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濤
(南京理工大學工會委員會,南京210094)
根據新的經濟建設發展形勢和要求,高校需要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與此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也為高校探索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機遇。本文探析了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省域經濟建設發展加強結合的相關對策。
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省域經濟建設發展加強結合,關鍵在于政府和高校之間需要進一步互相支持。可以從四個方面構建加強結合的實現路徑:
面對經濟全球化形勢,各省級政府積極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對人才隊伍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但通過對相關人才政策進一步梳理分析,可以發現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中,比較注重對已參加工作的創新人才給予再拔尖培養,而對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后備軍,即以高校為主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政策導向上需要進一步明確。
一是根據本省的建設發展,有關部門要研究預測各行各業對具有拔尖創新潛質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應當根據本省的導向政策,從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遴選學生及培養措施等方面做出相應的方案報省政府主管機構,經協商后踐行;三是為使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更好地發展,就業工作窗口要前移,通過政策導向協調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和有關學生提前溝通,簽訂協議,盡最大可能使高校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與社會建設發展的需要對接。
國內外的許多成功經驗表明,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這些重要環節。產學研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
1.注重“遞進式”產學研聯合培養。所謂遞進式培養,是指隨著學生進入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學習階段,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和科研能力的不同水平,分步進入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科學研究和產業實踐。
2.注重“攻關式”產學研聯合培養。所謂攻關式培養,是指具備了一定知識和能力的碩博士生,參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集中攻關高水平項目。這種培養方式,既有利于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又能為學生完成高水平學位論文打下基礎,還能為企業、科研院所科研攻關增強科研力量。
3.注重“服務式”產學研聯合培養。所謂服務式培養,是指根據省域經濟建設轉型升級后的支柱產業調整學科布局,既使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與經濟建設發展同步前進,又能為學生創造參與企業、科研院所的科學研究和實踐鍛煉的機會。
4.注重“回爐式”產學研聯合培養。所謂“回爐式”培養,是指學生進入到企業或科研院所就業后,通過實踐在積累了較多經驗之后,企業或科研院所支持安排他們抽出半年到一年時間,帶著問題返校學習,最好事先向校方有關專家教授匯報,且就圍繞什么問題學習,拓寬哪些方面知識,以及預設目標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確定導師和制訂學習培養計劃。以后如有需要,還可重復。這種從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產學研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既可以助推學生在崗位上攻克研究中的難題,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培養水平,更主要的還是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增強“內功”,快速提升創新能力。
實踐證明,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既與高校自身教育教學改革有關,又與中學輸送的生源素質有關。教育教學改革在宏觀上要前后貫通,真正體現高度結合;微觀上要扎扎實實抓好重要環節。
1.深化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素質教育。“開展創新人才教育研究,要有戰略思維,從娃娃抓起……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積極開展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要上下互動、左右聯動,小學、中學、大學全程貫通,有條件的學校一起努力,達成共識,形成合力。”[1]
2.高校積極推進招生制度改革,必須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接軌。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主要目的是使中小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當然,也為高校選拔優秀學生打好基礎。高校推進招生制度改革,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接軌上,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通過組織專家教授到中小學做科普學術報告,使學生擴大視野,拓展知識面;幫助中學加強實驗室建設,使學生有條件開展科學實驗活動等[2]。其次,在知識傳授中,有條件的高校可試行為中學開出有關選修課清單,如果中學具備師資等有關條件,高校應予支持并和中學一起制定有關實施方案,當學生選修的課經考核通過后,將來可作為高校在自主招生推薦中的重要參考之一,也可以作為高中學業水平的獎勵加分。第三,在招生中認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逐步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3],要做到科學、公平、公正,尤其在自主招生中,要真正選拔那些具有創新意識,并具有代表創新能力實績的學生,對十分突出的要破格錄取。
3.高校應當加強自身的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要緊密結合省域經濟的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需求的導向性開展工作。在調整設置學科方面,部屬院校除了辦好國家建設要求設置的專業外,也要同省屬高校一樣,根據所在省域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需要,圍繞支柱產業調整學科布局,選拔一批優秀學生有目的培養。目前,江蘇有20多所高校被教育部列入“卓越計劃”,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應加以總結推廣。在打造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方面,東南大學組織學生進入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強開展創新能力培養,為學生邁向更高發展平臺打下堅實基礎[4],有條件的高校也應當為學生創造這樣的高端實踐平臺。可以說,江蘇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積極探索了許多途徑,并積累了不少經驗,要認真總結推廣,在推廣中結合實際深化,同時仍要不斷探索和借鑒兄弟院校及國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成功經驗。
抓好省域高校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該省的經濟建設發展結合既有現實意義,又有長遠的戰略意義,應當說,形成這種共識比較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并非易事,只有通過建立這兩者之間有效融合的工作機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應探索建立三個工作機制。
1.統籌規劃機制。建立統籌規劃機制是持續融合的關鍵。為此,要做到三方面統籌規劃:首先,根據省域的近、遠期建設發展目標,對各行各業拔尖創新人才需求作出相關的測算規劃,并根據高校的辦學特色,通過人才培養政策導向落實到有關高校;其次,政府通過政策引導,為高校與相關的企業、科研院所等搭建合作平臺;第三,針對省內某些區域高校較少的情況,通過協調規劃促成地方政府與省內異地高校聯手,共同規劃為該地區培養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總之,通過政策導向下的統籌規劃,促進人才培養輸送覆蓋全省各區域。
2.專家指導機制。建立專家指導機制對持續結合起到把關作用。建議專家指導組由省主管教育、科技、人事的機構各派一名領導及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有關專家教授組成。主要職責:對落實規劃、指導專業調整設置、培養人才目標、培養途徑與方式、有關方案審定、培養中公用設施投資建設等給予指導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3.評估促建機制。建立評估促建機制對提高持續結合的水平具有促進作用。評估就是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建設發展持續結合的配套措施,不僅可以起到評議、檢查、督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評估,使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省域經濟建設發展結合工作得到交流和比較,并在比較中增加壓力、動力、活力。同時,還能促進地方政府、省主管教育、科技、人事的機構,以及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聯動;促進小學、中學、高校的貫通培養;促進加強責任心,對工作不到位的要責成及時整改。通過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推出創新舉措,使持續結合不斷邁上新臺階。
[1] 劉彭芝.國家一級學會: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成立[DB/OL].人民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780a8b0100x2zu.html.
[2] 崔海濤.江蘇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學術論壇,2013,(10):240.
[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東南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介紹[D].招生專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