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暉,汪霞
(1.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南京210093;2.新疆伊犁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新疆伊寧835000)
如今,江蘇高等教育規模已位居我國之首,成為人力資源大省,從精英化階段過渡到了大眾化階段。然而,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質量是競爭取勝的發展主線,高校人才是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只有擁有一支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是辦好大學的關鍵。高等教育大眾化必然造成學生數量增多,學校規模擴大,而這種以辦學規模拓展和辦學結構層次延伸為主導的外延式發展造成了高校內部教育資源緊張,師資力量不足,高校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與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增長不相適應,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同時高校內部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建設等內涵式發展相對滯后,最終將影響到江蘇高等教育的質量和辦學效率。
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就其性質而言,屬于有限資源,因此它的規模自然受社會投入的制約。江蘇高等教育自擴招以來,在“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下,其投入在持續增長,教育支出總量逐年攀升,資料顯示,2005-2009年的5年間,江蘇普通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從209.6億元增長到390.51億元,增長1.86倍,但經費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7.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8.45%;從高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增長情況來看,5年間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增長了23.43%,而普通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卻增長了86.31%;同時學校規模的擴大要求學校用于支付硬件設施的公用經費支出比重不斷提升,這使得學校人員經費的絕對數量雖不斷上升,但其相對水平則有所下降,如2005-2009年的5年間,人員經費占教育事業費支出的比重由49.35%下降至38.97%[1]。這些意味著教育經費總量的投入雖然呈現快速增長,但因高校擴招而人數過快的增長,落實到生均和員工身上的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卻并未同步增長甚至下降,投入的增長與規模劇增的矛盾,必然影響到江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速度。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江蘇高等教育師資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師資的數量不夠,高校生師比為17.7∶1,而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為16∶1,而美國高校專任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平均為14.9∶1,其中排名最前的10所高校生師比為7∶1。此外,高校師資學歷偏低,全省高校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僅為12.4%,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比例為43.8%,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教師和國際教師的比例明顯偏少,而香港高校95%的教授擁有海外大學學位,美國許多常青藤高校有超過20%的教師具有海外名校的學習經歷,直接在海外名校獲得最終學位的達10%左右。而最關鍵性的問題是江蘇雖然制定了系列有利于高校人才成長和吸納優秀人才的策略[2],但具有國際和國內一流水平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偏少,缺少能活躍在國際學術最前沿、能組織和承擔重大研究項目、具有戰略眼光和總攬各類學科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團隊領軍人才。從江蘇高校未來發展的愿景看,到2015年,江蘇省將打造成為全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導區、科學發展的示范區、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先行區[3];到2020年,高等教育總體水平要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水平大學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這勢必要求高等教育要擁有一支高層次、高質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學術領軍人物,然而目前高校師資中所存在的問題必然使江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
江蘇高等教育規模位居我國之首,但缺少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據2012年10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發布的2011-2012年度世界大學排行榜,共計有402所大學上榜,江蘇省僅僅只有南京大學排名第263位,而美英兩國分別有75所和32所大學進入榜單前200名[4]。據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資料[5],在理科、工科、生命、醫科和社科等五大領域中,江蘇無一學科進入百強。這一方面說明我們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如果在世界范圍內競爭人才,發達國家擁有絕對的優勢,他們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優良的學術氛圍及研究環境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就我們目前的環境和條件,無法與他們相提并論。在國內,隨著我國科教事業的快速發展,不少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通過制定人事改革政策,以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更為優厚的待遇引進和培養人才,同時我國港澳臺地區的高水平大學因擁有與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接軌的制度環境,他們也依靠其自身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一流的高層次人才。這些都將成為制約江蘇高等教育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的適度規模和高質量師資是內涵式發展的基礎。江蘇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既要與當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相適應,同時也要與各高校現有的辦學條件相匹配,即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與發展應以江蘇GDP的年增長率為基礎,同時適當兼顧社會需求。江蘇高等教育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首先必須保證足夠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生均和員工經費投入要與教育經費總量的投入成正比,這是真正落實所制定的系列人才政策、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的物質保證,否則,如果只是盲目地進行外延式發展,其結果必然影響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因此,目前江蘇高等教育可通過改革投入機制,建立以政府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渠道,提高投入資金的使用率,同時引導高校科學制定戰略規劃,并調整戰略規劃的實施過程,使高校擁有聚合人才、培養人才、發展人才的能力,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在高等教育發展的視野上突破國界和放眼世界的開放性,在高等教育的發展內容上注重各國經驗和趨勢的共同性,在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和水平上追求現代性和先進性。”[6]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江蘇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主要趨勢,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教師隊伍,即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首先必須有國際化的理念與視野,將國際化人才作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戰略。為此,《江蘇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提出了兩條實現途徑,以促進本土人才與海外人才互融共進。一是“實施本土人才國際化戰略”,通過提升高校教師國際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支具有全球思維、戰略視野、國際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實現本土教師國際化。首先,為教師創造出國研修的條件,如為教師在出國之前提供外語強化培訓,提高教師的外語水平,加強國際交流的能力。全國英語等級考試(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簡稱PETS)就是專門為滿足在國外攻讀學位或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需要而設立的水平考試,PETS5是最高級,是公派出國留學人員所應達到的英語等級水平。如果高校教師都能通過PETS5,將會大大提高他們出國研修的積極性和熱情。在此基礎上,可依靠國外培訓機構和高等院校,組織教師出國培訓和學習,以提高本土人才國際化素質。其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學術無國界,加強國際學術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標,精通國際學術標準、把握國際學術的前沿與動態是高等教育現代化對教師素質要求之一。高校應積極開辟國際學術市場,為教師提供學術交流渠道,可通過設立專項國際學術交流基金、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與世界學術機構或組織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創設科研獎勵機制促進教師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等。二是通過實施“人才國際化政策”,支持高等院校向海外招聘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通過實行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制度,以保證海外人才“在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和政府獎勵等方面享受國民同等待遇”;通過完善海外智力資源供給與成果共享等政策,“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和外國專家來江蘇工作、創業或以多種方式為江蘇服務”。通過優惠政策措施大力引進海外優秀人才,這是加快推進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的另一條重要途徑。首先,高等學校在引進人才時,要用國際化的理念創新人才的引進機制,無論是在人才的招聘上、服務上還是經費的投入上都要突破傳統的觀念。通過各種媒體將高校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政策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引進人才學校各部門相互配合,按政策要求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解決他們各種后顧之憂;在經費投入上,如安家費、年(月)薪、科研啟動費、學科(實驗室)建設費等能以國際標準做參照,打破常規,為他們提供滿意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其次,高校要做好“匯智計劃”工程,高校引進人才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要促進高校自身的發展,促進江蘇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海外人才在學科領域的領軍地位,創新高校學科團隊建設機制及科學考核機制,通過整合高校內部教師資源,組建團隊來盤活用好所有人力資源,以提升高校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研發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提高學科的整體發展水平。
科學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知識經濟社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單一學科的研究已不能滿足社會進步的需求,也不利于原創性工作的產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大學科交叉研究已成為當前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國外研究型大學的跨學科科研創新平臺就是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如耶魯大學有160多個來自不同的學科和學院組建而成的科技創新平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立了66個跨學科研究機構,且具有比較完善的運作體系[7]。江蘇省在教育強省的戰略中,明確提出了高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建設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培養跨學科創新人才已成為江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任,而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關鍵是高校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我國高校組織的主要構建方式是以學科為基礎設置系科和專業,教師也只能在某一學科領域進行研究,對跨學科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相對缺乏,同時高校對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也缺少一定的經驗和理論指導,這些對于江蘇高水平大學跨學科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是一種挑戰。以學科特色建設為支撐,構建創新平臺,讓大量的學科在其中交叉,在平臺發展過程中促成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形成,這是一條有效的建設途徑。首先,學校根據學科建設的需要,可以打破內部各種行政隸屬關系,進行跨院、系、研究所的學科結合,做到學科間優勢互補,各項資源共享,這也是跨學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其次,科研是學科建設中最活躍的因素,通過學科建設必定會促進研究創新基地的建設,以此為平臺,組建創新團隊,加強對跨學科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原創性的研究。如在社會學科領域,可通過申報重大課題項目做平臺,整合相關學科領域的團隊力量,建設項目性研究基地;在自然學科領域,可通過建設學校重點實驗室這個研究平臺,形成一批優勢學科研究群體,建設原創性研究基地;此外還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研究基地。總之,通過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和資源共享的科研平臺,促進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同時以科研促教學,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這樣,既提高了跨學科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也促進了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學術休假”指高校教師工作一段時間(一般4—7年)后,給予一段帶薪休假的時間(半年或1年),目的是為了保證高校教師在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內可以靜下心來專門從事學術訪問、交流、培訓或著書立說等純粹的學術活動。這項制度起源于美國高校,目前,在西方國家高校普遍實行,可以說是發達國家通行的一項師資培養制度,是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對高校教師發展具有激勵價值、創新價值、學術價值和人本價值”[20]。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中,高校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將“學術休假制度”納入到師資培養的整體規劃和高校考核指標體系之中。這既體現出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也能使教師持續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更好地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及學科競爭力的提高。
[1] 車瑋.江蘇省高等教育經費支出比較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3,(2).
[2] 沈健.轉變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高教強省[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
[3] 江蘇省教育廳.教育部與江蘇省政府簽署協議共建高教綜合改革試驗區[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1/8/31/art_4340_63632.html,2013-9-20.
[4] 2011-2012英國泰吾士報世界大學排名前400強名單[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ea1e48202d276a200292e90.html,2013-9-16.
[5] 2009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EB/OL].http://blog.renren.com/share/330904713/4951652706,2013-9-16.
[6] “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在南京舉辦沈健廳長全面闡述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與構想[EB/OL].http://www.jsgjxh.cn/news_show.asp?pid=18064&ping,2013-9-20.
[7] 孟成民.基于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科研創新平臺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8] 張青.學術休假制度對高校教師發展的價值探析[J].科教縱橫,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