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華
(南京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210009)
面對1989年以來的經濟不景氣,安倍政權采取了大膽的經濟調控政策,提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改革戰略,這就是所謂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安倍經濟學”主要包括以日元貶值為中心的寬松金融政策、擴大公共支出的財政政策、振興民間投資的經濟產業成長戰略,安倍政府自稱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三支箭”。而其中的第三支箭“成長戰略”目標的實現,培養和引進國際化人才是重要保障,因此,在教育改革方面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用十年時間培育10所大學進入世界100強、派出留學生翻倍和大量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和外國人等內容。安倍政府還為改革制定了相應的具體支持政策,各大學也為適應安倍經濟學和國際化改革要求,積極進行大學內部的自主改革。
在安倍經濟改革的過程中,無論是國立大學還是公立大學、私立大學,都主動適應形勢發展,積極進行教育國際化改革。
1.新生入學儀式時的大學國際化改革主張。按照慣例,每年四月份是日本各大學開學的日子,每個大學都會舉行隆重的新生入學儀式,校長也會在新生入學儀式上發表講話。校長每年的講話,幾乎都是大學教育方向的風向標。在2013年的新生入學儀式講話中,“全球化”、“教養”和“未來設計”成了各名牌大學校長演講的關鍵詞。在主張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方面,校長們都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教養方面,校長們一方面希望新生能夠學好專門知識,一方面提出了提高廣泛的教養,掌握多樣的思考的要求。在培養學生對未來設計方面,部分大學校長希望新生能夠預料到畢業后的未來而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由此看來,大學校長們都明顯意識到了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加快推進日本大學國際化的重要性,向學生們提出了走出國門、鍛煉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2.實施GAP YEAR制度。作為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以及獨立思考未來設計的重要實踐,日本各大學開始推進GAP YEAR,即間隔年或空擋年制度。GAP YEAR制度原來是指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通常是一年的長期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間隔年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使自己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日本大學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到發展中國家進行志愿者活動,到國外進行青年旅行義工,參加國際志愿服務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具有了國際化視野,又鍛煉了健康的心智,同時還可能在實踐中發現推動日本經濟國際化的商機。
3.導入靈活的學期制度。日本傳統上的入學以四月份和十月份為主,這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秋季入學的傳統有很大不同。為應對國家提出的推進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實現和國際上的入學體制接軌,東京大學首先提出了在2015年之前導入四學期制度,為今后實現秋季入學打好基礎。而日本接受留學生人數最多的早稻田大學,決定從2014年就率先導入四學期制度,以更好地和國際上其他大學學期制度接軌,更多地吸收國外留學生。另外,大學聯盟也在國際先進技術領域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2013年,千葉大學、岡山大學、熊本大學等六大國立大學,與東盟(ASEAN)大學聯盟(AUN)的13所大學召開聯合會議,締結了聯盟友好關系,加強兩聯盟之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師和學生交流。
1.《全球化人才育成推進》項目。文部科學省是日本各類高校的審批管理機構,在2012年9月,文部科學省為了培養能夠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人才,制定了《全球化人才育成推進》項目,其目標是培育掌握高度豐富的語言能力和會話能力,體驗豐富的異文化,作為日本人能夠為國際社會積極作出貢獻的人才。也就是說,《全球化人才育成推進》項目培養的是高端國際化人才。該項目在日本選定了42所大學,利用各大學自身的優勢推進海外留學、設定TOEIC目標分數等,以加速培養全球化人才。在選定的42所大學中,千葉大學具體制定了全校推進國際化人才教育,制定了新的“SKIPWISE”項目,即到2016年,本科生的30%有留學經驗,到2018年,學生的半數在畢業時TOEIC考試能夠取得730分。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APU)則通過實施春秋入學制度和日英雙語教育,使留學生比率達到了43%,外國籍教師比率達到了49%。而以漢語教育出名的愛知大學,則致力于實現現代中國學院學生的一半能夠取得漢語鑒定考試(HSK)5級。早稻田大學到2020年將實現全部本科生國外留學的計劃。
2.國立大學教員年薪制及國際大學聯合研究生院改革。作為安倍經濟學成長戰略的一環,為強化培養活躍在國際舞臺,支撐成長產業的人才,文部科學省在2013年4月發表了大學教育改革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引入國立大學教員年薪制和接受民間企業報酬制度,引進優秀的民間研究者和外籍教師,促進日本和海外高水平大學共同設置研究生院等。在這次改革中,政府要求在2014年導入國際上流行的年薪制度,并允許大學教師接受企業報酬,也主張將民間研究者引進大學。同時,文部科學省還積極鼓勵日本大學和國際高水平大學合作建立共同學院和研究生院,提高高端專門人才的培養水平。
3.全球化卓越研究基地計劃。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2005年中央教育審議會的報告《新時代的研究生院教育——面向國際化的魅力研究生院的構筑》和2006年日本內閣決定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從2007年開始實施“全球化卓越研究基地計劃”。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充實和強化日本的研究生院的教育研究功能,在世界最高水準的研究基礎上,培養引導世界的創造性人才,重點支持國際性的教育研究據點的形成,推進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建設。該計劃是2002年開始的“21世紀卓越研究計劃”的延續,改為“全球化卓越研究基地計劃”后,每年中標的學校大幅減少,但對中標學校的資助卻翻倍,這使該計劃的競爭更激烈,更能促進學校集中精力進行基地建設,也更能夠達到設置該計劃的目標。
4.《第2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中的教育國際化規劃。2013年6月日本政府出臺了從2013年起5年間的教育行政目標方針《第2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該計劃規定了教育的四個基本方向,即在社會中生活下去的力量的養成、實現向未來飛躍的人才的養成、學習的安全網絡的建構、充滿感情紐帶和活力的共同體的形成。針對這四個基本教育方向,該計劃制定了30項實施策略。與2008年《第1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相比,最引人注目的主要也是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視。
為實現這四個方向目標,《振興基本計劃》規定了諸如尊重教育的多樣性、注重實現生涯學習的“縱”的構建、注重各級機構“橫”的合作、面向教育現場活性化的國家和地方面的合作等理念,還對實現每一個基本方向的目標和具體實現策略進行了規定。第一個基本方向和第二個基本方向都有大學改革國際化方面的明確規定。為實現第一個基本方向,明確提出了參考國際機構的工作動向和外國事例,推進大學間合作組織、學會和協會等高效而多元的研究和開發;提出了推進擴大中日韓之間高水平大學交流的“大學校園”工作;提升有關日本及外國高等教育制度的情報收集能力,加強超越國境的教育合作以及學習評價體制建設;在大學中大幅增加由產業界支持的國內外實習機會。對于第二個基本方向,《第2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制定了創造新價值的人才關系和國際化人才關系的成果目標。為實現這兩個目標,針對大學教育提出了強化外語教育、強化雙向留學生交流和國際交流、強化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在留學生交流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派遣高中生6萬人和大學生12萬人赴國外留學的留學生倍增計劃,吸收國外留學生達到30萬人,這比《第1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提出的留學人數目標提前了10年;為減輕留學生的經濟負擔,計劃建議設立官民基金進行支援,并進行促進捐贈的稅制改革;為培養具有較強語言能力,具有國際素養的人才,明確了設立新型“超級國際化學校”的計劃;在對高中和大學的國際化工作支援方面,提出了為形成日本有國際競爭力的據點大學,對實施英語授課、積極采用外籍教師和取得海外學位的年輕教員的大學進行重點資助,支援為促進國際化和多樣的體驗活動而積極推進秋季入學的大學,促進和海外大學的共同研究等。
這次高等教育改革是自2004年日本推進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以來,又一次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重要改革。雖然國際上對于安倍經濟學能夠走到哪一步還存在一些疑問,教育改革和社會傳統用人機制還存在一些沖突,但畢竟在不可避免的國際化進程中,日本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改革已經乘上了安倍經濟學的東風,正在探討具有特色的國際化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