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理論課作為本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由于其理論性較強,在教學中常常會面臨授課內容枯燥、授課方式單一、授課對象無興趣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長期以來,傳統的理論課教學中的“教師”成為“終身制”的課堂的主角,無奈地唱著“獨角戲”。因此,打破傳統的“一言堂”式的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新的理論課教學模式是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犯罪學”課程是公安院校各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以社會事實現象為研究平臺,以犯罪事實為標準,通過對嚴重背離一個社會或國家所確立與倡導的主流社會規范的行為的研究,來揭示犯罪的事實意義。無論是從學科體系的構成、課程內容的組成還是教學手段運用來看,“犯罪學”都屬于以講授為主的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所以,在教學中打破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開放式”教學模式是現代高校理論課教育的必選之路。按照這個思路,近年來我們嘗試在教學實踐中找尋理論與社會現實的契合點,尋找師生間溝通交流的共鳴點,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理論對犯罪事實和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探索控制、預防和減少犯罪的手段、措施和方法。事實證明,“開放式”教學模式既是“犯罪學”課程教學需要探索的模式,也是高校其他理論課教學需要探索的模式。這是因為,“開放式”教學模式能夠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R.羅杰斯所說:“如果學生能夠真實地接觸生活的問題,那么他就會愿意學習、想要成長、尋求發現、希望掌握、渴望創造。”①
“開放式”教學模式是針對以往理論課教學中“教”與“學”分離狀態下的死板、僵硬的教學模式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永遠的主角,而是與學生一樣作為不同教學情境的教學主體存在。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沒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師生關系始終處于隨教學內容變化而變化的動態互動關系之中,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生成的過程。“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實現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動態互動,并在“教”與“學”的互動中不斷激發師生的潛能,提高師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科院校把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創新教育的主體內容。因為創新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類生存進化的內在客觀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唯一路徑,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必然選擇。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多種核心特質主要包括:在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問題分析能力、論證能力、想象力與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興趣愛好、主動性與持久力等。思維是創新的動力,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考力的培養應該是“開放式”教學的核心所在。理論課教學的實際價值在于用課程理論去揭示、分析、研究、解決現實存在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而揭示、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所有過程都離不開思考。例如,在“犯罪學”教學中,采用教師設問—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典型案例定向小組討論—討論記錄—代表發言—他組質疑—本組答疑—教師點評,學生對講授的相關問題進行質疑——教師及時回答或商榷后回答等開放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被動或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開發師生的潛力,提高師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相互學習能力,讓理論課教學的課堂變為平等、互動、互助、提高、創新的開放式教學課堂。
1.教學主體的非單一性。傳統的“一言堂”式理論課教學,教師的教學主體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師的任務就是按部就班地講授,不關注或很少關注學生聽不聽、有無興趣聽、聽不聽得懂,學生被囿于講—記—考的僵化模式中,這不僅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和主體體驗,更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放式”教學模式則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感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唯一主體,而是師生“雙主體”交替、互動。在“犯罪學”教學中,有些內容經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就可以解決,這時教師只是充當組織、提示、點評的輔助角色,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思考或分組討論等方式來分享個人或小組觀點,喚起主觀體驗和主體感受;讓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課堂主人翁的地位;讓他們激發起更強烈的參與熱情,在參與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例如,在講到第三次嚴打時期的犯罪狀況和特點時,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社會事實犯罪現象,經過思考、探索、總結提出解決方法,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肯定,激發他們繼續思考、分析問題的熱情。
2.教學方式的非單一性。20世紀90年代,多媒體教學成為教學改革的手段之一。多媒體把教師從繁重、重復的課堂書寫勞動中解放出來,帶領學生走入聲、像、圖、影的多彩課堂世界。但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主體作用依然未變,教師的教學活動由講講義變為講課件,久而久之,視覺疲勞讓多媒體失去了光彩,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依然得不到培養,學生與教師依然處于聽與講的關系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依然沒有得到深入的開發與挖掘,高校教育的目的依然無法實現,而“開放式”教學模式正好能彌補傳統教育的缺陷。在“犯罪學”教學中,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為目的,除了教師的講授以外,還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雙主體間采取問、答、質問、釋疑、審視、反思、討論、分析、解決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傾聽、思考、總結、表達、再思考、再總結中感受高等教育的魅力。
3.教學效果的有效性。“開放式”教學改變了以往封閉式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師講授為手段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再是相對靜止的主動講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而是處于動態的互動關系中,把重視對學生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不是“1+1=2(或<2)”式的理論知識灌輸,而是把枯燥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發生在身邊的社會事實現象去解讀和詮釋,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收獲、提高和進步。
“開放式”教學模式之所以“開放”,是與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相比較而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開放式”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思路上,把發揮教師的促進作用、學生的自主作用作為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及多向互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情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設適宜的教學氛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經驗意識、問題意識、創造意識,使學生更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犯罪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為目的,通過各種互動把學生吸引到教學過程中,既注重課程理論內容的傳授,也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對現實犯罪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教學活動組織是教師按照事先的教學設計思路,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活動。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是受教者(學生)和施教者(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式探究,教學活動中的教師不再單純承擔教的角色,還要組織引導學生主動作用于教學活動。教學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學客體是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表現為教師、學生與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的任務和目的。比如,在“犯罪學”教學活動中,不再拘泥于傳統理論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權威性地位,教師除了“傳業、授道、解惑”之外,還要“制惑”,讓學生去“解惑”,通過“解惑”的過程來培養和提高學生思考力、創新力。同時,學生智慧又會給教師帶來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教學實施手段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相互溝通和傳遞、接受信息的中介。現代科技產品和技術的運用,為我們更新和創新教學手段提供了便利。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中,不拘泥于某一教學手段,是多手段的綜合運用,會隨教學對象的變化、時間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社會發展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在理論課教學中,多手段的綜合應用主要體現為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的并存。以教學改革為內容的現代教學手段并不是完全拋棄傳統的黑板、板擦和粉筆,傳統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教育中,多媒體課件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它在傳遞多媒體數字信息方面,尤其是影音文件的播放、同步網絡資源的共享有著傳統教學手段所沒有的獨特魅力和作用,讓課堂充滿動感,讓枯燥的理論內容變得鮮活。但是,對多媒體傳遞的課程內容信息的講授、理解和分析的過程是通過傳統的教學手段實現的,作為傳統教學手段媒介的黑板、板擦和粉筆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這個過程的寫、畫、圈、點是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重要環節,也是喚起學生注意力和思考力重要環節。在“犯罪學”教學過程中,在涉及重點解釋和詳細講解內容時,把關鍵字、詞、句寫出來并通過講解這些關鍵點把內容串起來。比如在講到犯罪演變規律時,以犯罪組織化程度由低級向高級的演變為例,講述一般的團伙犯罪——集團犯罪——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黑社會組織犯罪各自的特點,這時借助黑板比用課件更要得心應手,教學效果也更好。因此,只有實現兩種手段的完美組合,才會給理論課教學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上課記筆記、考試考筆記、考前記筆記”是對傳統考核方式的鮮明寫照。這種為了考試而考試的方式,只關注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只關注對教學結果的考核,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的考核;只關注對理論內容的掌握,而忽略了與實踐的結合。“開放式”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在考核形式、考核內容、考核評分標準等方面均關注對學生客觀、全面的考核。通過考核,了解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程度、了解學生能力提升的程度,最終評價該理論課的教學過程是否促進學生的成長,并據此改進教學。
在“犯罪學”課程的教學考核時,注重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和思考、分析、總結能力的考核,主要表現為:一是考核形式的多樣性,有提問、發言、案例分析作業等單項考核,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考核。二是考核內容的多樣性,包括課堂學習的認真程度,教學互動的積極程度,小組討論的參與程度,思考、分析問題的開放程度等,注重對學生整個教學參與過程的考核,如一些主觀題型的設置要以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犯罪問題的能力為主。三是考核評分標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主觀題型的評分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更多的是鼓勵學生放開思路,結合所學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去提煉、概括、總結,因為理論是在揚棄中更新和發展的。如名詞解釋、簡答題的評分,不需要按照書本內容一字不漏地去回答,只要是經過自己思維的加工并且有道理地闡述出來便為正確;再如案例分析題的評分,更注重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的挖掘,對于題目的理解可以是多向的,答案也可以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便為正確。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開放式”教學模式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模式的理論課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師生間的關系是“教”與“被教”的關系,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開放式”教學模式則提倡“雙主體”的互動,打破了以往教師在教學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基于師生平等關系的互動是“開放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強調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相統一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它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個體與教學手段的互動關系,從而產生教學共振。
美國知名學者奧圖博士說:“人腦好像一個沉睡的巨人,我們平均只用了不到1%的腦力。”一個正常人的大腦記憶容量有大約6億本書的知識總量,相當于一部大型電腦儲存量的120萬倍,如果人類發揮出一小半潛能,就可以輕易學會40種語言,記憶整套百科全書,獲12個博士學位。因此,教學活動的“雙主體”都是具有無限潛能的個體。“開放式”教學模式通過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主體的雙向或多向互動中,讓師生在多向思考、多方位探究中把沉睡的大腦活躍起來,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升科研、教研能力。
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是在揚棄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完善。“開放式”教學模式無疑是適應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需要的理論課教學的首選模式,但是“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方式,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創新和完善。
[注釋]
①(美)卡爾·R.羅杰斯.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M].楊廣學,尤娜,潘福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