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常州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江蘇常州2130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這是國家核心發展戰略之一。當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國際化創新型人才不足,優秀人才持續流失的局面,而這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瓶頸。高校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擬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視角,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依托,對高校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課程設置國際化改革,師資隊伍建設,重塑高等教育質量觀等方面等進行探索,希望引起更多的討論。
工程實踐是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深入基層、服務基層并在基層和實踐中了解國情民意的有效途徑。要通過這個平臺,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感恩意識,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正受教育、增知識、長才干、作貢獻。在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以工程實踐能力素養為核心,建立分層次、多模塊實驗和實訓基地,強化校企合作,拓展實踐、實習空間,培養系統工程能力。
1.鼓勵知名學者、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引導學生樹立學術旨趣,通過實驗、實踐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質疑,及時完成一年級學生的適應轉變。
2.通過開設多種通識類課程,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學生養成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學生跨入社會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礎。開設各種學科前沿課程,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善于思考,幫助學生自主認識新事物。
3.不斷優化教學資源,開設Moodle網絡教學平臺。通過新型課程建設,鼓勵教師積極探索,主動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通過與境外優秀高校開展合作辦學,有選擇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并成功實現資源使用最大化[1]。
以境內、外深層次課程對接為核心,建成學分互認轉換系統,暢通教學信息溝通機制,及時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精簡課時,制定四年一貫制的培養方案,各專業課程實施模塊化教學,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采用分類別、多出口的路徑培養方式。
以學生能力提升為導向,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遵循著境內、外院校共同參與的原則,以滿足境內外合作院校學術要求為前提,制定科學、合理、適用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增強我國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讓師資隊伍與國際接軌。當前,高校師資存在著學緣結構不合理、具有國際學術背景教師的比例偏低的問題,這種狀況下,需要高校積極主動地開展知識交流和人才培養[2]。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技能。
學校要重視合作辦學項目師資隊伍的建設,整合優化中方授課教師隊伍,提高專業課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資深教師比例。校教務處、人事處、國際交流處共同出臺相關激勵措施,采用青年教師課堂技藝大賽、教師“講、聽、評”活動、師徒結對等形式,加強校內師資隊伍的建設。
2.設立三級聯動機制,開闊教師國際視野。
創設“學校、學院、個人”三級聯動機制,打造“教師國際化視野拓展”工程。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將優秀教師、專業負責人、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等派往國外名校,包括合作辦學項目的外方高校進修,通過長短期結合的學習與交流,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提升教師授課水平與科研能力。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需要全球視野的領軍型人才,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根本,需要穩定、多元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多元化首先是教師來源的多元化,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再次是教師聘任形式的多元化。
1.教師來源的多元化。
根據課程體系的需要,采用境外聘任、企業聘任或自己培養的方式,解決師資問題。從合作院校或境外機構聘任一定數量的外籍專家充實到教學一線,但大部分的專職教師隊伍應來源于學校各個系部。經過引進和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本土化,可以培養一批外語水平高、專業素質過硬、教學經驗豐富的專職教師隊伍,成為國際化工程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
2.教師文化背景的多元化。
注重從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聘任短期或長期外籍教師,創設師資隊伍多元文化背景。
3.教師聘任形式的多元化。
學??筛鶕煌膶I設置,開展全球招募、全國選聘、企業和校外兼職等形式,逐步形成多元的教師結構。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實現國際化,高校要培養國際化人才,就必須立足科學發展、多樣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重塑高教質量觀。
1.創新學生能力培養體系,保持四個“不斷線”
在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堅持英語應用能力培養“不斷線”,文化認知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四年“不斷線”,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四年“不斷線”,創新能力培養四年“不斷線”,將英語、專業、能力和文化融入到整個培養中。具體做法為,分年級按層次進行培養:一年級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聘任外教加強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同時增加專業類基本知識的學習。二年級開展基礎課程教學,此外,增加雙語課程,擴大專業詞匯量,提高學生跨文化認知課比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實踐。三年級增加外國專家授課,增加專業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展語言的演講和協作訓練,提供短期國外交流和互訪,提供出國學習的機會,增設工程實踐以及創新創業類課程。四年級第一學期開始頂崗實習,提供實踐機會,互訪和留學,或到國際知名企業進行實習,準備畢業設計。四年級第二學期開始畢業設計,申請讀研、博或者聯系國內、外公司,為自身就業、創業和深造做準備。
2.規范跨境學生規章制度,完善學生長效管理。
學生日常管理過程中,通過制定《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方案》、《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使學生在學籍管理、獎學金評定、本校學歷(位)證書的獲取等方面規范而高效;跨境學生日常管理方面,通過境外學生返校日活動,與國內學生互動交流,對接境外學業;境內、外學生培養方案對接方面,可以通過在學院網站發布所有專業的境內、外培養方案,使學生在國內就知道國外的學習課程,使課程無縫對接。
在教學管理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質量首位,踐行全程監控。
1.創新教學管理制度,鼓勵多方參與。
通過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吸收外方、企業代表參與教學協調管理;校企管理主要針對實習實踐環節、企業需求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進行協商制定方案,并進行監督實施。采用完全學分制,引進研究型教學管理模式,試行“助教”制度,加強對學生的教學輔導和答疑,提高學習效率。
2.完善教學制度,修訂激勵制度。
制訂教學質量與教學工作的激勵機制和導向政策,把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的業績和成果與聘任教師技術職務和津貼掛鉤。通過建立科學的教師教學工作評估體系,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高等教育國際化既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中國高校國際化人才成為國際創新人才的內在要求,特別是在當前創新驅動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加快轉變人才培養理念,以人才培養、師資分類發展、質量保障等改革為重要突破口,構建中國高校人才創新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發展路徑。
[1] Altbach,Philip G.,Reisberg,Liz&Rumbley,Laura.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M].Boston: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iton,Boston College,2009.
[2] Ball,Stephen J.,Dworkin,Anthony Gary&Vryonides,Marios.Globalisation and Education:Introduction[J].Current Sociology,2010,58(4):52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