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榮 劉艷平
在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倡導下,獲取和更新知識、掌握好的學習方式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當學會的基本技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中引入大學研究性學習,既是學習理念的更新,又是學習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大學研究性學習指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載體,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探究未知事物,達到學會學習、形成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活動。大學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思想是要形成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旨在讓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的主旨是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讓大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思想。研究性學習更重視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經歷。大學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是人的綜合全面發展。在大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既強調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強調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是大學生學習方法的一次重大變革。大學研究性學習以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能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建構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的獲取需要個體的主動學習。大學研究性學習以記憶理解層面的學習為基礎,肯定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倡導探究式的發現學習。大學研究性學習能讓大學生以個人的興趣和動機為基礎,在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學習資源中,展開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和滿意的情感體驗。在思政課中引入研究性的學習方法能讓大學生在發展自身探究未知世界能力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能力。
隨著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在校大學生數量激增,高校出現了百人以上的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現實中,高校思政課課堂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學,一般一百余人,有的課堂達到兩百余人。在思政課課堂中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新探索,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1.思政課引入大學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在思政課的大班教學中,部分高校教師多從自身教學的角度考慮,總是擔心講授的教材內容不夠深,給予學生的知識點不夠多,因此教學的重心放在“教”的方面,忽視了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和價值觀的引導,談不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昂芫靡詠恚逃娜蝿站褪恰噍斨鴮儆诠排f范疇的傳統知識。這種見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受此教育觀的影響,一些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就是向大學生傳授教材內容的科學知識,學生的考試分數是教學效果評價的單一維度。教學的要求只是讓大學生將學過的內容在試卷上復述出來,大學生的學習只是再現知識點,不需要知識之間的遷移和應用,這樣的教學很難促進大學生思維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的提升。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活動大大地強化了高校教師傳授知識的中心作用,忽視了教學的教育性,教學目標單一,造成大學生的片面發展。在思政課中引入大學研究性學習,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各種能力,如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的思維能力等,還要重視大學生思想的健康發展和人格的完善提高。引入大學研究性學習的思政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集體學習、個別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學習,教學目標呈現多元化,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是促進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過程。
2.思政課引入大學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高校的大班課堂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支配了本科層面的教學,思政課也不例外。大班講授式教學有其優點,如經濟、有效率、成本低,但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不可能顧及所有的學生,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也就一直備受人們的非議。在一百余人的思政課課堂上,高校教師運用講授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大學生幾乎沒有或只有很少的信息反饋,大學生目不暇接地感受著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他們是否能將這些撲面而來的教學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思想和能力,教師恐怕不可得知。以“講授法”為主的思政課課堂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單向的,也是低效的。正如周遠清先生所言:“沒有什么時候比現在對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更為強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講創新、講創新能力培養,而絲毫不去觸動在人才培養中扼殺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騙自己。”將大學研究性學習引入思政課教學中,并不是排斥講授法,而是在講授法中實質性地融入啟發式教學,創設教學情境,展開對話式教學,通過大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師生的合作探討來完成學習的過程。在引入大學研究性學習的思政課課堂上,師生之間是雙向的信息交流,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
當思政課教師在對一百多人的課堂進行教學時,應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鼓勵大學生主動思考,這種教學方法在實踐中非常必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充滿了挑戰,不僅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基本的教育素質和教學能力,發揮指導作用;還要改變大學生的舊觀點,讓大學生做好知識的積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另外還需借助教育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1.發揮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作用。懷特海反對將“考試知識”視為教育的標記,他認為那將帶來的只是“死的觀點”和“好奇心、判斷力、把握復雜情境的能力”的毀滅。試想,如果高校思政課教師上課講教材,考前“劃重點”,大學生上課記筆記,考前背“圈題”,教學與學習的實質是一切為了應付考試,教育的目的蕩然無存。思政課教師要發揮引導者和指路人的作用,協助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霸趥魇谌祟惙e累的關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識方面以及在開發人類創造力方面,教師將始終是主要的責任者,始終起主導作用?!痹诖髮W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在于使大學教學方式真正與大學理念、大學培養目標相適應,既注重大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技術的訓練,也重視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和嚴謹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習研究能力。
在實施大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既要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善于引導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大學生的良好個性。在學生提出社會現象和問題時,教師要做出分析,給予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當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后,教師要適當地給予點評,讓學生們明辨是非。一種好的教育應當包含一種德識兼備的人文理念和關注全人類的終極人生目標。在大學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將不再是確認和描述書本內容,而是教育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大學生追求和需要的不是被動、消極的講授和課堂學習,而是互動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2.融合多種教學方法?,F實中,由于大學教學多數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的課堂系統講授為主,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惰性和習慣使然,愿意沿襲聽課、做練習和考試的學習模式,抵制變革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笆谑苁健苯虒W讓大學生長期處于知識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教師向大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是與他們共同討論問題、交流思想,久而久之,大學生習得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學習期待。師生雙方過分依賴授受式學習方式會導致所有的問題都通過一個固定的程式來解決,忽視了訓練思維過程的復雜性和知識積累的螺旋上升規律。因此,改革“授受式”學習模式對于師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于教師而言,講授法不是注入式教學。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講授法也是有效的。在講授法中,思政課教師要善于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利用好的問題來激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在教學設計中,思政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對話的時間。要善于培養學生對話的習慣和能力,讓大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自我。
對于大學生而言,有的大學生喜歡教師教學運用啟發式的討論法,也有部分大學生不了解交流思想的意義和重要性,他們認為教師在上課時要多講知識,如果有同學提問,教師在課堂上與之討論問題就浪費了其他同學上課的時間,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進程。其實,當眾表達自己的觀點,論證自己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討論中表述自己的思想是一種收獲,熱情地參與傾聽也是一種收獲。在交流思想中,大學生可以獲得與人溝通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妥協的能力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互相幫助的能力。
3.借助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萍嫉倪M步促進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技術促進了教育觀念的更新,為實施大學研究性學習方法提供了契機。大學研究性學習需要豐富的學習資源,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大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架。網絡帶來了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博客、在線學習網站、電子資源庫等打破了教學的圍墻,讓學習變成了隨時隨地的行為。調查表明,有70%的大學生喜歡使用網上教學資源,67%的大學生喜歡綜合使用多種媒體,所有大學生都認為課程提供的教學平臺和學習支持服務對學習課程內容有幫助。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授受式課堂學習模式,把大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學習參與者。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大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進度,廣泛涉獵閱讀課外資料,探索知識學習的未知領域,讓自己的學習不限于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對問題的思索和分析理解來獲得真正需要的知識。這也是思政課教學所追求的目標?,F代大學生喜歡學習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網絡技術能讓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參與更多的交互式合作學習。如利用投票系統的技術手段,思政課的大班課堂也能創造互動學習的環境,將學生的思維形象化,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評價和批判性傾聽,集體解決重難點和概念問題;同時,隨時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核心概念,從而營造一個有共同目標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