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麗
產學研合作是指生產企業、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等技術創新主體,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本著利益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以高新技術為載體和手段,最終實現人才培養和經濟利益等合作目標的過程。產學研合作是將理論或應用性的研究轉化為生產力的一體化進程,是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交流過程。目前,產學研合作共同創新技術,有效轉化創新成果,協調發展科技與經濟,實現科研、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被認為是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溫州企業產學研合作為主題,探討溫州市企業產學研合作的現狀以及應對措施。
本課題組在完成“溫州企業產學合作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項目的過程中,確定了溫州60家高新企業為調查對象,發放6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2份。對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進行了匯總分析,在以下幾個方面調查了溫州企業產學研合作情況。
1.溫州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性調查。溫州企業開展產學合作的主要動因調查中,產業升級與產業發展的需要占21%,跟蹤行業或領域的技術發展態勢占21%,利用外部創新資源占14%,培養人才為14%,市場競爭對手的壓力為12%。溫州企業尋求產學研合作伙伴的渠道有:31%通過院校推介,28%通過政府推介,25%通過技術成果展示會。可知,溫州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性不高,大多數企業認為政府對產學合作的政策還不夠優惠,因而缺乏動力。溫州企業尋求產學研合作伙伴的渠道比較正規,主要途徑是院校、政府推薦和技術成果展示會,極少通過中介機構和朋友介紹。同時也說明了溫州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主動性不足。政府促進產學研措施中,給予企業科研經費補助和給予企業產學研項目適當稅收減免兩項合計占40%以上。大多數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得到了政府直接或間接的資金支持,看來這才是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動力。
2.溫州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注重的因素及合作方信任機制調查。溫州企業在選擇產學研合作伙伴過程中比較注重的因素是資源的互補及匹配。溫州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最關心的問題調查中,19%的企業關心企業技術秘密的有效保護,18%的企業關心合作單位的組織保障和隊伍的穩定性,17%的企業關心合作雙方信任機制建立,16%的企業關心合作計劃的有效執行及有效監管。可見溫州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非常注重合作方信任機制,包括技術秘密的保護。商業資產與智力資本的互補,進行有機的動態調適,盡最大可能減少付出的價值犧牲,克服低效率和不經濟性。產學研合作可以充分發揮智力資本的作用,特別是創新型科技人才幫助高新技術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興市場,促進其商業資產很快成長。
3.溫州企業產學研合作模式調查。溫州企業對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合作模式一項,企業更多選擇了合作開發,其次是委托開發和技術轉讓。這說明溫州企業產學研合作模式單一,企業一方面想進行產學研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這種合作能使企業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產學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主要以提供科研經費為主,研究方不參與成果的利益分享。有些高新企業為了激勵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也有技術入股或按股(投資比例)投入,有少數企業按照銷售額提成或凈利潤提成。影響產學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調查中,25%的企業選擇了預期績效。其次是技術風險和雙方投入的財力、物力和時間,各占22%,這說明企業更關注其投入的產出情況,溫州企業一向講求實效,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也是如此。
4.影響產學研合作成敗的因素調查。企業自身可能影響合作成敗的因素調查中,各有27%的企業選擇了企業能否把市場需求轉化為技術需求和管理層的支持力度,企業選擇合適合作伙伴的能力、企業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項目經理的個人能力這三項都占15%左右。這說明企業非常關注產學研合作的效果,對企業提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術需求還缺乏信心。同時說明,企業對領導者的依賴比較強,這可能與溫州家族企業數量眾多有一定關系。高校和政府方面可能影響合作成敗的因素調查中,有25%的企業選擇了高校與實際對接的能力。這說明,很多企業看到中國高校教育與實際相脫離這一事實,并進而懷疑高校在合作中與實際應用的對接能力。16%的企業選擇關注政府的經費資助,這說明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對政府的政策信賴較大,缺乏自主參與的意識。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可能影響合作成敗的因素調查中,在合作前是否對技術和市場有充分的調研和分析、是否有周密的研究進度表并嚴格監督、是否有暢通的信息溝通和有效的互動、合作過程中能否相互理解和信任分居前四位,合計占67%,說明企業比較關注產學研合作各方的溝通與合作,以便能使這種合作真正有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5.溫州企業以往合作關系緊密程度及合作運行成本調查。溫州企業以往產學研合作中各方關系緊密程度的調查中,64%的企業選擇了“合作良好”。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企業以往的產學研合作給企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被企業接受的,這對以后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當然,也有13%的企業選擇了“合作中斷”。溫州企業認為產學研合作運作成本較高的占28%,認為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弱的占17%,企業人才、研發設備和財力不足以支持項目開展三項合計占55%,其中企業人才不足以配合項目開展占28%。這說明一方面,制約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的因素主要來自企業內部,而且主要是企業的人才和財力方面的因素制約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支持產學研合作的情況下,仍有28%的企業選擇了成本高制約產學研合作,說企業對產學研合作重視有限,尤其在這種合作到底能給企業帶來多大好處尚不明確的情況下,企業對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更是非常謹慎。
溫州企業產學研合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與產業的有機銜接做得不夠,高校應用型的研發項目應注重實用性和作為商品的可轉化性;企業向高校、科研機構尋求技術支撐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市內企業在建設國家、省級技術中心、試驗試制基地和開發新產品時,多尋求國內、國外的研發機構、公司企業參與招投標,沒有積極邀請和聯系高校、科研機構的參與、共建;資金籌集困難,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學校和科研機構方以其人才、技術、科研信息等資源進行投資合作,企業主要負擔了研發和生產資金,產學研合作方式還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難以通過一些投資渠道獲得資金來源,難以解決高新技術研發中的高投入和高風險性問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力資源流動快,每一項產學研項目都為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培養了一批技術、管理人才,實現了一次再培訓,但高校和科研機構人員隨著業務水平的提高,人才流動也加快,造成企業對項目的后期服務、項目的進一步擴展和延伸心有顧慮;目前實施的產學研項目中,對行業的關鍵性、前瞻性的技術研發不足,項目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限。
1.政府深入引導的力度要加強。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政府主要提供法律環境和政策指導、資金扶持及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政策,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和相應的保障機制,為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搭建合作的平臺,引導各方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積極參與的角色加入企業的產品研發,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和的技術創新,實現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間的互動和良性循環。政府具有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職責,因此,政府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在推動產學研合作之外,還要減少資源重置和浪費。
2.加強產學研合作各方的溝通和交流。收集、分析和整理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的技術需求,做好產學研合作方之間的對接工作。作為主要合作參與者的企業,最應該學會借力,堅持內引外聯,積極走產學研合作發展之路,以提高自身的合作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溫州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根據企業需求,應該促進企業在高校設立產學研合作辦事處,建立有效直接的合作機制。
3.校企共建研發平臺。政府要支持溫州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工程實驗室,并給予相關政策扶持。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通常會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因此需要培養各種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而言,他們的創新成果迫切需要向市場轉移。高校與科研機構對科技發展的趨勢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準確判斷技術走向,所以高校的技術供給能力與企業的技術需求相契合,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工程技術研發平臺就成為多方共同的需求。
4.加強產學研創新聯盟建設。創新聯盟是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載體。溫州市政府要圍繞本區域產業特色和需求,積極引導和組織本地區的骨干企業、核心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各聯盟要創新運作機制,加強成員單位間的溝通和聯系,形成良性循環機制;要積極吸納行業內中小企業參加聯盟,加快行業共性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提高聯盟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使之成為支撐和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團隊。
5.共建大學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區要以高校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學科和技術優勢,以高科技產品為支柱產業,將高校的綜合智力優勢資源與其他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提供支撐平臺和服務機構。通過與政府、企業共建產學研基地和研發機構,為政府、企業提供技術、管理咨詢等服務,以服務求支持是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
6.建立產學研合作中介服務體系。溫州科技中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很不成熟、很不完善,除了需要法律法規的約束和規范,同時,也需要政策的鼓勵。按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不同性質和功能,明確其相應的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明確規范各類機構的責任義務,既保障其合法權益,又完善對其的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監督管理完善、市場競爭平等的良好政策法規環境。
7.加快培養和集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吸引國內外優秀創新型人才以各種形式參與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工作,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及大學生到相關企業兼職或實習,鼓勵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高校兼職授課,形成良性互動。鼓勵企業在高校設立助學金、獎學金,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各類人才,加速企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