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洲 薛建輝 勇強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任務,更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關鍵要素。林業高校作為生態文明研究的領航者,應站在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前列,充分發揮獨特作用,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的歷史責任。樹立辦學特色作為當下所有大學的辦學目標之一,受到了林業高等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建設美麗中國和發展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為林業院校的特色辦學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1.發揮優勢,實現林業高校的高效益發展。大學特色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積淀而形成的鮮明特征。以特色求發展,既是林業高校生存發展的根本,也是林業高校保持優勢的關鍵所在。大學的特色主要表現為培育的大學精神、培養模式、學科專業等方面。與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林業高校的專業特色優勢比較明顯,它有利于學校緊密聯系美麗中國建設現狀,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工作。
2.培育特色,增強林業高校發展后勁。林業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而成的特色專業如林業、林業工程、生態學、植物學、園林、森林保護、環境工程、林業經濟管理等,符合當前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對這些特色專業進行質量升級,使其研究方向與社會發展接軌,促進傳統專業的新發展、新跨越,有利于增強林業高校的發展后勁。
3.講求策略,實現林業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層面對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高度重視,不但對林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也對林業高等院校特色專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認清林業高校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可以使林業高校在邁向新目標的進程中采取相應舉措。專業特色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主動為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保駕護航,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級人才,從而實現林業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1.辦學理念特色。大學的辦學理念通常是人們對這所大學的第一感受及其理想目標,或是這所大學所擁有的獨特教育觀念甚至哲學態度。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大學理念表明了大學的發展方向、目標定位、專業特色以及有所建樹的領域。當前,林業高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就是倡導闡釋綠色文明、傳承示范生態文化,引領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知識前沿,培養建設美麗中國的高級專業人才。林業高校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開拓林業發展的社會責任,真正做好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2.大學精神特色。大學精神是經過師生員工長期努力而形成的穩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學辦出水平、活力的源泉和動因。長期以來,林業高校是生態文化的集中地和綠色理念的發源地,林業高校師生員工共有的價值體系就是傳承、引領、示范生態文化建設。正如首任林業部長、南京林業大學學科創始人梁希先生所說:“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也是新中國的藝人?!?/p>
3.學科專業特色。一所高校的生命在于學科,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某一本學科的所有領域都占據學術制高點,發展特色專業非常重要。高等學校必須建立既適合自身發展要求又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特色學科專業體系,林業高校的學科專業特色就在于擁有生態教育的獨特優勢和林業科學研究的多元視角優勢。林業院校唯有從自身發展的要求出發,建設具有林科特色的學科與專業體系,順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潮流,才能引領生態環境建設知識前沿,源源不斷地培養出生態建設所需要的高級人才。
4.人才培養特色。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職能,也是高校辦學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所高校能培養出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并為社會所公認的學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人才培養特色即培養的人才具備的特點或特質,體現為人才的獨特性、自主性、創造性、和諧性的統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鋒排頭兵,林業高校承擔著培養生態文明建設人才的歷史重任,理應將自身的發展與民族的命運有機統一在一起。
1.打造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培養的搖籃。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林業高校創建特色辦學的前提是要找到自身的立足點,科學準確地定位自身的生存發展空間。林業高校首先要從自身的傳統優勢學科出發,結合辦學資源和學科特色,合理制定學校的發展藍圖,確定發展路徑。要科學、合理地制定發展目標和辦學理念,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明確發展思路,從學校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合作、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出發,考慮合理的發展路徑,最終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等多方面的和諧共贏。同時,林業高校應當站在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研究創新的最前沿,構建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建設平臺,努力創造和大力推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廣泛傳播生態文化精神,打造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培養搖籃,真正肩負起生態文明研究領航者的歷史責任。
2.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學科專業體系。林業高校要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瞄準國家與地方需求,牢牢把握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這一走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服務于國家需求,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對生態文明的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思想意識,在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體系上有所突破,盡快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課程體系,多學科傳授前沿知識,使原有的單一林科體系逐漸融合成理、工、農、文、管、經、哲、法、藝等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復合型學科體系,使學生不僅理論扎實、經驗豐富,還具備一定的生態文明素養。與此同時,科學改革特色學科和專業的布局結構,積極開展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探索,重點加強林業新興產業和相關生物衍生領域學科的探索和建設,以解決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3.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前沿研究新領域。林業高校要在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堅持以特色發展為目標,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優化整合資源,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探索新教學模式,推進教學改革,凸顯生態文明理念,樹立生態文明研究領航者的形象,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學??萍既瞬鸥偁幜蜕鐣绊懥?,從而在高校的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添磚加瓦是林業高校的社會職責,因此,林業高校要在與生態文明研究相關的前沿領域率先試足,改革機制體制,整合教育資源,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建設跨學科、跨專業、多學科融合、優勢突出的學科群體,拓寬研究領域,全面提高研究水平,從多維度開展對生態文明前沿問題的研究,全面推進林業高校的國際化進程,為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的認識視角和科學依據。
4.傳播生態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成果。生態文明是生態環境建設所追求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深刻變革,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推動著生態文化的建立和發展。林業高校既是生態文明理念的發源地又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集中地,因此,應該充分其發揮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林業高校應以發展眼光和全局視角率先垂范生態文化建設,積極倡導綠色、自然、和諧的人文思想,引導廣大學生樹立“從我做起”的社會生態意識,全方位、多視角向社會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林業高校要注重凝練有深厚內涵的大學精神,既要體現現代大學精神中的自由、民主、開放和創新,又要彰顯林業高校的傳統底蘊與特色,形成良好的生態文化輻射效應。同時,林業高校還要搭建更多的生態文化建設平臺,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積極開展生態文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不斷推廣生態文化成果,廣泛傳播生態人文精神,倡導人們樹立生態理念,培養生態良知,使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所追求的共同價值觀。
林業高校作為生態文明研究的領航者,要肩負生態文明傳承育人的功能,引領示范生態文化,源源不斷地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高級人才。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和美麗中國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林業高校的特色發展,有助于促進我國林業高校的發展和改革,避免出現“千校一面”的怪象,不斷提高高校的辦學質量。面臨新的形勢與發展機遇,林業高校要樹立前瞻性的特色辦學理念,充分發揮林業高校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地位,制定科學可行的辦學目標,準確辦學定位,注重特色專業建設發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發展,確立學科建設發展的側重之處,豐富內涵發展,努力提升辦學質量和效率,持續增強綜合競爭能力,走適應社會新需求的人才培養之路,大力促進專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