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大學重振的信念與路徑

2014-04-17 09:18:59龍寶新栗洪武
江蘇高教 2014年4期
關鍵詞:育人大學思想

龍寶新,栗洪武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710062)

目前,大學身處復雜的生存境遇中,其多數發展困惑的產生都和四個矛盾,即道與器、自由與體制、研究與育人、名與實之間的沖突密切相關。如何應對這些沖突,直接考驗著大學人對大學精神的理解水平與執著信念,考驗著大學自身的生存能力與實踐智慧。所以,科學應對這四個沖突是現代大學重振的信念與路徑。

一、堅持道器分體論,尋求道與器之間的平衡點

在大學精神具形化過程中,“道”“器”之爭由來已久,成為大學發展中面臨的首要難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學的“道”“器”之爭實際上是大學的本體與功能之爭,大學的學與術之爭,到底大學的營生是偏向“道”還是偏向“器”,直接關聯著大學的安身立命問題。因此,對這一問題的處置不當事關大學發展的興衰,關涉著大學的未來與命運。當前,大學道器之爭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在我國,學生的學業與就業(創業)問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問題、專業理論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問題等,正是大學“道”“器”之爭的翻版,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與選擇都映射著大學人對大學精神的體認與認知水平。及至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爭議的做法,如將大學招生與就業情況捆綁在一起、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平分秋色、用專業技能教育來迎合就業市場等。這些舉措是否合適還值得學者對之作以理性思慮,需要利用大學理念的尺度對之作以剖析與度量。在“道”“器”關系問題上,任何簡單的貫通論、重點論(單方面強調大學之道或大學之用)、統一論都不足以給大學治理提供穩妥的知識資源。

我們認為:“道器分體”是現代大學健康發展的基本信條。所謂“道器分體”,它是指大學的生存之“道”與所造之“器”之間互為不同體、不同構的關系,大學不應當也無法直接承擔起制器造物、創造社會生產率、貢獻國家綜合國力的責任。也就是說,道的存身載體是大學,而器是存身載體是企業;至道是大學的事業,而制器是企業的天職,二者既非同體、也非連體。這是大學與企業、高職院校間的專業化分工,不容隨意顛倒或互換。在道器關系上,大學應該堅守自身的生存之道,把思想創造作為自己立足社會的根本理由與依托,作為自己獨有的社會擔當。道是大學的大體、本體、主體,是一切大學制度、大學實踐、大學創造物的源頭,是大學之所以能夠全面、縱深、超脫地參與社會重構與生產實踐的本源。當然,大學也生活在社會之中,立身于天地之間,這就決定了它所生產的道理、學問勢必要和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發生關聯,從而衍生出影響社會生產生活的種種社會功能。

因之,制器、技術、處事是大學之“道”向社會生產生活領域自然延伸、順勢而生出的客觀功能,是大學與社會、自然、人事相遇、關聯、作用后產生的一種自然效應。這種“效應”無法制造,只能去等待、去捕捉、去誘導,去選擇性地加以利用。顯然,發現一種思想、一個道理的功利與實際價值是產品研發機構與各社會生產部門的事情,對思想、學問功能的利用與選擇是大學身外的事情,并非大學的本己職責。即是說,如果我們期望大學對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產生更深遠、重大的影響,就只能求助于大學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致力于道,以生產出最深刻、最精妙的人間至理。正是如此,作為大學與企業之間的關聯點——產品研發機構的一般建制在企業而非大學之中,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實體關聯是學者的流動,是專門職業學校,正是它們肩負起了將大學的產品——高深思想與道理向生產實踐孵化推廣的任務。在社會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大學內部也在進行著功能分工,一些專門從事學問傳播與技術普及的高等專門學校應運而生,進而演變成為大學與企業間的知識傳媒者。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類學校已經失去了思想創造的功能,它們不再是大學的一員,頂多只是貌似而神非的“大學”而已。一句話,高等專門學校與產品研發機構的存在都不能成為道與器可以在大學中一體化存在的例證。同時,將道器機械貫通、一一對應的做法與思維不僅抑制了“道”的多樣化功能的顯現,而且還可能“遮蔽”了大學的本性,導致大學的異化。只有大學脫身于對“制器”功能及其相關聯的利益鏈環的宰執,大學才可能去自由思想、自由創造、自由探究,讓大學的光彩與魅力不斷閃現,其本職功能也才會發揮到極致的境地。道理、思想、智慧是大學永恒的使命與主題,道器分體是正確定位大學職能與使命的理念基準,是為平庸現代大學解套、松綁、減負的一劑良藥,是激活大學內能、彰顯大學潛質的信條,是大學自由馳騁、思想騰飛的助推器。

可見,道器分家、異體存在,是我們正確處理大學中的道器關系的立足點,是社會賦予大學以合理期待的理據之所在。在這一思想的啟迪下,我國必須改變以就業來要挾大學招生的做法,暫緩用專業教育來主宰大學教育、用“教育力和就業力”[1]取代“想象力”、用大眾化的平庸教育取代高深學問探究的大學改革,從而把追求普遍高深的學問、自由奔放的思想放在大學教育的重要位置上來,努力讓大學在自由思想、自主治理、崇尚首創的理念引導下,最大化地釋放學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創造出流傳千古、扭轉乾坤、擺渡人類的大思想、大智慧,讓大學真正成為“人類最高文明的源頭”,成為生產“人類最高智慧的象牙塔”。

二、秉承“空間”型自由觀,構筑自由與體制間的緩沖帶

現代大學不僅面臨道器之爭的困惑,還遭遇著自由與體制間的焦慮,這一問題的解決同樣關涉著大學對發展軌道的選擇。如果說前一困惑是大學內部的困惑,是大學辦學方向的抉擇問題,那么,后一困惑則是大學外部的問題,是決定大學的生存空間、生存狀態與現實自由度的問題。大學需要自由,需要學院派精神,尤其是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實踐、自由的氛圍、自由的人格、自由的學究。這一切在學者的心中,在思想者的“場域”中都很容易做到,然而,一旦面臨社會與現實問題,這一自由的限度與邊界就會顯現出來,因為它的“理念與制度必須要保持微妙的均衡”[2]。與社會的同在性、關聯性,對社會體制的現實依賴性,決定了大學必須部分接受社會體制的規訓與同化,決定了其行動自由必定會被限制在社會體制許可的范圍內,進而成為一所被體制化了的大學。

“自由”即“由己”,就是“由著事物的本性”去行動、去思想,就是在純粹、獨立、自主的動機驅動下前進、發展。自由的對立面是“不自由”、“不自主”,是“身不由己”,是違心地去做出一些不符合自身身份與使命的事情。對大學而言,思想自由是其本性自由呈現的工具與條件:只要大學面對學術問題的反應是自主、自由的,新思想就會油然而生;只要大學人的頭腦、身體、行為是不受禁錮與利益誘惑的,純粹、普遍、超脫的學問與思想遲早會被生產出來。故此,大學“不啻為一個超越性的機構”[3]。但是,現實的大學生存環境難以徹底實現這種超脫,因為大學的生存發展是在凡俗社會的承載、呵護與許可中實現的,它必須從社會中獲得自己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營養臍帶與存身空間,社會就是大學的“衣食父母”、制度場址。正是如此,大學總是受制于社會,不得不接受體制化社會的束縛:體制化社會追求的是秩序,它在給大學做財政預算、圈地、賦予其辦學合法性的同時要求大學代表自己的利益,至少不威脅自身的根本利益,危及自己的合法生存,而這與大學的自由本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抵牾的,由此,大學身不由己,必須讓渡出自己的部分自由來換取社會體制的支持;體制化社會追求的是統一性與同質化,是權力的相對集中,追求的是社會發展合力和效率的最大化,而大學追求的是個性差異與標新立異,追求的是學者自治、專家治理,追求的是創造力與思想空間的最大化。因此,體制社會與大學自由之間勢必會發生摩擦,二者之間總會表現出“誰化誰”的矛盾。在現代社會,大學無法完全同化社會,社會也無法完全同化大學,因為它們生活在人類同時需要的兩重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之中,大學與社會之間既相互沖突又相互需要:社會需要大學的銳氣與創造力來增進自身的活力,而大學也需要社會的平臺來支撐自身的發展,二者之間沖突的結果是一種有限大學生存空間的產生。

顯然,大學的生存空間是社會體制對大學自由的寬容度,是社會體制留給學校去支配的自治權,這一生存空間的兩個端點就是國家管理與學校自治:前者對大學的管理體現為教育法律法規,后者對大學的管理體現為大學章程。在法制許可的范圍內自主進行章程式管理是大學生存空間的實質內容,這正是當下人們熱議的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內容。在現代社會,與社會體制、國家政府對大學松綁同時發生的是對大學扶持的弱化,是減弱對大學物資供應和財政預算,大學自由生存空間的每一點擴充都需要它增強自身的社會求生能力。在這一境遇中,大學必須通過服務于民眾利益、為社會培育人才、贏得公眾支持等渠道來從社會募集發展資金,它越來越像一個超越于體制之外的第三部門,大學面向社會化的發展勢頭日益明顯。大學章程是大學體制內自由生存空間的直白式表達,其中的每一條款都在揭示著大學自由的邊限,它是大學體制化生存空間的具體內涵與鐵證。

可見,對大學而言,自由是一種體制內的自由,是一種以“空間”形態表現出來的自由。從來源上講,大學自由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權力、制度賦予的自由,一種是在自身實力展現中被社會所需要的自由。前一種形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自由,其實質是大學權利的授予,它決定著“大學人”身體自由行動的拓撲空間;而后一種自由是自下而上的自由,是大學人本已擁有而國家體制無法限制的心靈的自由,是大學在自我創造、奉獻社會中在民眾心目中贏得的自由生存空間。顯然,大學所擁有的現實自由形態主要屬于第二種,這種自由不僅是任何權力所難以剝奪的,而且這種自由的充分運用還可以為大學贏得宇宙中任何他物都難以代理的權利——引領人類的至高權利。也就說,大學的自由具有類似光譜的形態:其一端是國家的授予,一端是自我的贏取,具體體現為一種彈性、開放的自主活動空間。只要大學不逾越國家法制的容忍度,其自由是有廣袤的釋放空間的。雅斯貝爾斯指出,大學是“作為國中之國的大學”[4],其意指:其一,“國中”表明大學身置于國家的權力場之中,其自由是有上限的;其二,國中“之國”表明大學是一個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的自由空間,具有突破權力圍剿、走向無限自由的潛質。大學的這些自由不僅包括思想的自由,還包括經濟的自由、表達的自由、行動的自由等,它們構成了大學改革與發展中的“精神特質”(ethos)[5]。

對大學發展而言,最具致命意義的兩大自由類型是思想的自由與經濟的自由:前者賦予了大學精神生命,確保大學本真血脈的延續;后者賦予了大學以物質生命,確保大學人能夠繼續活著,大學的大樓可以繼續可用。僅僅關注思想自由的大學是想象的大學,是難以在人間生存的大學,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烏托邦式大學;僅僅關注經濟自由的大學會龜縮于體制之內,難以成為開啟人類文明的拓荒者,無法擔當起擺渡民族未來的莊嚴使命。在經濟自由與思想自由之間,大學必須做出抉擇,必須在世俗化生存處境中堅守自己自由翱翔的夢想。“思想自由即人的自由。”[6]盡管大學人是自由思想者,但他們存身于自然界與社會體制的“土壤”之中,難以完全從中游離出來,棲身于宇宙真空之中。大學人就是“理念人”,是“為理念而生,不是靠理念吃飯的人”[7]。思想可以改變人的活法,干預社會的軌跡,但卻填不飽肚皮,供養一方眾生。故此,大學基本上可以實現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治,但不可能實現經濟上的完全獨立與自由,它必須接受來自國家或社會的種種評議與排名,接受社會體制的種種規約與指點擺布,現實大學命定要生活在世俗的輿論與眼光中,生活在“排名”的游戲中。大學的體制化生存真實地表現為接受來自社會的種種評價,評價成為大學獲得社會認可、吸納社會資源、求得存身空間的門徑。在現代社會,大學要想繼續保持完全獨立的自由人格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其所擁有的自由只能是一種腳踏實地的自由,一種依附于社會體制而生的有限自由,一種通過自身實力的彰顯來征服社會、取信于民的自由。這正是大學所擁有的空間形態自由的真正含義。

三、回歸研究過程育人的正途,瞄準研究與育人間的關聯點

大學在其發展中有兩大事件最值得推敲:一是與學術事業的關聯,二是與教育事業的聯姻。前一種結合是大學誕生的源頭,因為一旦思想的創生走上了行業化、專業化的道路與方向,大學誕生會成為必然事件,作為一個為思想而思想、為學術而學術的專門社會機構——大學就具有了自己穩定的生存根基與充分的生存理由;后一種結合是大學躋身學校行列的開始,由此育人成為大學營生的主要門路,成為大學參與社會、影響社會、決定人類的又一有力工具與特有功能。與教育事業的結合使大學如虎添翼,它正是借助于學校教育這個“放大器”、“傳聲筒”擴大了自己的社會產品——學問、道理的服務對象與影響范圍,正是借助于對無數學子的教化力量培養了自己的擁護者,堅實了自身的社會根基與生存資本。從源頭上講,大學生存的立根之本是思想創造,有沒有學子的參與并不構成它存廢的決定性理由。換言之,如若僅僅將大學的使命歸諸于育人,那是對大學精神的降低與貶抑,對大學生存力的弱化,對大學形象的矮化。社會不僅需要大學,更需要的是能夠給社會發展插上騰飛之翼的大學,是能夠引領社會走向完美、理想、至善的大學,而非一所平淡無奇、專事技能訓練與知識傳播行當的平庸高等教育機構。在培育人才這一使命上,任何高等教育機構都可以實現,唯獨在生產新思想、探究新世界、塑造新人類這一職能上大學具有不可替代性。

實際上,育人只是大學衍生出來的一種輔助職能,是學術研究、思想論辯自帶的一種功能。只有在研究育人、思想創生過程育人這一意義上,大學才是一個具有獨特地位的超凡育人機構,洪堡傳統正是大學育人實踐的科學闡釋。那種專門把育人實踐從學術探究過程中剝離出來,實現對人才、對學歷、對技能批量復制的教育行徑不再屬于大學的職能或職責范圍,不再能代表大學的本意。學術生產、思想創造的過程對學子而言同時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具有教育活動的核心意義與全部功能。顯然,這是一種研究教育、過程教育,一種思想創生與傳播融為一體的本真教育,而非普通的知識教育、技能傳授。所謂“研究教育”,就是讓學子在親歷、見證新思想產生過程中發生的教育,就是學子在參與思想爭鳴、實驗探究中所獲得的教育。整個教育過程與研究過程合二為一、一體兩面,學子會從中得到一種鮮活、立體、全面的教育,學到如何去創造、去探究、去思想的智慧,在這種教育形態中知識獲得反而成了一種副產品。與專業的學校教育相比,這種教育的最大缺陷是知識、技能的傳輸效率低下,但其優勢卻是一般學校教育所難能比擬的,這就是:學子從中獲得了最為珍貴的東西——研究方法、研究態度、研究精神、研究能力,獲得了成為學者的根本潛質——研究素養。在這種教育樣式中,大學造就的是頂天立地型的學者,是能獨立參與探究、自由進行思想的大學人,是學習者與創造者角色兼具的學術研究者與新思想孕育者。大學培養的是學者,普通高等教育機構培養的是思想的單純接受者、學習者;大學是在學問生產過程中育人,普通高等教育機構是在思想搬運、知識傳播中育人;育人是大學的輔助功能,專業學習是普通高等教育機構的主體職能。同為育人實踐,二者在目的、方式與結果上截然不同。

在育人目的上,大學造就的是學術梯隊的新成員,其旨趣在于培養具有獨立自由人格的思想者與能夠扭轉乾坤的人類文明先驅者,而非直接關注實際事務的普通勞動者和生產者。進而言之,大學培育的是社會精英,是以學問探究、思想創造為己任的民族脊梁,是兼善天下、超脫塵世、追求理想、精于創造的佼佼者,是凌駕于職業與行業之上的頂尖級創造性人才;普通高等教育機構培養的是直接治事的工作者,是能夠勝任特定行業、具備專門技能、長于處置具體事務的勞動者,是能將思想、道理付諸實踐,勝任某一行業生產、某一領域社會實踐的專門工作者。從這一意義上看,“大學的育人,就是做‘教化’工作,就是繼承、推廣、擴增和創新文化”[8],促使社會走向完滿、完善的社會實踐,而普通高等教育機構的育人活動旨在讓學習者把某種思想、技術、技能施之于實踐,實現對社會的專門化、定向化改造。

在育人方式上,大學育人走的是思想育人、研究育人、探究育人的路子,質疑問難、鉆研揣摩、探究發明是大學創造思想、培育新人的一體化實踐,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蘇格拉底式的教育”,它憑依研究文化、學術氛圍、首創精神對學者進行涵養與染化;普通高等教育機構走的卻是一條知識育人、技能育人、工作育人的路子,教育引導、專業示范、實踐演練是其對學習者進行教導的主要方式。與前者相比,這種育人方式重視的是技能而非學養、關注的是定論而非過程、注重的是事務而非學理,注重實際、關注做事、學問推廣、認識普及是普通高等教育機構在育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鮮明特點。

在育人結果上,大學育人成功的表現是學者會自由思想了,會用良知、理智、理想去追尋人世間最深刻的道理、最完美的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而普通高等教育機構育人的結果是學習者理解了一種新思想,能夠將之用諸于實際工作,達成預期的實踐目的,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從這個角度上講,大學育人的結果是人的思想疆界的擴充與解放,是人的自由思想的展開,而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結果是人學會了定向化思考問題,學會了基于一定的認識與判斷開展專門的實踐活動,學會了參與特定行業的生產生活。

當然,大學與教育的聯姻并不意味著大學的退化,而是意味著大學生存實力的飆升。通過育人,大學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輻射出去,可以在社會上培養出自己的代言人,藉此增加自己在社會上的話語權。大學作為大學主要在于它能夠生產出超越時代的新思想、新知識,能夠創建人類文明的新高度、新坐標,而不取決于它育人的水平與數量。正是如此,高等教育大眾化只是普通高等教育機構或職業技術學院的職責,我們無法將之和大學的使命、天職、秉性關聯起來。

四、堅守名實統一的建制標準,填補名與實之間的斷層

現代大學在理念具形化中面臨的最敏感的沖突之一莫過于名與實的矛盾了。由于市場力量的滲透,體制化因素的介入,學人自身信念的弱化,大學在名與實之間出現了偏差,一系列非大學的因素長驅直入,沖擊著大學的純正血統,由此,現代大學在許多方面徒具虛名、有名無實現象頻頻發生。在機構建制上,大學放棄了學術“行會”的古老組織,以現代大學制度——“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9]原則來改造大學組織,企業建制隨之成了大學建制的模板與原型,大學走上了企業化的方向,“大學與公司之間的組織單位上的對應關系卻越來越明顯”[10];在內部治理上,大學不再推崇學者至上、能者為師的傳統,而是引入了官僚體制,教授頭銜、行政職別、論資排輩逐漸盛行,學者水平與工作資歷相掛鉤,學術組織的力量被邊緣化,行政能級取代學術圈層,大學行政化傾向日趨嚴重;在組織設計上,我國大學基本上按照學校的組織機構來設計,“二級學院——系科部——年(班)級”成為大學的基層組織形式,以科研院所為主體、為單元的大學本然組織形態被弱化,教研室正在取代學術共同體,學校文化擠壓著學術文化,大學蛻變為純粹的育人機構,思想創造、學術研究的大學生活主題被弱化;在大學的日常運作上,增進就業水平、提高評估指標、保證學生順利畢業成為大學的日常工作,大學僅僅滿足于學歷批發、庸才復制、知識推銷、生存競技,作為社會文明領航者的責任被悄然卸任;在大學命名上,盲目追求“大學”的冠名而不顧學校的性質,將大學與學院、與普通高等教育機構混為一談,“大學”之名蛻變為一種包裝,一個學校身份的符號,一張撈取社會資源的憑證,一張進入高校名門俱樂部的門票,現代大學漸漸陷入了魚目混珠的時代,大學的學術內涵、研究氣質日臻淡化,大學陷入了“非大學”的泥潭……面對這一局面,我們不僅感嘆:這還是我們心目中久仰的大學嗎?

大學的“名字”不是貼到一所學校大門上的標榜,不是顯示學者身份的標簽,不是世人掛在嘴邊念叨的談資,不是供員工去炫耀的招牌,在“大學”肩膀上扛著“提升文明、托升民族”的歷史重擔。一所普通高等教育機構要真正躋身大學的行列,它需要具備大學的精神氣質、理念品位、學究品性,需要具備敢于挑戰流俗社會、追求人類理想、為社會立命建標的勇氣決心與浩然之氣,需要持之以恒地堅守大學精神,自覺抵御誘惑,保持大學高貴血脈的執著信念。大學的“名”不僅僅是大學的學術底氣、心系思想創造的秉性,更包含著大學人對大學精神的崇拜、敬仰與呵護、篤行。大學之名是大學的大師、大氣與追求人類大智慧的精神氣質的耦合與結晶,是大學人與大學大樓、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交相輝映的結果,它承載著大學厚重的學術積累、自由獨創的學術風格、明辨是非的學術追求、濟世救民的學術抱負。與其說是高等教育機構的泛濫詆毀了大學的“名氣”,倒不如說是他們錯用了大學之名,盜用了大學的名義,搭了部分大學墮落的便車。

當然,大學的形體沒有統一的模板,只有特色的內涵與個性化的表現;大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式,只有常變常新的樣態。大學與非大學之間的差異是質的差異,是靈魂的差異,是元神的差異,而非指標的差異、命名的差異與規模的差異。是大學,就應該繼續保持探究高深學問、開啟人類文明、培育精英學者的高貴血統;是大學,就要敢于承擔大學的重任、履行大學的使命、走上大學的天路;是大學,就要勇于為以拓荒者的姿態撐起一片思想的藍天,勇于為社會的未來規劃藍圖,勇于為民眾的福祉建功立業。大學之名的獲取是它面向社會、公眾的一次莊嚴承諾,是對一所學校發展道路的鄭重選擇,大學之名包蘊著沉沉的重任、深邃的精神與社會的期盼。選擇了大學之名就應該做大學的事情,就應該將思想創造作為自己神圣的使命,就應該自覺承擔起一所大學應盡的義務與職責。遺憾的是,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大學僅有大學之名而無大學之實,僅僅熱衷于大學之名的“改名”“登記”工作,卻忘了“大學”二字背后的深沉重任與豐盈內涵,忘卻了大學的社會擔當與民眾期盼。對它們而言,大學只是一種“標簽”,是掩人耳目的命名游戲,在這些學校中大學精神的失靈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正是它們敗壞了大學的名聲,搞壞了大學的聲譽。

同時,也應該看到,許多原本名副其實的大學在發展中不知不覺地跌入了非大學的陣營,這是由于它們經不住功利的誘惑,進而把大學辦成了學問打包、學歷批發、學術架空的平庸機構。對它們而言,思想探險、道理求索、文明提升成了一種擺設,一種掩人耳目的把戲,神圣的學術精神、高貴的大學血脈墮落為一紙空文的校訓,墮落為學校校銘中幾個人模人樣的字符。就如上所言,在這些美其名曰“大學”的社會機構中,教學組織、行政組織取代了學術組織,知識普及、學問宣講取代了思想革新、智慧原創,大眾教育、普及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對評估指標、大學排名的膜拜取代了對純正學術品位的追求等等。這些現象的發生都使這些大學走上了蛻變、降格、墮落的道路,大學不再是大學,大學正在失真,大學精神正在失傳!重拾大學的精神,挽救大學的精神危機,放棄落入俗套的標準化競爭,綻放大學的風格與秉性,讓大學名副其實地做大學、叫大學,是現代大學回歸本真之路的迫切選擇。一句話,大學不僅要“像”大學,有大氣,更要夠格做“大學”,要算得上“是”響當當的大學、地地道道的大學。

[1] [3]王建華.大學的常識、傳統與想象[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2] 王建華.大學的三種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4] 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3.

[5] 牛可.大學革命、大學理念與大學領袖[J].世界知識,2009,(23).

[6] 張楚廷.大學思想的獨特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7] 劉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19.

[8] 王義遒.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10] 王建華.高等教育的理想類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猜你喜歡
育人大學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留白”是個大學問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91在线|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无码高清专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99免费视频| 国产久草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黄网视频| 成人夜夜嗨|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亚洲| 91福利在线看| 国产成人一二三|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日韩色图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AV网站中文|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中文|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91偷拍一区|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99久久精彩视频|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性|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欧美高清三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天天射|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伊人成人在线|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动漫h| 啪啪国产视频| 97视频免费看|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日韩国产 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