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芝
在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形勢下,高職教育以其獨有的特色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近年來,由于我國的高職院校不斷擴招,學生結構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方面,高職教育都凸顯出了有別于一般大學的新問題。縱觀我們的職業教育改革,高職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尋找新方法、探討新模式,但多數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法、教學模式、教學設備和課程項目改革等教學活動的各個客體上,而事實上教學中能把諸多教學客體融合和貫穿起來的主線就是師生的情感。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情感教學。
教育政策的變化和教育形式的演變使高職教學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經常會有師生相互抱怨的情景出現,在這一現象的背后實際隱藏著復雜的情感因素。眾所周知,積極的情感會促進教學,消極的情感會抑制教學,而高職院校中浮現出的情感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學習畏難。高職高專學生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高考生。這部分學生經過高中的學習,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但總體水平不高。二是對口生。這部分學生經過中專或職高學習考入高職院校。他們在中專和職校階段的學習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和單一性,隨之而來就呈現出其知識的單薄性和非系統性,很難適應當前的高職教學要求。另外一種是“五年制”學生,其初中畢業后,直接考入高職院校接受五年一貫制的高等職業教育。這部分學生知識基礎非常薄弱,學習習慣和自制能力很差,挫折感嚴重。高職院校學生生源的多樣性和程度的層次性使得教與學變得很困難,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畏難、膽怯、焦慮的復雜心理。這些消極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狀態,很多學生對學習表現出倦怠、冷漠和排斥的行為。
2.心理畏難。普遍來說,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畏難現象很嚴重。一是缺乏自信心。由于學習畏難感很嚴重,所以很多學生缺乏自信和成就感,而這種消極的心理會蔓延到很多方面,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情緒都顯得很低落。二是學習的依賴心理。學生學習缺乏動機,習慣了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和中專職校學習中“保姆式”的管理,也就是說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概念不強,總是想依賴家長、學校、老師和同學來處理難題,而一旦尋求不到幫助就會產生更強的叛逆、冷漠和抗拒的心理,并且不能很好地轉化情緒和排解心里的壓力。三是迷茫和困惑的心理。進入高職院校后,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和方向,學習的懈怠感就更加強烈了。很多學生隨波逐流,不去想、不愿想或者不敢想自己的學習和未來,沒有明確的學習規劃和職業目標,這種情緒直接影響了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
高職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的情感現狀,還應更多地關注教師自身的成長。現在很多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嚴重和價值認同感較低,有內因也有外因。從外因來說,高職高專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師課程多、任務重。尤其是自2000年以來,辦學規模擴大和學生人數的增加給原本緊張的教學帶來日益嚴重的壓力。教師的教學壓力很大,時間和精力嚴重不足,疲于簡單和粗糙的教學,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從內因來說,教師專業知識和企業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造成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單一;對高職教學內在規律不能很好把握,造成教學質量低下和學生不認同,因此其自我評價和認同感越來越低。
學生和教師的消極情緒相互影響,進入惡性循環,只能越來越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嚴重影響教學的時效性,可見如何消除消極情感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關鍵。
談及移情,其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晚期,德國美學家羅伯特·費肖爾(Robert Viscker)于1873年首次使用移情這一美學概念,意指“審美的象征作用”“把情感滲進(審美對象)里面去”。后來,英國心理學家鐵欽納借用有關移情的概念,把名詞“Einftl?hlung”譯成英文“Empathy”,從而“給予它一個普通的、而不是特殊的美學含義”,即人不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還能用心靈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心理學中的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個人設身處地想象他人,并從中識別、體驗別人的情緒。移情行為表現為人的精神、身體和情緒的反應以及對他人行為的理解。用更通俗的話講,移情就是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感的過程。
20世紀后半期以來,移情作為一種嶄新的理念,被越來越多地用在教學領域、心理學領域和語言學領域,其對各個領域建構新模式和新理念的指引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對于情感在教學中起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所以高職教學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應該是在傳遞一種情感、一種愛,其實質是師生之間的包含智慧的情感交流。移情作為一種情感體驗過程,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到高職教學中,將有助于消除消極情感和重新建構高職師生間的積極情感,使教和學變得更自然、和諧和有效。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師生互動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完成的。教師豐富而又恰當的課堂語言對學生情感的渲染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教師在自己營造的良好課堂氛圍中也會倍感愉悅,如此就會形成一種師生相長的良性互動。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移情,真正地躬下身來,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
1.以恰當的課堂用語實現移情。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力量,不要被外在的負面情感所困擾,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以平等的、適宜的課堂語言實現對學生的移情。
所謂“平等的”課堂用語,就是教師在同學生交流的時候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學生的感受,把自己與學生等同起來,以平等的姿態來對待學生,這同我們傳統觀念中教師的“權威”和“強勢”形成了對比。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移情的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通常會說:我們現在要……,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當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時,教師會真誠地說:也許你是正確的,我們課下核實一下再交流;當學生指出教師的錯誤時,教師會真誠地接受并表示感謝。平等的課堂用語讓學生在被尊重中愿意接近教師,進而愛上所學的課程。
所謂“適宜的”課堂用語,就是教師的言語舉止要恰當、合理和適宜,即教師要根據具體的交際情景,把學生的思想、感受和情緒(甚至是性格特點)考慮進去,在一種站在學生的角度能夠樂意接受的范圍內講話。例如對于學生的評價要真誠而不矯揉造作;對于指出學生的錯誤要委婉而不強硬威脅。適宜的課堂用語將會讓學生逐漸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和用心良苦,慢慢地會克服畏難心理和消極情緒,以更積極的心態對待課堂和學習。
2.以豐富的教學語言實現移情。教學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語言的藝術。優質的教學語言,是教師智慧、幽默、激情的載體和釋放“點”。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都是一樣的,但給教師留下的語言創造空間是相當大的,對同一教學內容表述的不同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從備課階段就要充分準備,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和情感需求取舍教材內容、把握難度、擴充知識內涵以及設計教學環節,反復推敲教學語言,努力接近“準”“趣”“情”語言使用的三境界,并努力地創造語言亮點,使學生在教師飽含真誠、有趣而又富有啟發的語言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精心錘煉教學語言,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教學基本功,懷著一顆愛心、責任心和耐心,用充滿感情的語言點燃學生心中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美的追求。
現在教學領域出現了很多有益的課堂設計形式:合作學習、體驗式教學、情景教學和模擬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主動移情和積極移情,把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以適宜的課堂組織形式來承載自己的積極情感,傳遞理解和愛,并進而疏通學生的消極情感,最終激發其內在的積極情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認為模擬課堂最能達到一種雙向移情,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現在就通過課堂實例來展示如何在模擬課堂教學中實現移情。第一步: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想狀態。對大一新生或者首次實施任教的學生來說,這一步大約要持續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層次分化和學習習慣等方面通過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進行了解;注意班級多數學生的情緒狀態和思想主流;發現幾個學習的領頭雁,最后根據學生的實際、班級人數和教學主題展開分組。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地移情。第二步:講解教學的基本環節、教法和活動規則。學生可能很多都參加過演講或課堂討論,但真正站在講臺上體驗教師角色的并不多,學生接到任務后多少感到有些為難,但更多的是期待和好奇。利用學生的良好期待心理,筆者與學生們分享了教學應具備的基本環節、常用的教法和一些教學技巧,學生們對此關注度非常高。第三步:指導學生備課。此階段,筆者更多的是詢問備課的進程、解決難題、探討教法和給學生加油打氣。學生們為了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積極主動地查找資料、相互交流以及不厭其煩地進行數次排練,忙得不亦樂乎。第四步:風采展現,教師點評。此階段,學生們站在講臺上,用自己獨有的視角來展現主題內容,教師要給予鼓勵和中肯的評價。事后很多學生表示做老師更不易,從親身體驗中領悟到課堂積極配合和課后自我學習的重要性。
模擬課堂實質就是角色互換的過程。通過這一體驗,教師和學生雙方很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建立積極的情感投射,在以后教和學中會自覺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等同起來,更容易產生理解的、配合的、接受的情感和行為狀態。教學雙方在活動中都感染著對方和被對方所感動著,這也是充分移情的最好表現。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描述,“熱愛自己學科的老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教師對教材冷漠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使其所講述的材料好像和學生之間隔著一堵墻。”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所教學科或教材的喜愛、冷漠、厭惡的情感都會通過言行傳達給學生,影響著學生對學科和教材的喜好。
一般來說,教材內容越豐富,移情的效果會越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基本點,不斷地擴展知識,延展教材內涵,豐富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越實用,移情的產生會越容易,所以教師要時刻關注行業發展的前沿,更新教學材料(包括積極開發音像教材、計算機輔助教材和多媒體教材),以專業為背景建立一種動態的教材觀。
在高職教學中,教師應把積極的情感融入豐富的教材內容之中去,移情于學生。拿到一本新教材僅僅熟悉里面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塊、教材設計和教學理念還遠遠不夠,教師在備知識的同時,更應備情感。一是備教材中的情感。每一種好教材都肩負著傳達民族尊嚴和責任感的使命,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善于發現隱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師只有自己被教材打動和感染,才能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受,把教材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二是備學生的情感需求。教師只關注教材隱含的內容和自身的情感還不夠,因為事實上這種情感傳遞還必須被客體所接受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必須了解每一屆、每一班學生的認知狀態和審美水平,對已有的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取舍,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把積極的情感傳遞出去。師生會在流淌著脈脈情感的課堂教學中共同成長。
移情是一種審美概念、一種心理學原理,但對于教學而言更是一種指導方法。移情為教師和學生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使雙方有機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消除消極情感,構建積極情感,達成愉悅的情感體驗。教師的情感狀態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努力構建積極情感,提高移情能力,學會移情,善于移情。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師生關系,建立師生間情感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