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輝
(上海外國語大學傳媒學院,上海200083)
網絡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已經并將繼續深深促動人們的思想分化組合。在互聯網促動的微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在跳躍,我們周邊的各種事件和社會人物都能被“微化”。我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而世界卻越來越接近。在當今世界,瞬間聞名者不少,但突然消失的也很多,偉大的人和偉大的事都越來越少,一個表面騷動的世界其實越來越平常。在這個崇尚暴露和張揚分享的時代,年青人可能會有很多偶像,但很多其實等于沒有,他們今天喜歡的明天可能就不喜歡了,偶像的當紅周期越來越短,充滿偶然。在這個劇變的時代,青年學生們面臨諸多選擇,選擇更多并不代表機會更多。只有穩健的判斷力,才能夠把選項變成機會。
“微”以小見長。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交往頻率越來越高,話語長度則越來越短,于是微縮化的傳播方式和網絡語言流行起來。于是乎,電影變成了微電影,廣告也有了微廣告,短信變成了微信,博客變成了微博,微博制造著微語錄,人們迷戀于微閱讀,有人發起了微公益,網絡上流行著微視頻、微音樂,交友平臺上出現了微群、微友等等,這一切都是以信息的方便獲取和簡便傳播為主要標志,可謂“無微不在”,這就是所謂的“微時代”。今天,這個“微”正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改變著社會的生存狀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教育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極其豐富,且在不同的層面上有著不同的要求。微傳播時代所創造的話語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響著年青一代,而廣大青年學生正是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創造者、推行者、使用者和崇拜者,他們被“微化”的程度與他們活躍的思維和激進的行為成正向關系。因此,本文所要談的教育創新,是立足于微傳播環境而言的,而這種微傳播思維對學校教育的其它方面也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互聯網趨勢研究者謝爾·以色列在其新書《微博力》中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換的時代——一個全新的交流時代正在代替老朽的、運轉不靈的傳播時代。在這個由微博推動的、正在到來的交流時代,如果我們還沒能跟上它的腳步,那么就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1]。王冀生教授在《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一文中,分析了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教育規律的聯系和區別,給教育理念下了這樣的定義:“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他又補充說明:“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征,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2]。在新媒體環境下,微傳播既然代表了一個新的傳播交流方式,教育工作者就要認真對待,妥善利用。構建“微傳播平臺”就是學校和教師在教學過程和課外實踐中,通過新的溝通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積極的引導。主要形式是通過微博、微信建立公共賬號和微群,利用BBS論壇和其它社交網絡,形成一對一、一對多的直接溝通渠道,創造即時互動和自由交流的空間。與傳統傳播平臺相比,“微傳播平臺”的基本特點是,傳播內容是以參與者興趣愛好的趨勢分布特征為導向,而不是受某些記者、編導、策劃、教師和傳播工作者等相關工作人員的引導而展開的,這些人的影響即使存在,也被大大弱化,學生真正成為平臺的主人和主角。
“微媒體”構建了如今傳媒領域的“微時代”,沖擊著大眾的感官,引領著大眾以極為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媒體互動,各抒己見。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盡可能客觀、全面、公正地看待微時代的各種特質,取其所長,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嘩眾取寵,讓“微媒體”更好地傳達個人意愿和公眾訴求。我們都還清楚地記得,當2009年8月新浪微博在中國產生時,了解的人很少,但兩年后的2011年10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成為世界第一微博大國。而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才推出的一款快速發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到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戶破1億,耗時433天;截止到2013年10月24日,微信用戶突破6億,也就是說,從0到6億用戶,微信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即時通訊工具在不同程度地被應用,如米聊、YY語音、QQ、百度hi、新浪UC、阿里旺旺、網易泡泡、易信、盛大ET、移動飛信、企業飛信等等,它們都在網絡空間里博弈,而網民們也在各種平臺上穿行。很顯然,微博和微信是最大的贏家。這些不同的平臺,有著不同的網絡環境和使用空間,面對的是差異化的使用群體,展現的是互聯網的巨大應用領域。作為教育傳播者,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資源,充實我們的教學內容,拓展我們的知識領域,實現從理念到內容的創新。
在微傳播時代,課堂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學生也不再是一幫來聽課的孩子。讀著課本,翻著PPT,一言堂上課的教學形式已經結束。過去,學新聞傳播的學生,每人拿個照相機東照西照,羨慕煞其他學生。今天,除了少數特別有個性、不要手機的學生外,人手一個甚至兩個以上智能手機,大多數還是高檔機,它們都具備800萬甚至更高像素的攝像頭。結合筆記本和平板電腦,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了一個視頻、音頻、圖片和文本等的創作平臺,這也給我們的實驗和實踐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空間。微博,尤其是微信已經成為人們創意表現的舞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作家、編劇、攝影師或導演,而大學生更是這個舞臺的生力軍。學校和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微創作實踐,參與各網絡機構和專業團體舉辦的各類微電影、微小說、微公益等的比賽,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來一場頭腦風暴,體味小故事的大道理,也可以鍛煉他們通過樸實的影像、簡煉的文字和敘述故事、傳達情緒的功力。同時,也可以大大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創新傳統的教學形式。這雖然看上去更適合新聞傳播、文學藝術類專業學生,但實際上所有的專業都可以據此發揮,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與時俱進的人才。
對于什么是微教育,尚無明確定義。我認為,就是利用各種微元素、微平臺,通過微傳播手段,有針對性地開展的短、平、快式教育活動。什么是“微元素”呢?就是在“微時代”創造的像微博、微談、微信、微讀、微電影、微行動、微提醒等新的交往形式;所謂“微平臺”就是各類社交媒體平臺。一般來說,大型教育是專門化教育、集中性教育,解決專業教育中的共性問題;而“微教育”是業余性教育、分散性教育,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解決個性化問題。“微教育”就是以網絡微傳播的大眾性、草根性、便捷性為依托,通過從小事入手,從身邊著眼,從現在做起,化大為小,化巨為細,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實現教育的均等化、常態化和生活化。搞好“微教育”,首先要建立起“微型課堂”,如開設“微型黨課”,吸引“微型受眾”,搞好“微主題談心”。要善于找準學生關心的敏感事件、熱點問題,通過“熱貼”談心的方式,把握學生思想的共鳴點、共震點、興奮點,使教育者的說教行為化作貼近學生思想的內需供給和“零距離服務”,以“微主題”促進學生“民說民事、民講民理、民述民情”,促使學生爭做“意見領袖”,扮演好“微主角”,凝聚起“微力量”。
電視和互聯網的出現,制造了“電視人”與“網蟲”,這足以說明媒體的“蠱惑”力量,讓一些人面對媒體無所適從。在微傳播時代,這些“微媒體”的傳播力量,絲毫不亞于大眾傳媒,且會以不斷的花樣翻新和性能改進來吸引更多的用戶。現實社會的生活狀態和發展趨勢要求我們每一個“社會人”都必須隨時清空、更新和填充自己的信息庫,以跟上“地球村”的步伐和節奏,而信息的集散地往往就在這些人氣旺盛的“微媒體”。雖然只有幾年的時間,我們許多人,特別是青年學生,已經放不下、離不開這些“微媒體”,已經被這些微傳播平臺所控制。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把善用和巧用“微媒體”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防止學生染上“微癮”,走向事物的反面。需要教育學生高效、合理、有計劃地使用“微媒體”,將之視為一種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區分它所具有的獲知信息、增強心智、消遣怡情和參政議政等截然不同的功能,合理有節制地操作它,客觀理智地看待它,辯證能動地使用它,使微時代的學校教育更開放、更民主、更合理、更規范。
[1] [美]謝爾·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
[2] 王冀生.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J].現代教育管理,1999,(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