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祥
進入21世紀,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已經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據教育部的統計,2012年,我國高等職業院校1288所,在校生已達1000萬人,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許多高職院校過于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文明程度,進而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前形勢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需要努力提升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早在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就提出“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可見,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視的。
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教高司[1998]2號)中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通過對理工科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對文科大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庇纱丝梢?,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重點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史、哲、藝等的培養,在學生掌握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我國很多高職院校是從以往的技工院校升格而來的,這些院校大多以理、工、農、醫等專業為主,注重學生專業技術的教育,對于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要么是長期忽視,要么是象征性地開設幾門相關課程。同時,隨著年級的升高,學校逐漸增加專業技術課程的比重,并減少或者干脆取消人文素質課程的開設,這樣一來,既難以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也不能實現對學生人文素質系統培養的目標。調查顯示,“數控、電子、電氣、檢測類工科特色明顯的專業課程設置偏少,其人文課程只有1~2門……在課程內容的評價上,學生滿意率偏低,分別為49.85%和52.45%。對于學校人文課程開設比例,85.6%的學生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①另外,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針對在校生開設了“心理健康”“中國歷史文化”“音樂鑒賞”和“美學”這4門選修課程,但只針對大一學生開設,且每個學生每學期只能選修其中一門課程學習。該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除專業技能實訓課程以外,開設專業技術課程共19門,856學時;開設高數、英語和體育等基礎課程共3門,266學時;開設思想政治類課程4門,156學時;而開設旨在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課程共2門,32學時。人文素質課程學時占所有理論課程學時的比例僅為2.5%。上述數據可見,高職大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的需求十分強烈,而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
在教學實踐上,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由于受重視程度不夠、課程不成體系、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數量少且水平不高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往往側重于理論灌輸,教師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必要的實際操作訓練。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美學”選修課程為例,該課程要求教師在16個學時內,完成“美學基礎理論”和8門藝術門類欣賞的教學任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能利用所有課時全力灌輸知識理論,根本無暇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度不夠,時間不足,多是為學分而學習,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國高職教育的對象、目標等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而在人文素質教育上卻一味地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學方式,并未遵循高職教育的規律和特征,也沒有尊重學生的特點來因材施教。這樣既脫離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基礎水平和認知接受能力,也脫離了高職教育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特點,使得高職教育無法體現出自身的教學特色。此外,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還缺乏科學合理且突出職業教育特色的考評機制。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表現出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一味地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用就業率來考評教學成效,導致職業院校逐漸成為一種純粹的職業培訓機構。這種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實際上已經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和內涵,放棄了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關注和教育,使學生人文素質水平逐年降低,導致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公眾意識淡薄。高職院校工作者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轉變長期以來重技術、輕人文的思想,關注和重視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把“人的全面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學體系,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修養的重要環節。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應該涵蓋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可以設置以下幾個類別的課程:一是歷史文化類課程。這類課程應該作為人文素質課程的基礎,涉及中外歷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等內容??砷_設“中國(西方)歷史文化”“近現代史”等課程,避免歷史編年式的教學,多用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事件、文化特點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藝術欣賞類課程。這類課程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目標,盡量減少晦澀的理論內容,注重培養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可以設置“美學基本理論”“音樂欣賞”“影視欣賞”等課程,用藝術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和生活品位。三是文學應用類課程。這類課程應該在培養和提升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增強學生應用文的寫作能力??梢蚤_設“文學欣賞”“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四是職業發展類課程。這類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是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培養,以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的??梢蚤_設“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社交禮儀”“創業指導”“法律基礎”等課程。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要提高人文素質教育在學生思想上的內化程度,就要改變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科學優化教學方法。一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激勵學生探索與創造,發掘學生的潛力。教學中,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其實也是人文素質的一種熏陶。二是要進行多樣化的課堂講授。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活動教學等多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三是要實踐講授相結合。首先是加入人文素質教學實踐,通過藝術創造、欣賞上的訓練,加強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其次是在非人文素質課程上進行人文素質的滲透式教學,如導游專業可以在導游實訓課程中,通過景點講解訓練等教學,灌輸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把人文素質培養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總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是一個長遠的工程,國家要加大對其的指導和投入,社會各教育相關方也要統一協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為提升高職教人文素質教育貢獻力量。
[注釋]
①孫園.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2&re?cid=&filename=2009016270.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jM4MDVMNmZiK1pxRnkzaFZiN05WMTI3RjdPNUdOUExyNUViUEl 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