火花”的自由綻放,有利于學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得到充分展示,有利于學生的寫作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高考作文題目不僅表現了命題者的命題理念和語文素養,也反映了一定時期內人們對社會現象和人生態度的價值思考。從功能上看,高考作文題在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檢驗著學生的精神風貌、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等等,起到了對學生進行政治取向、道德觀念等多方面的價值引導作用。多年來,寫作內容關注生活,關注時代,關注人生,關注道德良心,偏重理性思考,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共同取向。
以2011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題為例:原題大意是根據袁隆平的一段話,寫一篇作文。通過對原題材料的解讀,我們可以提煉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立意。從袁隆平的身上,可以看到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充滿夢想的理想信念,這也是材料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袁隆平是當代中國的農學家,這反映了命題取材和我們的時代是緊密相連的。通過高考作文命題的平臺展現袁隆平高尚的品質,是對美好道德品質的贊頌,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示。
綜上所述,筆者總結出福建高考作文命題具有如下幾個趨勢:第一,分值提升,這反映了作文在語文考試中的地位的提升。第二,新材料作文成為主流命題類型。第三,命題立意關注時代發展,彰顯社會主義正能量。
高考作文的類型向來是左右考生寫作的風向標。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知,當前福建高考作文命題類型的大趨勢是新材料作文。因此,學生應當順應這一主流趨勢,對自身的知識與能力作出提出相應要求,作出相應調整。這樣才能在應對考場作文的時候更加揮筆自如。
新材料作文的命題類型決定了考場作文體裁以議論文為主的客觀現狀,因為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本身是具有相當的思辨性質和意味??忌膶忣}立意是決定考場作文成敗的“地基”,而確定立意的角度,又首先取決于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對此,考生要避免盯著材料就事論事的傾向,應當從材料的具體內容中提煉出哲理,抽象出立意。立意的深刻性,決定了一篇作文的思想性,而思想乃是作文的靈魂所在。更深一步來講,思想的深淺取決于學生的思辨能力。
所謂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要從日常閱讀著手。學生應適當增加哲理散文的閱讀,通過一定量的積累,使哲思理念在大腦中形成特定的知識閾,構成一定的理念集合,并且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維習慣。如此,有助于考生面對試題所給材料的審題立意能夠得心應手,為之后的謀篇布局和執筆行文贏得先機。廣泛閱讀有深度的經典作品,將使學生的思想修養和文學素養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一旦具備了良好的思辨素質,在寫作的字里行間便能自然流露,不致膚淺。
在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在一個論點之下羅列多個論據的現象,稱之為“平面式”的作文。〔3〕它造成了論據充分的假象,犯了到一個典型的錯誤:述而不論。一篇好的議論文不是素材的羅列與堆砌而成,而必須是將這些素材有機地串聯起來,讓死的材料變成鮮活有力的論據,為量上多的素材賦予質上的豐富內涵,文章才有可能做到觀點鮮明,論述深刻。因此,如何深入挖掘素材,將其能夠支撐論點的意蘊萃取出來,對學生的寫作來說是一項重要的能力。而“追問”,正是串聯文章論點與論據的生命之繩。
一篇文章的深度不是一蹴而就,一個論點的深度同樣需要層層遞進。對一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并非出于天花亂墜的胡思亂想,而在于腳踏實地的逐步追問。懂得如何在文章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有意義的論述的前提。如何在一步步的追問中,進行合理闡釋,是對考生邏輯能力的重大挑戰。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樹立良好的問題意識,要敢于質疑,敢于發問,從事物的表象追問本質,從事物的發展追問因果,從事物的聯系追問異同,從事物的影響追問褒貶,等等諸如此類。嚴謹的追問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在大腦中構筑一張兼具縱向深度和橫向廣度的“思維導圖”,將論據與論點有機地串聯起來,不但能充實文章內容使之篇幅飽滿,更使得文章的邏輯性與深刻性得到理性的護航。以“追問式”取代“平面式”,方可擺脫平鋪直敘述而不論的狀況。有問才有論,正是問論交替促成了一篇文章水準的螺旋上升。如果說,“問”是一篇議論文的胚胎,那么“論”就是供給胚胎的養分,兩者相生,才能把一篇文章寫“活”。
一篇優秀的文章,必定是有個性的不落俗套的文章,具有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表達風格,而非人云亦云的復述和陳詞濫調的堆砌。
作文的本質是一種創作,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創造性的寫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巧解主題。以2014年福建高考關于“空谷”的材料作文為例,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展開適當聯想,挖掘這個具象詞匯的引申義。譬如,在理解“空谷”的涵義是危險、困境、缺失的基礎上,將“空谷”引申為“愛的空谷”、“信仰的空谷”、“社會良知的空谷”、“公民意識的空谷”、“傳統文化的空谷”等等,就能將“空谷”在材料中單純喻意的“危險”、“困境”升華,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賦予主題以思想高度與現實意義。第二,辯證立意。立意可以是順向立意,即看到事物的積極一面;也可以是逆向立意,關注事物的消極一面;但更可以是綜合立意,兼顧兩者,辯證統一。辯證的好處在于全面把握事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利于洞悉事物的特殊性,有助于形成具有個性的論述。第三,引用新穎的論據。隨著互聯網的高度發達,人類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學生隨時能從媒體上獲取各種信息。引用時代前沿的事物作為論據,作文就能“接地氣”,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不會陷入老套。第四,多讀名家經典,汲取文字表達的菁華。好的思想是作文的內在美,而好文筆的意義在于能夠引人入勝,猶如原本恬淡甘醇的茶水,沒有優雅的茶具作容器,就會大為失色。好的文采,除了個人秉賦之外,離不開閱讀經典。取眾家之長,擇其善者而融合之,就會形成一套自己獨具一格的文字風格。對考場作文而言,在浩繁卷帙之中,首先吸引到閱卷者目光的,不是思想,而是文采,充滿個性的文字表達將讓考生搶得先機。
語文作為中學階段基礎課程,是我國培養綜合性人才舉足輕重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教學的成敗,不僅關系到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更是對學生走出校門之后社會交往能力的,工作生活能力產生直接影響。作文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是語文考試中占比例最大的版塊,是高考的重中之重,綜合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統籌能力?!?〕所以,作文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最關鍵的部分,成功的作文教學必須審時度勢,順應高考命題趨勢的變化。如果脫離命題的指揮棒,就會讓作文教學陷入徒勞。因此,需要中學作文教學對高考命題趨勢做出回應。
“閩派”語文專家指出,福建高考作文題呈現出了日趨開放、自由的態勢,考題的文字表述盡可能簡短,不作多余限制,規避預設價值,不設置審題障礙,以免產生寫作本身之外的干擾?!?〕開放、自由的作文命題理念,實際上是給予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鼓勵學生最大程度地展示寫作水平。秉持這一理念,寫作應該是一項開放自由的語文實踐活動。
當前,作文課的普遍現狀是,教師常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寫作,布置一個題目,稍作解讀后,剩下的課堂時間學生是在絞盡腦汁奮筆疾書中度過。這樣的課堂無法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和寫作熱情,不僅無聊,更是收效甚微。課后上交的一疊厚厚的作文本看似成果頗豐,實際上卻有摻雜了許多的沒有質量的習作?!?〕重復的課堂寫作是將寫作機械化,除了具有寫作天賦的少數人不受影響之外,禁錮了大部分學生的智慧閘門,限制了才思才情才氣的涌動。壓抑而單調的寫作課只會讓學生身心疲倦,這顯然與自由、開放的高考作文命題理念背道而馳。筆者認為,與其讓學生在課堂上一味地埋頭苦寫湊字數,不如換一種方式,將課上的寫作放到課后完成,適當地“翻轉課堂”。作文課可以轉變為自由討論交流會。教師準備好材料作文題,把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進行審題,說出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對文章的立意和整體構思,提出什么論點,采用哪些論據,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對材料的思考與討論乃至論辯之中,教師要做的是適當地對學生的觀點和表達進行引導、點撥與糾正,尤其鼓勵匠心獨運的觀點和與眾不同表達,讓課堂成為自由思想的交匯之所。課堂上各抒己見,打開了學生的思路,盤活了僵化的思維,激發了想象,開拓了視野,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后,讓學生基于課堂上的言說討論在課后理出一份結構清晰的寫作提綱,依據這份提綱進行寫作。在下一次的作文課上,精選優異的文章進行講解,并請作者分享其思考與寫作的過程,供大家一起學習,以達到共同促進的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要比單純完成課堂寫作來得更有意義,它對學生的評價不局限于最終呈現給學生一個蒼白的分數,更重要的是老師可以當堂給予及時的過程性評價,可以發現學生習作存在問題的表象之后的深層原因,便于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套用模板,是高考作文中一個長期為世人所詬病的問題。模板似乎被許多一線教師認為是對付考場作文的高性價比“利器”。〔7〕然而,這樣的方法卻是違背了語文教育的初衷,重應試能力而輕語文能力。最后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量產了不少“垃圾”。高考作文要考察的是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如果內在的語文“修為”沒有提高,光靠模板是無法從質上提高寫作的水平。〔8〕
沒有一個作家是通過反復的模板寫作訓練而成為作家。事實告訴我們,好的作文絕對不是機械化的流水線產品。寫作的規律是:寫作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寫作之外的過程,或是閱歷,或是思考,或是觀念,或是靈感,等等。作文本質上是人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表達形式。作文教學應該要抓住寫作的規律和本質,幫助學生保持對生活中一切事物乃至一切精神的好奇心。正如柏拉圖所認為的,只有人對這個世界的一切產生“驚奇”,才會引發思考,產生對事物的理解,而后才會有偉大的思想。懂得生活,懂得思考,才會懂得寫作。當寫作課堂不再僅僅為了考場作文而疲于量產的時候,作文教學便悄悄地邁向了成功。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的“好風光”正是在于獨到的角度和開闊的視野。在高考作文題開放、自由的趨勢下,富有“個性”成為一篇出類拔萃的作文必不可少的標簽。這里的“個性”并不是指利用華麗絢爛的辭藻進行嘩眾取寵的表達的這種淺層次的特立獨行,即所謂寫作的“偽個性”。而是基于一定的高度,從不同常人的視角觀察事物,以不同常人的睿智解析事物,用不同常人的筆法描繪事物,發不同常人的力度拿捏事物,最后寫出不尋常的文章。寫作的個性無法通過灌輸來實現,這就需要老師們堅持廣泛的閱讀,不僅是不同類別、不同形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學作品,還要涉及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經典著作和前沿論文。只有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和文學素養,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升華自己的世界觀,才能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綻放智慧的光芒,才能引導學生閱讀高層次的作品,接觸嶄新的思維方式。教師富有個人魅力的見地和氣質,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幫助他們形成思維個性,從而為個性的寫作打好基礎。
基于為作文教學提出更為科學、高效、務實的理念的初衷,關于課堂上一些具體的微觀的作文教學方法,筆者在此不再贅述。作文教學模式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首先應當從舊的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而后還需持之以恒不斷踐行和完善新的模式。作文教學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并不是一篇論文就能夠參透,上述有關作文教學的看法或許并不完善,現實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最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能夠喚起一線教師的意識,只有不斷地變革和改進,不斷地學習,積極響應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這一指揮棒的指引,作文教學才有希望。
〔1〕孫紹振.從高考作文命題看我國語文培育目標缺失〔N〕.中國教育報,2008-10-31.
〔2〕潘新和.語文高考:反思與重構〔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3.
〔3〕張改紅.淺談新形勢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J〕.學周刊(A),2013(2):146.
〔4〕盧琪.新時期高考作文命題形式演變及教學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2:21.
〔5〕王春煌.福建高考作文的現狀與對策〔J〕.閱讀與寫作,2013(5):242.
〔6〕陳偉海.從福建高考作文再看議論文教學實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3):156.
〔7〕房文青.高考作文改革與高中作文教學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8:15.
〔8〕楊程.新時期我國高考作文命題研究及其對中學作文教學的指導〔D〕.重慶師范大學,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