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榮 武文婷
17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約翰·洛克被認為是家長教育權利的擁護者?!?〕洛克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論指出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認為家長的教育權利源于自然法,家長有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為了促進兒童的發(fā)展,家長在行使自己的教育權利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了解和尊重兒童的需要,考慮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選擇適合兒童學習的內容。洛克關于家長教育權的思想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一名經驗唯物論者,洛克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經驗論基礎之上的。他反對“天賦論”,堅持“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就像一塊“白板”或一張“白紙”那樣,沒有任何記號,沒有任何觀念。他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上的,而且最終是導源于經驗的”?!?〕在洛克提出的紳士教育理論中,他把紳士的兒子看成“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么樣的”。〔3〕洛克更是從其經驗中發(fā)現(xiàn),“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4〕由此可見,洛克不僅肯定了人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發(fā)展?jié)撃?,而且將后天的教育看作是人發(fā)展中的決定性因素。教育者可以利用教育對每個兒童任意地加以“涂寫”和“塑造”,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洛克還從不當或不良的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這一角度,確認了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洛克將教育上的錯誤與配錯藥相提并論,以此來強調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他說“因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絕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薄?〕教育的對象是人,錯誤的教育就像醫(yī)生給病人吃錯了藥一樣,將對人的發(fā)展產生難以想象的后果。洛克關于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思想,直接否定和沖擊了當時流行的貴族出身高貴的思想。
在洛克看來“學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教育壞了的、滿身毛病的一群學童的機關,教師也不能認真顧及每一個兒童。學校不僅不利于兒童的教育,還很有可能使兒童沾染惡習?!薄?〕因此,家庭才是培養(yǎng)紳士的理想教育場所。在家庭中,家長不僅可以通過聘任品行兼?zhèn)涞膶熤笇和?,使兒童避免惡習熏染,還可根據(jù)兒童的不同個性,進行個別指導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在家里對兒童進行言傳身教,發(fā)揮其榜樣作用。
那么家長的教育權利從何而來呢?洛克認為家長的教育權利是源于自然法而產生。他說,“亞當和夏娃以及其后的一切父母,根據(jù)自然法,都有保護、養(yǎng)育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薄?〕“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從自然而來,子女的天賦權利,亦即父母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的責任也從自然而來?!薄?〕在洛克看來,上帝賦予了每個人平等的天賦權利,其中,最為根本的是自我保存的權利。因此,家長以兒童自我保存為原動力,遵守自然法規(guī)則,獲得了撫育和教育子女的權利。
洛克從生活經驗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對于幼小的兒童而言,盡管他們“生來具有理性,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一生下來就能運用理性,”〔9〕因為“他們生下來就是無助、無能的嬰兒,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薄?0〕因此,幼童只能通過監(jiān)護人指導自己的理性,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幼童要想獲得理性,成為一個身心健全完善的人,達到本身自保的目的,只能依靠家長,接受他們的教育。正因為如此,父母對于子女有教育他們的責任。這正是遵循自然法則的體現(xiàn)。洛克強調,“父母有責任在孩子并沒有進入完美狀態(tài)前,撫育并教育他們。父母管制子女的權利,正是從責任而來?!薄?1〕這種責任“只不過是上帝和自然賦予人類及其他生物的一種責任,一種保護他們對后代的責任。”〔12〕值得注意的是,洛克認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權利并不是“無休止的,到子女已經長大成人,可以運用理性,獨立謀生的時候,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權利也宣告結束”?!?3〕由此可見,家長的教育權利雖然是一種源于上帝所賦予的自然權利,但是在兒童獲得理性的時候就要終止。
盡管洛克認為兒童像“白板”一樣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但并不代表父母可以倚仗對子女的教育權利,將子女看成是他們的附屬品,而不顧及其感受進行教育。洛克指出:“兒童與我們一樣,我們必須像對待我們自己一樣對待他們,他們擁有同樣的情感,同樣的欲望?!薄?4〕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必須要了解和尊重兒童的需要。首先,兒童對外面世界充滿了無盡好奇以及追求一切知識的欲求。洛克將“兒童的好奇心看作是一個偉大的工具?!薄?5〕它可以引導兒童對于他所遇到的事情肯去推理。家長“應該充分抓住這個好奇的自然趨向,并通過它來給兒童輸入知識?!薄?6〕其次,洛克發(fā)現(xiàn)兒童模仿性也極強。他們除了接受家長的教育外,還會通過對身邊的人和物的感觸進行模仿從而獲得知識。這種模仿性會隨著兒童年齡漸長,發(fā)揮的越來越好。洛克認為兒童的大多數(shù)舉止都是在模仿大人中得來的。這也是家長對兒童進行教育,傳授知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家長要非常敏銳地觀察兒童的這一特點,并善于運用。第三,在幼兒時期,兒童表現(xiàn)出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自由的天性。自由是兒童的天性,但對于家長來講,在教育過程中也會造成困擾。一方面,兒童自由無束的天性,可以使他們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力,使兒童的思維變得更為敏捷;另一方面,自由的天性也會使他們缺少紀律的概念,養(yǎng)成自由散漫的習慣。因此,家長在教育兒童時,既不能扼殺兒童的自由天性,又不能太過放縱兒童的自由天性。
洛克認為,在對兒童教育過程中,家長必須要考慮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了解不同年齡階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根據(jù)這些特點對兒童實施有效的教育。例如在兒童身體保健方面,洛克認為兒童在幼年時身體脆弱,身體各部分機能也正處于迅速發(fā)展期。因此,家長要抓住兒童身體發(fā)育的特點,對兒童進行保育和適當?shù)捏w育鍛煉。洛克還特別強調家長要研究兒童的個體差異,以便在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因為在洛克看來每個兒童都各有其特點,“正如世上沒有兩個人擁有相同的性情或性格傾向”?!?7〕洛克建議在實施教育前家長“應及早去仔細觀察;而且要在約束最少的時候,當他正在游戲,當他自以為不在你的視線之內的時候去考察??此闹饕星榕c主要的傾向是什么;看他是強悍還是溫柔,是勇敢還是緘默?!薄?8〕考慮了兒童身心方面發(fā)展的特點,家長對兒童的教育就會更加有的放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洛克認為家長行使教育權利還要為兒童選擇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首先,在體育方面,洛克認為必要的體育鍛煉對兒童的身體健康也尤為重要。擊劍、騎馬、舞蹈、游泳、摔跤等體育項目都需要兒童從小開始掌握。尤其是游泳,它不僅能夠幫助兒童強健身體,更是一種生存技能。洛克希望家長能夠通過身體鍛煉的方法,使兒童從小做起,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個健康勇敢、意志堅強的人。其次,在德育方面,洛克主張要重視兒童道德規(guī)范和禮儀的培養(yǎng)。兒童要學習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包括自我克制、堅韌勇敢、誠實公道、謙恭有禮,有榮辱感等;要學習的禮儀主要涉及容貌、聲音、言辭、動作、姿勢以及整個外表的舉止等要求。洛克強調道德規(guī)范和禮儀的學習需要兒童從小及早著手,并進行長久的練習和掌握才可習得。再次,在智育方面,洛克建議家長對兒童教育時,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因此,適合兒童學習的內容應建立在兒童能夠理解的基礎上。例如,在閱讀方面洛克建議,“兒童應該選擇一本淺顯有趣而又適合他的能力的書,讓他在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吸引他,使他能夠從讀書的辛勞中得到回報,不過所選的書不應在他的頭腦中充塞純粹無用、華而不實的東西,或者打下邪惡與愚蠢的基礎?!薄?9〕在學習外語方面,由于兒童幼年時,正處于語言迅速發(fā)展時期,對于語言的學習更容易。因此,洛克提出“在他一到能說英文的時候,就應該學習別種文字。”〔20〕
洛克認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僅是家長的權利和義務,更是家長的責任。家長教育子女的權利來自于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權利與責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不僅如此,洛克還認為家長的教育權利還有一定的限度,在兒童能夠運用理性和具有獨立謀生能力之后,家長的教育權利就將結束。兒童此時獲得了與父母平等的地位,家長教育子女的角色也應該隨之發(fā)生轉變?;谶@樣的認識,洛克認為家長在行使教育權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要了解兒童的需要,考慮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選擇適合兒童學習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發(fā)展。
洛克的上述觀點對于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具體而言,家長在行使自己的教育權利時首先應該把權利、義務和責任統(tǒng)一起來,慎用自己的教育權利。特別是要注意防止教育權利的濫用,把兒童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隨意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兒童,防止家長在行使教育權利時對兒童造成傷害。其次,家長在行使自己的教育權利時要注意了解和尊重兒童,要有構建家長與子女平等關系的意識,努力建立民主型的親子關系,為兒童逐漸走向獨立自主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家長在教育兒童時尤其要注意防止過度關心兒童的智育,忽視或輕視兒童的體育和德育的做法。家長要樹立全面發(fā)展的觀念,從兒童的幼年開始就要注意兒童綜合素質的提高,依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因材施教,為兒童未來成人成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1〕〔6〕Alex Tuckness.Locke on Education and the Rights of Parents.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10:627、631.
〔2〕約翰·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68.
〔3〕〔4〕〔5〕〔14〕〔15〕〔18〕〔19〕〔20〕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85、1、2、26、102、81、138、136.
〔7〕〔9〕〔10〕〔12〕〔13〕約翰·洛克.政府論〔M〕.豐俊功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138、141、138、140、145.
〔8〕納坦·塔科夫.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M〕.鄧文正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7.
〔11〕John Locke.Locke on Parental Power.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89:749.
〔16〕Dwight Goodyear.John Locke’s Pedagogy.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7〕W.M.Spellman.John Locke.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