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
“培養什么樣的人”和“以什么樣的方式培養人”是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兩個核心問題。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強調:“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職教育必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長遠之計,除了注重大學生專業技能和理論的培養外,更應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在此過程中,第二課堂發揮著對學生熏陶、浸染和引導的作用,重視第二課堂的素質教育,管理好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培養目標至關重要。
第二課堂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呈現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實施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它有別于以接受知識為主的顯性教育的第一課堂。以活動方式呈現為主的第二課堂,更加強調學生自我成才的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創新性,更加注重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力求最大限度地契合學生的自身條件、專業基礎和主觀意向,激發其潛能和創造力,喚醒其生命意識、價值意識和職業意識,并使其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進才干、樹立職業理想、磨礪品質,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從而實現高職教育的育人任務。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職業遷移能力、勞動認知等綜合素質,配合第一課堂抓好人才培養工作,高職院校應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大學生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及管理方法。筆者以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結合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特點,將大學生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劃分為以下五個模塊。
1.模塊一:入學導向教育。根據高職學生教育的總體安排,入學教育在軍訓期間開展,教育內容依據每年入學教育的實施方案來制定,主要為安全教育、專業教育、生涯教育、學校制度和校史校情的學習。
2.模塊二:思想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志愿服務、守法意識的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形式包括開展升國旗教育、誠信教育、自強之星評選、大學生先進事跡報告會、勤工助學等志愿活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等。
3.模塊三:職業遷移能力教育。職業遷移能力指職業者可以適應跨崗位、跨職業、跨行業職業變動的通用技能,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和適應能力等。學生可以通過參加演講、辯論、書畫、征文、信息技術、英語翻譯、創業培訓等系列比賽,加入學生社團組織,參加校內外文藝演出和比賽,參加其他職業素質教育等來提升職業遷移能力。
4.模塊四:身心健康素質教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身體健康十項標志和心理健康的判斷要素,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如參加體育競賽、禮儀操比賽、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無償獻血等。
5.模塊五:勞動素質教育。勞動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主旨,使學生更加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勞動素質教育主要在院、系、班級小組的統一組織下進行校內大掃除活動、植樹活動以及為學校大型活動提供勞動技術支持等。此外,開設專門的“勞動素質教育”理論課程,對學生進行若干課時的課堂實踐教學。
五個模塊均設有一定的學分并規定學時數,學生須在某一學年完成相應模塊的學習任務,以獲取對應的學分。
1.目標定位:以與職業崗位勝任特質相契合作為制定第二課堂活動目標的原則。李克強總理在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時,強調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求高職教育“三對接”,即大力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是教學的一部分,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第二課堂活動目標定位與產業人才需求銜接,與職業要求的勝任特質契合,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標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應秉持文化育人理念,舉辦能夠滿足大學生參與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以培育“企業家精神”為例,我院積極融入企業文化,用優秀企業文化豐富第二課堂內容,幫助大學生跨越從學校到企業的文化隔閡門檻,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適應能力,讓高職學生在保持高就業率的同時降低離職率。依據經濟管理類專業性質、學生特點和就業去向,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把“企業家精神”校本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奉獻、誠信、擔當”等品質,把培育“企業家精神”作為第二課堂建設的目標定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素質教育第二課堂的具體活動中,可以通過邀請企業家主持講壇、舉辦職業禮儀操大賽、評選企業實習先進典型等活動,設立金融、營銷、創業類等學生專業社團,搭建第二課堂的育人平臺,實現“企業家精神”的校本目標。
2.建設模式:以突出職業性的校園文化育人模式創新第二課堂教育活動。高職學生進校伊始就基本上選定了職業方向,學生以社會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為依據,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職業規劃、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和職業技能。“職業性”是現代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其得以發展的個性體現。第二課堂活動與突出職業性的校園文化結合,建立“實用”的校園文化基調,使教育固有的道德規范與職業教育的本色和諧統一,更清晰、具體、有針對性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第二課堂活動也會更有操作性、創新性。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產生的必定是更為實用的學習目標和行為方式,同時,校園文化的基調也變得更加務實。學校可以通過構建類似“三企進校文化”“魯班文化”和“三維文化”等育人模式,打造以培養學生職業性、專業性、專題性為內容的第二課堂。近年來,我院構建了“三企進校”文化育人建設模式,在職業人才培養中加大文化育人的力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三企進校”即通過“企業家進校園”“企業進校園”“企業優秀文化進校園”的途徑進行校企合作育人。“企業家進校園”就是讓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職場精英進校園,引導、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用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影響與熏陶學生的品德修行、創業就業觀念;“企業進校園”就是讓企業資金、企業實體、企業品牌等進校園,通過舉行招聘會、企業宣講會、建設汽車模型收藏館、企業駐校經營部等突出對學生進行企業管理實踐、實戰操作訓練、崗位技能規范等創新能力的培育;“企業優秀文化進校園”就是讓企業優秀的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進校,重點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及溝通協調精神。
3.管理機制:以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第二課堂活動保障。為保障學生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需要根據各校實際進行保障制度機制的設計和規劃。學校應以制度形式規定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和團委的職能分工,建設一支以校內專業導師、校外職業發展導師、思想政治輔導員和共青團干部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并明確各自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的具體職責。出臺指導各專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性意見,其中應將學生參加素質教育第二課堂列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作為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做到內容模塊化,以計入素質學分,實現評價的科學化。各系可以成立學生素質教育第二課堂學分認證中心,結合專業特色,合理規劃和指導學生修學第二課堂,以及負責本系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審核、認證、管理等工作。創新學分是學院為素質教育第二課堂設計的專門學分,與普通學分一同構成學生的素質教育評價指標,規定學生只有修完創新學分和達到學分總量,才能順利畢業。
4.考核手段:以重視過程性評價創新第二課堂活動考核手段。考核評價是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學生第二課堂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不是最終給學生下個結論,而應是比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的考核評價,發揮過程性評價的導向性作用。評價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時反映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況,促使學生對學習鍛煉的過程進行積極反思和總結。建立切合本校第二課堂活動實際的動態考核評價體系,使得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我院在探索第二課堂活動過程性評價時,研究制定了《學生成長手冊》,將其作為學生創新學分的考核依據,要求學生每參加完成一項課外活動,必須在手冊中貼出參加活動的一張現場照片,作為考核的參考依據。學生可以在手冊中填寫學習反思,回答三方面問題:一是服務內容,包括“我今天做了什么”“看見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解決了什么”以及參與成員的反應、對重要事件的處理等;二是學習要點,包括“我的所做所見帶給我什么感想與思考”“我學習到了什么”“對我有什么意義”“活動過程中,我發現了什么新問題”“尋找解答方式、過程及結果是什么”等;三是反思檢討,包括“這些經驗對自我認知有什么改變”“我能做什么”等。學生每學期根據參加活動情況填寫成長手冊,并須取得指導教師或輔導員的鑒定簽名。在每學期末由所在系認證中心,先審核、確認手冊記錄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后,再錄入相應學分。如果學生本學期沒有完成某項內容,下一個學期必須“重修”。如此設計手冊的目的在于方便掌握學生參與活動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活動后學會思考,記錄學生的大學成長軌跡。
1.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是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最基本的有效途徑。基于職業人才培養要求,應將第二課堂活動管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設計中,明確建設目標和要求,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使得活動有計劃、指導有方向、實施有實效。
2.發揮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優勢互補作用。目前高職院校的教育手段往往沿襲傳統的顯性教育方式,忽視了隱性教育手段。第二課堂活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隱性教育手段。發揮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作用,加強對第二課堂活動的管理,做到目標定位有特色,建設模式、管理機制、考核手段有創新的“一特三新”,并以此為第二課堂活動的管理提供支持,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優勢互補,使第二課堂教育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3.必須重視建立科學規范且人性化的考核機制。高職院校的辦學時間并不長,在制度建設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要做到“管理有據、管理有效、評價科學、師生誠服”,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