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琴 湯德祥
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升全民素質,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一方面順應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及時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趨勢。新課程改革對高師化學教育專業師資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此如何應對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需要,提高“化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學生將來從事的化學教育教學工作提供理論知識支撐和技能保證,一直以來都是高師化學教育中研究的熱點問題。可以說“化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未來基礎教育化學教師的素質,進而關系到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和發展。
我們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為導向,從教師職業持續發展的專業要求和化學師資培養規格出發,構建了以化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技能訓練為主,以中學化學實驗研究、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學觀摩為輔,以教育見習、實習為落腳點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并在課程體系中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強化教師職業技能和專業教學技能的培養。
具體做法如下:第一階段通過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化學課程改革與課程標準、化學教材設計及內容建構、化學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以及化學學習策略及其實施等基本知識,從理論上引導學生“入門”,并注意從多角度滲透新課改教育理念。第二階段通過教學設計、采用微格實訓室、學生分組說課、模擬課堂講課、演示中學化學實驗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從教學技能培養訓練上教學生“上手”。第三階段深入中學去見習和實習,從而使理論聯系實際,并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檢查學生教學技能的強弱和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反饋,以提高“化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三個階段的分層次教學,使“化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進而使學生的教育能力、教學能力得到同步發展,使學生畢業后能達到新課程改革對化學教師的全新要求,大大縮短學生從教的適應期。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化學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使“化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適應新課改理念對基礎教育化學師資培養的需要,依據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針對“化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理論性、實踐性和師范性的特點,我們構建了“認知—體驗—實踐”三層次的教學模式。
認知過程就是學生通過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掌握“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化學教學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化學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體驗過程就是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積極創設特殊情景,通過學生對他人的“親身經歷”來進行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獲得相應的認識,促進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并積累相關的教學經驗。實踐過程就是學生依據所學的理論和技能,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教學實踐活動。例如我們在講授化學教學設計這一章時,首先是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掌握化學教學設計的理性要素、基本層次、環節和原則。然后,再通過學生觀摩聽課、分析化學教學設計典型案例等來總結出一些簡單教學過程的構思和謀劃,體驗教學設計的理念、步驟和精髓,領悟化學知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即內化理論知識,產生情感體驗。最后,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以課時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這樣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程學習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從教能力。
“化學課程與教學論”是一門具有很強理論性、實踐性與師范性的課程。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其教學方法雖然經歷了多年的改革與實踐,但仍與基礎教育改革不相協調,而教學方法作為課程實施中十分關鍵的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學質量的高低。那么,尋求一種從教學理念上徹底突破的新教學方法,提高本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生教學教研能力的提升,以應對新課改的需要,培養出合格的中學化學教師,是現階段高校化學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為此我校根據“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的知識結構和內容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理論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方法,采用任務驅動—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能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就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便于學生接受,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將理論知識載體化、技能訓練場景化,采用工作過程模擬化的教學方法,按照中學化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來組織訓練學生的教學技能和試講操練,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從教素質。
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課程評價具有導向、診斷、決策和促進發展功能。傳統的課程評價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缺乏對各種從教綜合素質的目標檢測和評定,評價的性質是終結性的,很難考核出學生的創設教學情景技能,組織、指導學習活動的技能,問題設計能力等。而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紙筆測試成績,更要注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為此我們要更新評價觀念,改變單一的評價機制,努力創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的“化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評價體系。淡化對結果的評價,關注對過程的評價,使評價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側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和學習過程中有效學習的引導,構建集紙筆測驗、學生教學能力的測試和活動表現評價于一體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方式進行的紙筆測驗將重點考核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的程度,學生教學能力的測試是通過學生提交的一節課的說課稿、教學設計、習題設計和多媒體設計來考察,活動表現評價是在學生完成一系列任務(如每課一講、說課、試講、化學實驗等)的過程中進行的。這樣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的化學師資奠定了基礎。
總之,“化學課程與教學論”作為化學教育專業最具有師范性特色的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與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化學師資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要從構建合理的課程群、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創新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從教能力,縮短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畢業后對中學教育的適應期,進而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