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部門加強了對高校教師專業化教育制度的完善與改革,1994年1月國家出臺了新的《教師法》,隨后在1995年建立與完善了教師資格證書制度。至此我國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幾十年來,我國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然而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教師隊伍素質與高校專業教育的要求呈現出明顯的差距。為了推進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促進高等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教育部門提出了校本培訓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這種培訓模式將教師專業化目標與高等院校的任務相結合,進而實現高校教師隊伍與院校的共同發展。
教師專業化發展指的是教師在專業生涯中,通過接受終生的專業培訓,不斷獲得專業知識素質,成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長過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①。我國為了提高高校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求高校在職教師不斷接受繼續教育。然而,這些繼續教育形式并不是針對全部高校教師的,只有一小部分教師有機會參與這種在職培訓活動。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雖然多數高校教師對在職培訓有著積極的參與態度,但是由于在職培訓與職稱相掛鉤,參與繼續教育的教師只是少數的優秀教師,多數教師由于專業或者時間等原因而不能參加。第二,參與在職教育的教師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群體,他們對在職培訓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心理。但是,當前高校繼續教育師資力量較弱,難以滿足院校教師隊伍的需求。同時,參與在職培訓教學的教師往往強調專業知識的系統性與理論性,主張理論指導實踐,而參與培訓的高校教師群體則喜歡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與實用性,認為應當實踐揭露理論,這樣就造成高校繼續教育中師生的矛盾。
所謂“校本”,顧名思義就是“以學校為本”,深入分析可以將其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了院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②。“為了學校”,指的是以改革院校教學問題為最終目的;“在學校中”指的是,院校自己的問題要用自己的教職工隊伍來解決,所有人一起探索努力,用探討出來的方案解決學校的問題;“基于學校”指的是要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組織多種專業培訓工作、課程等,挖掘學校自身的潛力,將軟硬件設施的功能利用起來,讓學校自身的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我們所研究的校本培訓實際上分為“校本”與“培訓”兩個概念,根據歐洲教師聯合協會對概念的界定,“校本培訓指的是根據院校自身發展需求,由院校自己發起與組織的,為了滿足院校每個教師個體工作需求而進行的院校內的培訓活動”③。由此可見,校本培訓強調的是以學校自身為基地與培訓主體,為了滿足每個教師的發展需求而進行的培訓工作。針對高等教育的特征,可以將高等院校的校本培訓概括為“在科學教育理論引導下,通過高校發起與組織,以校內外為培訓基地,有效促進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以解決學校在發展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培訓模式”。
在近幾年,教師培訓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許多教育專家與教師都發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校本培訓成為促進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最佳途徑,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促進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根本途徑。只有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才能保證學校的健康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提高院校教學質量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讓教師加班加點,延長教職工的教學時間與高校學生的學習時間,而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能力;第二種是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讓教師能夠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專業學習中去,在根本上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為社會崗位輸送大批的高素質人才。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科研水平。發展高校教師專業化的基礎就是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科研意識,這里的科研意識包括:思想意識,即教師需要將科研教育擺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活動,并且深入探索,尋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學習意識,教師要認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自己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讓自己始終跟上我國教育改革的腳步;反思意識,教師要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深入思考,并且將經驗付諸于教學行動;總結意識,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中的問題,汲取教訓。高校通過開展校本培訓能夠轉變教師對于科研工作的抵觸情緒,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充分調動起高校教師科研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④。
3.實現高校教師隊伍繼續教育的必要途徑。繼續教育是高校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而校本培訓模式是促進教師繼續教育的必要途徑。因此,高校需要將教育部門對于教師隊伍繼續教育的要求與自身實際相結合,通過多元化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出校本培訓的功能。
4.凸顯出高校自主性與教師主體性。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是每個教師不斷增強專業能力與社會為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而努力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教師專業化是每個教師自身努力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努力的過程。高校通過校本培訓,能夠更鮮明地體現出教師的主體性與高校的自主性。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改革與地區相關部門職能的變化,高校的權力與自由得到大范圍的提升。在校本培訓中,高校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與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教師繼續教育的方式與途徑;可以選取優秀的教師代表,讓他們發揮幫帶作用,提高院校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化水平;還可以激發教師的自主參與意識,讓他們對教學進行反思,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訂下一步教學計劃。
第一,要正確認識校本培訓,保持教師發展的主體性,利用教學環境的有利因素⑤。高校教師專業化要求院校關注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關注其教學與科研能力。但是這些都需要以高校為前提,院校領導層不能只是讓教師處于被動的教育位置,而是要努力開創出新的教學理念,構建個性化的專業教學模式。另外,各學科專業領域也需要來自院校的幫助,所以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是與新時期潮流相吻合的。
第二,加強高等院校與教師培訓機構的合作。當前高等院校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將校本培訓作為重要的實現途徑,校本培訓的基本理念是為了解決院校教師教學中專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實現實踐能夠得到專業理論的指導、專業理論能夠運用于實踐中的目的。目前,許多教師培訓機構認為自己才是專業的教師教育專家,因此看不起高等院校自己組織的培訓;而部分高校認為教師培訓機構只不過是提出一些空洞的理論,根本不能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事實上,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高校要認識到教師培訓機構在教師隊伍指導教學中的誤區,并且按照自己的特點來開展實踐教學。因此,要讓教師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必須加強高等院校與教師培訓機構的合作。
第三,注重高校教師的參與。高校校本培訓中,教師個體不只是作為學習者的角色參與,也以制定者的身份選擇與組織培訓計劃與內容。對于高校的教師來說,需要有參與活動的主體意識,從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⑥。參與者必須要有針對性與目的性,院校與組織者要了解每次培訓的計劃,教師要知道自己參與的目的。這種參與不只是教師全體參與,也是整個過程的參與。同時,教師個體不能只是停留在培訓教學活動的參與中,而是要將培訓貫穿于教師終生發展的整個過程。高校組織的校本培訓活動,例如辯論賽、小組比賽、作業以及實踐活動等,所有方式都要促進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增強他們生成反思模式與學習主動性的能力。
第四,校企結合,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作用。我國高校以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核心,這是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之處,并且也是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體現。讓教師得到實踐鍛煉是專業化教師培養的特點,也是實現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讓教師參與到生產活動中,許多西方國家都將校本培訓模式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法律政策。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難以充分發揮教師培訓資源的作用。我國部分高校與地區企業合作建設了人才培訓機構,實現了資源共享,加快了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培養速度。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發揮教師培訓資源的功能,不但能夠讓教師定期得到專業培訓,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出來的高校學生也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總之,校本培訓被教育領域認為是實現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必要途徑,并且成為我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培訓的主要方式。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依然十分滯后,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例如完善繼續教育制度、營造良好的專業培訓環境、提升高校教師專業化標準等。面對如今的教育形勢,我們還有大量的任務要完成,只有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我國高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才能達到標準。
[注釋]
①張加光,沈亞強.論人力資源管理視角下職業院校教師潛能的開發[J].職業教育研究,2008(9):58.
②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③鄭金洲,俞海燕.認識校本培訓[J].中小學管理,2001(9):21.
④查愛萍,趙彥榮.論“雙師型”高職英語教師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1(11):78.
⑤李靜,陳亮.校本培訓——高校公共英語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教育探索,2011(2):112-113.
⑥胡培卿.促進教師個體主動專業發展的校內管理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