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珍
在變革和變化的現代社會,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激發人的生命意識,使人的生命潛能得以充分發揮。與此相應,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發人的生命意識、積極開掘人的生命價值方面應有所作為。
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既是現實性的存在,又是一個不斷生成和發展著的具有無限潛能的存在。人具有客體性,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人的生存狀態被各種對象關系所決定。但人又是主體性的存在,與其他自然物不同,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實踐性活動,超越此岸預定的生存方式,實現自己追求的應然的彼岸目標。因此,人性的本質存在于現實性與超越性的否定性的統一中。
基于人性的這種現實性與超越性統一的雙重性特點,教育的本質屬性應是喚起人的生命意識,使人認識生命價值,樹立人生理想,確立人生追求,給自然人生建構一個意義世界,從而引導人發展提升種種人的屬性,使人真正有別于世界上其他的物,從實然狀態向應然狀態進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要使受教育者不斷超越自己,充滿自信地追求新的世界,塑造全新的自我,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等能夠產生生成性的變化,轉化為創造的激情和潛力,使受教育者能夠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現實生活和世界。“教育要使人是其所是,又要使人是其所不是,這種‘不是’,對于既定、已是來說是‘無’,是‘否定’,也正是這種‘無’和‘否定’在與‘有’和‘肯定’的矛盾之中,孕育出人的發展的無限生機。”①
在東西方的傳統教育思想中,也體現了教育的這種喚醒生命的本質屬性。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柏拉圖的心靈轉向或心靈喚醒,核心都是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意識不斷覺醒,完成人的生命提升過程。在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兒童教育被稱為“啟蒙”教育,“啟蒙”的意思就是使生命從晦暗走向光明,也就是生命覺醒的過程。《大學》的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就是喚醒和開掘人本身自有的“明德”。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屬性,但同樣具有關注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厚人文關懷內涵。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精神家園,喚醒主體意識、解讀人生價值追求和終極意義,建構意義世界、人格完善以及生命和諧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能喚醒個體生命的主體意識,激發人的創造力。人的主體意識包括人對生命的認識、人生的意義反思、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特別是精神發展需求的主體自覺等。“一個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人,他能通過對自己的反思,達到對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與把握,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目標。主體意識越強的人越有價值選擇的能力,他能通過自己對人性、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道德義務和人的幸福的深刻理解來進行正確的人生選擇。一個人的主體意識愈清醒,對自身的認識越深刻,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就愈自覺,就越有創造力。”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軸心的人文社會學科群,包括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幾乎涵蓋了人文社會學科的所有門類。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幫助學生學習認識人的本質、人生價值、人生哲學等,使其明白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通過幫助學生辨別是非美丑、樹立人生追求等煥發其積極參與和主動創造的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能為個體生命建構意義世界。在社會生活中,不僅社會整體有著共同的理想,個人也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撐。有了理想信念才能更幸福地生活,更合理地做人。人是探尋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存在,有尋求生命意義的強烈沖動,理想信念恰恰構成了個體生命的意義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極為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境遇,期望通過科學、理性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正確思想的引導,使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諦,引領其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追尋生命的無限,超越生命的物性而追尋生命的神性。”③思想政治教育在對理想、信念、責任、愛的闡釋中,激勵人們追求遠大理想,堅定人生信念,為個體生命趨向意義世界提供價值指引,促使受教育者追尋生命意義,為個體生命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義世界。它在對理想人格的贊美中,褒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促使人們見賢思齊,追求道德理想,不斷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個體生命的和諧。和諧人格賦予人格以鮮明的價值內涵,和諧人格體現個體內部心理因素的健康積極、完整平衡,并能適應個體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等外在關系的穩定的行為傾向,是個體自身內部心理和諧以及個體與外在關系和諧的統一。內部心理和諧是指個人的需要、動機、意志、才能、理想、信念等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與時代和人類社會的要求一致。個體與外在關系的和諧是指個體與他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當今時代,倡導與塑造和諧人格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是擺脫人類困境的現實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對和諧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能提高個體的政治覺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能幫助人們遵守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為個體的社會化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塑造其和諧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最終成為社會和時代所期望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時代發展之外,面對急速的社會變革,應從人的生命出發,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魅力。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維度。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本化維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學生的生命價值提升為目的,關注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與發展,使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有全新的認識。現實生活中,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一些大學生失去了人生方向而陷入彷徨消沉和茫然失措的境地,甚至極少數人會出現不尊重生命、漠視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現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幫助大學生認識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真諦等方面應有所作為,使大學生從生命的角度理解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與責任,人生的價值不僅僅取決于財富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并堅定信念,造就一個有強大精神支撐的自我,尊重自我和他人,敬畏和熱愛所有的生命。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維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各異,每個人的性格、資質和稟賦各不相同,認識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因人施教,針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捕捉學生思想的細微變化。只有如此,教育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每個個體都是鮮活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是與人的對話,是心靈與心靈的呼應。在與學生的心靈呼應中,教育者會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主動貼近他們的思想實際,主動適應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他們的需求與渴望,從而對發現的積極因素及時引導,對發現的消極因素幫助分析和克服,使學生甩掉包袱,走向心理健康發展的軌道。如果把學生比喻為一粒種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像農人一樣,對每一粒種子都倍加愛護,給予其合適的土壤、空氣、水分和陽光,促使其發芽生長。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維度。人是一種具有能動性、多樣性的自由的生命創造體。人在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享受著生命的快樂。“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關注生活就是關愛生命。”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關心學生的學習如何,智力發展如何,還應積極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當今大學生的生活世界有很多來自自身、家庭以及社會的壓力,如經濟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贏得大學生的信任,從其日常生活入手,進入大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其進行心靈溝通,幫助其釋疑解惑,解決實際問題。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調適維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起到調適學生個體心理、提升學生生命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急速的變革會引起一些人的不適應。例如,在經濟上,社會群體利益多元化,社會階層分化明顯,貧富分化差距拉大;在文化上,東西文化交流融匯,多元文化并存,傳統價值觀與新型價值觀交流碰撞等。這使得一些大學生感到孤獨無助、無所適從,內心的各種沖突與矛盾紛至沓來。同時,市場經濟下的競爭壓力,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容易彷徨、苦悶和困惑,導致內心失落和不平衡,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調適心理、啟發他們追求完善的人格,確立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使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在不斷克服自己弱點的過程中進步,從而提高人格的層次和水平。在成就完美人格的過程中,能夠客觀面對挫折與失敗的打擊,做到身心和諧、寵辱不驚,在對生命的欣賞與贊美中,體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勇敢地追求幸福、創造幸福、奉獻幸福。
總之,真正的教育應是關于“人”的活動,生命語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營造生命與生命呼應、心靈與心靈對話的和諧氛圍,在關愛學生生命的前提下尋找教育的契機,探尋靈動的方法,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念下滋潤受教育者的心靈世界,以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
[注釋]
①魯潔.實然與應然兩重性:教育學的一種人性假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4):2.
②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J].教學與研究,2005(2):87.
③薛艷麗.建構個體生命的意義世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新探[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2.
④方國才.生命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N].光明日報,20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