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睦楚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100875)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與不足,本文對當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重視的三個突出問題進行了理性思考與深層追問,旨在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進一步關注與思考,以期對促進研究生創新性人才培養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有所裨益。
近年來由于研究生招生規模逐步擴大造成的“讀研熱”,其后日趨凸顯著一個奇特現象:
首先,對于考生來說,大多選擇本校本專業讀研。在考研過程中,本校考研的學生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如教師的出題風格、考試的重點內容等,尤其是高校紛紛采取自主命題后,本??佳袑W生的優勢就更加突出,而且,即便外校學生通過了筆試,并在成績上遠遠高于本??佳猩?,也很容易在面試環節被淘汰。
其次,對于學校而言,學校在接收學生時,無論保送或考取的,均對本校生有一定的傾斜優先政策。尤其是對本校優秀生源,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學校更會想方設法把這部分學生留下來。此外,不少高校還對那些報考外校但未被錄取而調回本校的調劑生予以接收照顧,致使很多學生從本科到研究生都是本校本專業培養的。在保研名額分配方面,高校也都為本校生設置了更高的錄取比例,選擇“內保”就算是吃了定心丸,少有落榜的情況,而選擇“外?!钡膶W生則往往有種“命懸一線”的緊張感,這種情況在知名高校表現得更為明顯,更有學校為了留住本校優秀學生,承諾接受外保失利的學生,這樣就更解決了本校保研學生的后顧之憂。在這樣的體制下,即使外校的學生成功進入了本校學習,與本校保研生相比時,也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而這樣的負面情緒也不利于這些學生未來的學習研究。
研究生教育中的“近親繁殖”不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由于學生長久以來在一個學科專業固態的視域下,長期桎梏于本校本專業的科研傳統與習俗,不但容易造成研究過程中的思維定勢,難以產出開創性成果,還極易遺傳其中的學術科研缺陷,同時難免出現視野狹窄、范式類似、同質性強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導致學習活力和適合度發生衰退,并進一步導致創新能力的衰弱[1]。
研究生的教育是培養研究生“全面科研能力”的教育,應是國內各高校整合資源培養人才的教育。由于當下國內還未制定或形成區域性甚至是全球性高等院校合作計劃和組織,使得各大學處在“各自為政”的現狀,此種向心力使得畢業生與母校形成了“割舍不斷的情緣”;加之普通院校對學生的吸引戰略沒有落實到位,自然難以形成一體的、全面的學生橫向流動,從而使得一些普通高校陷入“留不住、舍不得”的進退兩難的招研境地。
由于國內教育資源有限,教育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與需求關系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開放高等教育體系資源有限,于是各學校均處于相互競爭的場域,各高校對于有限的資源呈現競爭態勢,難以形成整合的高校平臺。由于國內各大高校對于自身研究生教育規劃發展的目標存在差異,加之各自在招生進程中所采用的各自發展策略不盡相同;再者由于資源的不平衡分布使得不同類型院校與不同地區院校發展的不平衡,更使得國內大學相互之間處于相互合作的同時具有了競爭關系。隨著資源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優秀院校對于優秀學子的向心力逐漸加大,其“近親繁殖”的趨勢也將愈演愈烈,如此的近親繁殖現象無形中將一批普通高校的優秀學生擋在了知名學府大門之外,不僅危及教育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養的廣泛性及全面性。
“麥當勞化”的研究生教育表征為效率至上、追求量化指標、強調可預測性、崇尚可控性。
首先,快餐業的麥當勞其突出優勢是能夠在相同時間內產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這一效率至上的“秘籍”,一方面體現在研究生教育數量的擴大化上。自1999年的高校擴張以來,研究生的數量也保持著高速增長,根據教育部、國家發改委下達的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通知,2013年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達60.8萬人,其中碩士生較2012年增加了2.3萬左右,博士生也增加了近2000人。但是,在原有教育承載力未能提高情況下的人數增加,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因為,擴招之下每個學生分得的教育資源實際上是減少了。由于每位導師需帶研究生數量增多不免顧此失彼,師生間交流的減少必定會威脅到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也相應減少了,由此,招收的人才多了,產出的“真人才”卻少了。其次,由于現階段對課堂教學密度的過分追求,而忽視研究的深度,自然無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研究型人才。
另外在研究生的評價階段,如同麥當勞不理會不同地區相異的飲食習慣一樣,高校也不顧每屆學生的差異,用相對恒定的可量化的等級標準來評價學生考試成績及論文。這種對正態分布的過分迷信,消弭了教育過程的特殊性和多變性,也成為了阻礙研究生發展的難以逾越的鐵柵欄。
麥當勞確保產品和服務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都是一樣的,這就確保了其從一時到他時,從一地到他地的可預測性[2]。而與麥當勞一份菜單通行全世界的可預測性相一致,當下研究生教育也強調普適性和統一性。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對于課程的設置以及課時、學分、任課教師資質、必修選修課都做出明確規定。但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中小學以及本科生教育,其中不乏跨專業讀研的學生,不同的學科背景決定了其不同的學習需求。然而,當今的研究生教育并沒有做到“見人下菜單”,而僅僅著眼于學校的需要制定統一的學習計劃,給予學生有限的幾種選擇,或者推出自以為搭配合適的套餐,卻未曾想過這樣的教育會使很多學生難以適應,造成本專業學生同一水平重復和跨專業學生不知所云的現象,也就更不用說實現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宏愿了。
教育的以人為本,除了反映在教育目的等形而上學層面,也同時要把人當作目的,摒棄過去那種培養“工具人”的功利主義做法,實現培養“目的人”的教育。教育在現實中的具體開展也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切不可忽視、甚至悖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否則非但事倍功半,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研究生作為一個未完成的人、一個在發展中不斷生成的人,他們與普通中小學生一樣都需要學習。在現實中忽視研究生和普通中小學生皆作為“學生”而在學習方面所存在的共性是不對的,但若看不到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研究生與普通低齡學生之間由于身心發展的質變而在學習特性方面所存在的顯著差異也是欠妥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一般在20歲左右就步入了成年期[3])。人在翻越“成人”這一人生關鍵分水嶺時身心會發生極其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致使成人學習者與兒童學習者在學習特性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質”的轉型。
首先,在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方面,與低齡依賴型自我概念不同的是,成人的“自我概念變成了獨立人格的自我概念。他們認為自己能夠為自己做出決定,能夠承擔后果,能夠管理自己的生活”[4],即“當個人成熟起來時,他的自我概念從依賴型變為自我指導型”[5]。也就是說由依賴型自我概念轉型為自我指導型自我概念的成人學習者,將不再傾向于在他人引導下進行學習,而偏好于自主計劃、實施與評估自己的學習,強調學習的自我導向性。由于成人參加教育活動時,他們的時間觀與低齡學習者的時間觀不同,因此,成人與低齡學習者對學習必然有著不同的看法。兒童傾向于將自己學得的東西推遲到未來應用,例如,在小學學習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為了用來升入中學。在中學學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為了用來升入大學……對于兒童來說,教育基本上是一個積累知識和技能以用于未來生活的過程。因此,兒童傾向于帶著學習書本知識的觀點進入教育活動。相反,成人則有一種立即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愿望……因此,他們傾向于帶著解決問題或提高能力的觀點進入一種教育活動[6]。尤其是研究生,與其他階段學生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業已具備工作經驗,且對就業的需求更加強烈,因此,對知識的實用價值也更加推崇。這些都表明,作為成人的研究生不再一味地強調知識的儲存,厚積薄發以備后用,而更傾向于“邊積邊發”與“現學現用”。
其次,從學習過程來看,受實用觀念和已有經驗的影響,成人學習者具有明顯的“問題傾向”,他們的學習是以個體實際問題為起點的,先有問題,繼而由該問題與相關知識建立聯結,形成一個知識域,通過實踐與理論二者間的雙向建構,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先前知識域“量”的擴充與“質”的提升以及相關能力的養成。與兒童學習者傾向于先積累知識,形成一個知識域,繼而由該知識域去映射相關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通過同化與順應,實現先前知識域“量”的擴充與“質”的提升、相關能力的養成以及問題的解決迥然不同。由此可見兒童學習者與成人學習者在學習特性方面存在很多顯著差異。
正是由于單一的考核標準造成的后果,長久以來的研究生培養考核總是單純地考察學生掌握結論的能力而忽視推導、理解、發現問題和辯論的能力,使得研究生教育實際過程中“輕理解、重記誦;輕推導、重結論;輕質疑、重接受”的模式已固定成型。再者,由于受傳統兒童教育學范式的慣性影響以及對研究生作為“成人”學習者的成人學習特性認知與重視的不足,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中,不管是統一的班級授課還是單獨的導師指導,在很大程度上仍有意無意地遵循著兒童教育學范式,偏重于應然層面的關照。如研究生教育課程在價值取向上明顯偏重于社會需求與學科體系的完整,凸顯社會本位取向與學科中心取向。根據社會的需求來理解與設定研究生教育的維度與要求,課程設置上仍是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線的學科課程體系,過分地強調學科內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導師在指導學生時,也往往喜歡從應然層面出發,根據學生未來專業學習與研究的需要,讓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某方面的理論知識,如讓學生多看專業方向的經典著作,旨在厚積薄發、以備后用;不可否認,這樣做的出發點是有一定意義的,卻并不切合研究生作為成人學習者的成人學習特性。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研究生,他們在學習時不會像兒童學習者那么聽話,耐心學習所要求學習的內容,以備后用;而是會對學習內容予以選擇性的關注,如果所學內容與自己當下實際所需關涉不大的話,是很難引發其學習動機的??傊?,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研究生不再只帶著書本和筆記本步入學習了,必須帶著問題步入學習。因此研究生教育應由過去那種“指向未來的應然關照”轉型為“直面現實的實然引發”,課堂教學應由“書本中心”轉變為“問題領域”。同時給予研究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倡導研究生基于自己、為了自己、并通過自己而達成實現自己的主體性學習。
誠然,以上對研究生教育中的三方面困境的回顧并不能涵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切問題,前行的路也依然會出現眾多的急需思考的問題。但正是由于每一方面最本質的問題所引起的作用和在研究生教育開展層面的影響是不同的,在表面上所呈現出的矛盾或者問題也同時具有多樣性。由于每所院校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每個時期所呈現出的各種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必然具有復雜性與動態性特性。因此從總體上分析,同時也立足于大部分院校現實情況,這一系列難題可能是新時期研究生培養模式范式轉型所面臨的困境。由于這些問題所呈現出的本質困境是歷史的,而非超歷史的;同時是現實的,而非超驗的,因此所投射到的每個教育主體或客體部門的表現形式也必定是現實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泛的。
在研究生發展定位過程中,各培養單位應清楚地認識自身的教育戰略特點和優勢,明確著“做什么,怎么做”,及時規避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積極探討更為適合的、立體的、優化的教育模式。如何采用一種全新范式并優化可能的教育途徑,如何調整現有的招生固有模式等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進行探索并解決。倘若在今后的研究生培養中在招生方面能夠實現“兼容并包、網羅眾家”的錄取模式;在課程的設置方面能夠得到調整,由之前固有的教學理念轉變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觀念;在教育手段方面能夠以人為本,以人的身心發展特點為本,將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納入計劃,逐漸消除“學”“用”落差及個人之間的學業成就差距,那么教育或許能夠成就每一位學習者。
[1] 雷代伊.英漢遺傳學詞典[M].許寶孝,等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333.
[2] 喬治·里茨爾.社會的麥當勞化:對變化中的當代社會生活特征的研究[M].顧建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2.29.
[3] 約翰·W.桑特洛克.畢生發展(第3版)[M].桑標,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13.
[4] [6]馬爾科姆·諾爾斯.現代成人教育實踐[M].藺延梓,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4.56-57.58.
[5] 達肯沃爾德.成人教育:實踐的基礎[M].劉憲之,藺延梓,劉海鵬,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