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從意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自考處,南京210024)
一
大力推進高等教育通向農村,既是當前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必須加快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發展戰略[1]。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高等教育質量變化的演進過程,在當前社會轉型期促進人才、技術資源的轉型具有重大意義。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路徑而言,一個是采取多元化的辦學方式,用吸籌民間資本的方式來加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建設,另一個就是要通向農村[2]。
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的職業遷移是構成農村人口流動的主要內容,占到適齡人口70%的農村青年人口應該是職業遷移的主流,高等教育大眾化為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遷移進程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通過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與創業的制度安排,能夠引導這批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為消除地區與產業間的不平衡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高等教育大眾化通向農村從實踐意義上講是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從理論意義上講,其實是教育的社會政治價值——教育目標、教育公平的問題,符合打造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因此,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價值選擇,即公平與效率的關系[3],構成了研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基礎,也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通向農村政策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的目的不是“下去”,而是“上來”。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作用,將在促進農村人口擇優遷移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因此,加強農業從業者的教育是促進勞動力擇優遷移政策策略中的關鍵環節[4]。
二
高等教育大眾化通向農村的發展策略,要充分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特征和規律。
1.高等教育要明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服務的思路
在高等教育的總體規劃與發展思路中,要進一步理清和確立高等教育如何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和作用,結合當前社會轉型期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尤其要結合當前政府迫切要解決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根本著眼點,構建新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高等教育要在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吸取經驗的同時,以大眾化教育的時代發展背景為依據,把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農村地區培養應用型、實用型、技能型的大眾化實用人才,同時還要培養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高科技精英人才。在大學生就業引導中要貫徹大學生為基層、為農村服務的教育理念,鼓勵大學生去農村創業,尤其是做好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富民培訓教育工作,發揮他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服務熱情,這是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的一個重要管道。高校要在開放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建立起與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相一致的基本目標,實現辦學模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對接聯動機制,積極打造為新農村服務的辦學平臺。在產學研合作的內容和方式方面,加強與農村農業農民的合作力度,尤其在對農村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的新技術、新能源開發等方面,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
2.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時要加大向農村傾斜的力度
目前,城鄉之間的差別體現在教育方面的差別尤為突出。在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規劃中,不乏好的政策構想,但是缺乏落實。政策的有效性難以實現。所以要加快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的“頂層設計”向“中層設計”,尤其是實際操作層面的轉化。目前面向農村的教育政策宏觀層面的設計較多,但實際可操作層面的較少。要重點設計各級政府在增加面向農村的教育經費方面的實施措施,實行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方式,鼓勵高校、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同挖掘教育資源,大力加強對農村的經費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資源,引導社會資金向這一層面流動。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導高校教師的科研通向農村,研究目前農村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解決目前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鼓勵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到農村創業。
3.建構面向農村的政策機制
農村教育工作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6億農民切身利益,面向農村,高等教育建構科學合理的辦學機制是提高勞動者,尤其是青年勞動者素質的根本舉措;同時也是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推動力量,更是當前以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基礎、提高新一代農民思想和文化道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所以,構建科學的農村高等教育政策機制,必須立足于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農村培養多學科、多層次的優秀人才,并創造條件使他們留得住、用得上。主要體現在:一是應建立政府統籌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主抓為基礎,農業、科技、文化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為依托的管理體制,建規章制度、增教育投入、抓師資培訓,并建立相關保障機制。二是要把面向農村的有針對性的教育體系納入到國家現有整體高等教育體系之中,有效利用農村現有的文化、教育、信息、網絡等各種資源,并不斷開發和完善,構建包括成人教育(函授教育)、自學考試、開放大學、網絡教育等多種形式在內的立體的遠程教育體系。三是要擴大農業高等學校在專業設置、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權,實現其與普通農業中等教育、基礎教育的專業對接,打破束縛現有普通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村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斷檔”的制度壁壘。充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跨學科、跨領域開展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將技能考試作為重點。只有充分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政策策略體系,使其積極服務于現代化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才能促進農村整體教育協調發展。
4.加快提高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指出,在當前和今后時期中,全面改革就是要以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這就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這就應該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建樹:一個是要加大轉變政府職能的力度,全面深化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改革。盡快建立適合現代市場經濟特征的現代大學制度,賦予面向農村建設分校、開辦專業、開展科研、引導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高校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快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構建法人治理結構為基礎的現代大學。特征之一就是要多元化辦學,改變過去單一的教育投資模式,尤其是要鼓勵事關農村、農業、農民的投資主題流向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的辦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
5.實施面向農村人力資本開發戰略
從目前來看,高等教育面向農村發展無論在機制體制的建構和具體操作層面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與社會發展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異。面對當前農村人力資源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高等教育應對這一變化的舉措相對滯后,在專業設置、轉換服務對象和服務領域方面缺乏動力機制,這些都是構成農村人力資本盡快形成社會效益的障礙,直接限制了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擴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遷移進程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通向農村在政策、制度和機制的改革、創新上任重而道遠。
西奧多·W·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中的一個核心點為:針對勞動者素質提高的投資,會對經濟增長在很長的時期內做出貢獻。事實上,如果對人力資本投資和其他類型的投資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是很高的[5]。所以,要通過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來提高農村籍高校學生的教育質量,進而改變其經濟和社會地位。高等教育要重視和加大面向農村研究和發展的力度,包括重點大學在內的普通高校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適齡學生的招生力度,盡量消除目前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帶來的社會不和諧因素,使高等教育為構建城鄉共同發展的和諧社會做出貢獻。這將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歷史使命。
[1] 潘懋元.潘懋元論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94.
[2] Haveman R.H.&B.L.Wolfe Schooling and Economic Well-being:The Role of Non-market Effect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19.1984,(3)(Summer):377-407.
[3] 潘懋元.談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中國高等教育,2003,(3-4):17-18.
[4] 郭劍雄.擇優遷移、教育深化與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95.
[5] 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205.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