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子梅
(江蘇大學校長辦公室,江蘇鎮江212013)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在于人才競爭力的提升。為此,各高校紛紛把“人才強校”作為事業發展的第一戰略,人才爭奪愈演愈烈。在這樣的形勢下,各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面臨著雙重任務:即一方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思路,以更大的氣魄、更大的力氣、更大的手筆,加大優秀人才的延攬力度;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用好、發揮好現有人才的作用,切實防止既有人才的流失。筆者認為,各高校要在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中立于不敗之地,為學校事業發展栽下枝繁葉茂的人才大樹,必須要在理念、主題以及環境營造等環節上狠下功夫。
理念之一:第一資源。“天地萬物,唯人為貴”,人才是發展的關鍵因素。高校要切實把“人才強校”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礎戰略,把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作為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務。要通過不斷健全、完善、優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圍繞教學、科研和學科發展,大力落實人才集聚計劃,努力形成英才匯聚,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努力為學校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理念之二:優先發展。人才優先是學校事業發展的戰略布局。要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環節,堅持人才工作優先謀劃、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學校以及各學院、學科和科研機構,都要自覺對照學科以及教學、科研、管理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定期專題研究人才工作,及時解決隊伍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通過人才工作的優先發展引領學校事業發展。
理念之三:以用為本。人才只有發揮作用才是人才,高校都要緊緊圍繞用好用活人才來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積極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和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條件。學校各級領導、各單位、各部門負責人以及各學科帶頭人都負有發現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職責,都要努力為各類人才營造“用當其時、用當其長、用當其位、用當其愿”的事業環境,引導、鼓勵各類人才充分挖掘潛能,在為學校事業發展爭作貢獻中實現自身價值。
理念之四:服務發展。服務發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要根據事業發展目標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根據學科發展對人才集聚的需求創新人才政策;根據教學、科研的實際需要,引進造就人才,努力通過高層次人才隊伍、高水準學科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四高聯動”,服務推動學校事業不斷向高端邁進。
主題之一:高端引領。高端人才是引領高校事業發展的戰略引擎。愛因斯坦移民美國時,法國科學家郎之萬把它評價為“這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梵蒂岡從羅馬搬到新大陸一樣。當代物理學之父遷到了美國,現在美國成為世界物理學的中心了。”這充分表明高端人才在事業發展中難以估量的地位和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提高質量”的關鍵階段,高端人才匱乏正是制約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之一,迫切需要我們把引進造就高端人才作為人才強校戰略的核心內容,通過高端人才的標志性成果和學術影響力促進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主題之二:青年英才。青年英才是高校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青年英才就是高校人才隊伍的源頭活水。孔子說過“后生可畏”,但“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這一方面表明“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同時也表示,“到了四五十歲了還默默無聞,那也就沒有什么了不起了。”因此,不拘一格地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對他們進行重點扶持,讓他們在四五十歲前有建樹,這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主題之三:國際視野。國際視野是提升人才競爭力的有效途徑。20世紀30~40年代清華大學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并將他們選送到國外高水平大學完成研究生教育,后來他們大多都成長為學術大師。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維斯特曾經說過:“美國高校出類拔萃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對國際學者的開放。”這深刻表明國際化是造就大學杰出人才的有效途徑。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各高校尤其要主動融入國際范圍的人才合作培養,努力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并舉,建設一支具有國際學術視野和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以此增強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和人才競爭力。
人才發展環境是一所高校人才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能在科研創新上長盛不衰,關鍵是他們建立了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硅谷之所以成就了今天的輝煌,除了有斯坦福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備的風險投資機制,為青年人實現創業夢想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所以,各高校都要把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逐步構建起涵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各個方面的政策體系,努力為各類人才健康成長鋪路搭橋。
平臺之一:事業平臺,以事業的發展吸引人才。事業發展是集聚人才的平臺。人才成長必須要有相應的事業舞臺,尤其是領軍人才必定要有相應的“國字頭”項目作為支撐,才能成為優秀的學科帶頭人。為此,各高校要把實施“國字頭”工程作為促進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平臺。一方面,學校對具有潛力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各類重大項目的申報和重大成果的形成,要給予全力支持;另一方面,圍繞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要進一步優化“人才+學科+基地+項目”的發展模式,切實把人才團隊、學科發展、研究基地和重大項目進行一體化建設。同時,要加快高校專職科研機構建設,通過政策扶持,引導人才向科研一線集聚,鼓勵各類人才走出“書齋大院”,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建功立業。
平臺之二:機制平臺,以競爭的機制激勵人才。競爭機制是永葆隊伍活力的關鍵。大學要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既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自身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特別是要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努力為教師的發展提供舞臺。為此,各高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崗位聘任制度,不斷健全“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任、合同管理”的用人機制,積極構建以學術和創新績效為主導的資源配置和學術發展模式。要根據“分類管理、按崗定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科學考核、強化激勵”的要求,不斷完善向高層次人才、關鍵崗位傾斜和有利于團隊建設的分配激勵機制。要進一步改進科技評價和獎勵方式,修訂科研經費管理和業績考核辦法,不斷完善教師職務評聘政策。要積極開展“學術特區”試點,賦予“學術特區”更大的學術、人事、財務自主權。要根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探索建立不拘一格廣納人才的柔性引進新機制。對引進的優秀高端人才,學校可直接認定其為博士生導師,并在招生指標上給予傾斜。
平臺之三:情感平臺,以情感的投入凝聚人才。情感投入是凝聚人才的紐帶,熱情周到的服務可以留住人才。為此,各高校要建立引進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著力解決引進人才一攬子的待遇,包括安家費、住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以及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同時,要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倡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大力加強師德和學術道德建設,努力營造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各學院的院長、教授和學科帶頭人都要有主動犧牲的精神和培養接班人的胸懷,積極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成長環境和施展抱負的舞臺。有了新人的不斷成長與涌現,學校的事業發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綜上所述,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是事關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世界著名大學之所以被世人敬仰,不僅在于她們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在于她們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學生和所產出的一流的科研成果,這正是她們傲視全球大學的資本。可以說,高校事業發展和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唇齒相依”、相得益彰。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如火如荼的新形勢下,各高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通過強化四大理念、明確三大主題、構建三大平臺,努力開創“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人才工作新局面,用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引領學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