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南京210046)
國家助學貸款是指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是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發放的、在學生入學前戶籍所在縣(市、區)辦理的助學貸款[1]。
目前有關這兩種貸款模式的研究,學界討論比較多的集中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分析,助學貸款違約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運行等方面,卻鮮見從社會學的視角去分析以上問題。
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已被我國越來越多的省市采用,因此學者比較傾向于認為它的制度設計比原先的國家助學貸款實施起來更有效。從名稱看,所謂國家助學貸款的模式設計在于政府主導,而生源地助學貸款的模式設計在于地方金融機構主導。這兩種不同的主導方向雖然依然可以從制度設計上看出一些差異,但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不單是制度改變的問題,而是改變的依據及其有效性問題。筆者認為答案可以在目前興起的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理論找到。
社會網理論關注社會上行動單位體之間的連接關系。所謂行動單位體既包括個人與個人間關系,也包括社團行動者,比如商業公司甚至更大的民族或國家之間的連接??梢?,社會網理論研究既研究行動者的日常互動,也討論商業公司直接的交易關系。社會網分析試圖把微觀層面的社會網和宏觀層面的社會結構銜接起來,強調結構主義的視角,即整個社會是由一個相互交錯或平行的網絡所構成的大系統。在網絡分析者看來,組織和組織之間、個人和個人之間的聯系都是按照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為基礎。由于各行動者占據的相對位置不同,因此他們占有的稀缺資源也有所不同。
為了對社會網中的行動者與資源分配特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格蘭諾維特認為上述那種網絡化的資源分布差異,可以看成是個體行動者所處的位置差異而形成的社會資本。所以要想看到社會資本的差異,需要在客觀上測量出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強度:強關系或弱關系。關系的強度可以根據交往者的時間量、情感緊密性、熟悉程度和互惠交換等四個標準進行測量[2]。強弱關系在人與人、組織與組織、個體和社會系統之間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由于強關系是指人們之間建立起來的內部性紐帶,彼此之間獲得的信息重復性太高,相對有價值的信息也就過少。而由于弱關系連接的是外部性紐帶,因此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有價值信息。這樣一種有關關系程度的理解,還可以通過“結構洞”理論來獲得進一步的認識。羅納德·伯特認為,關系強弱與社會資源、社會資本的多寡沒有必然的聯系。當網絡中的任何主體與其他每一主體都發生聯系時,如果不存在關系間斷現象,從整個網絡來看就是“無洞”結構;而一旦出現無直接聯系或關系間斷的現象,從網絡整體來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即稱作“結構洞”。從結構洞的角度來看弱關系,那么弱關系的作用主要是在兩個無直接聯系或關系間斷的群體中建立起了信息橋,以填補結構洞的缺陷。
通過上述對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理論的討論,假如我們把國家助學貸款模式放入其中來看,那么一種相關的社會網特征便會浮現出來。先來看國家助學貸款模式,其主要程序是:首先由學校負責對學生的申請進行資格審查,并核查學生提交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最后由銀行負責審批最終發放貸款。在這一過程中,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是考生家庭同其考上的學校以及他將貸款的銀行之間所構成的三角形關系。這種關系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都是一種弱關系,即存在著羅納德·博特所說的網絡整體結構中的“結構洞”。在這個結構洞中,考生的真實信息狀況是如何傳遞給學校的呢?我們通過詢問負責學生貸款的學校部門那里得知:學生貸款時被要求準備貧困證明材料,而這份材料通常是由學生所在的戶籍所在地(村委會或社區委員會)開具的,可見,村委會或居委會充當了結構洞中的信息橋。對于這個信息橋的作用我們下面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我們再來看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該貸款模式的主要程序是:先由學生本人在新學年開學前,向家庭所在縣(市、區)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提出貸款申請(有的地區直接到相關金融機構申請),縣級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對申請進行資格審查,金融機構負責最終審批并發放貸款。表面上看,這兩種助學貸款模式在制度設計上只是村委會或居委會變成了當地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學生家庭向所在地該機構提供貧困證明、擔保人(學生家長)或有效資產抵押等信息??雌饋砉芾碇行乃邮艿男畔⒁参幢乇却逦瘯蚓游瘯?,而且它在社會網的關系特征上依然還是一種弱關系。但如果我們再對社會網理論進行深度解讀,就會獲得新的啟示。
中國社會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關系化的社會[3]。所謂關系化的社會是指社會構成的方式不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的社會,而是整個社會都是以關系為基礎而建立的。人人都以自己為中心,根據親疏遠近的方式將關系向外推廣。由于每一個個體都會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逐漸放大出去的社會圈。由于這樣層層疊疊的社會圈為數眾多,差序格局彼此交錯,社會網絡也就不明顯體現為強關系和弱關系,更多的是地方網絡和政府管理網絡的類型差異。也就是個人與家鄉人的關系容易連成一片,而地方組織與中央的關系容易連成一片。由此構成兩種不同類型的關系網絡:一種叫地方社會網絡,另一種叫國家社會組織網絡。前者的建立雖然在現代社會也具有組織化的特征,但依然保留了關系化的特征,后者的建立雖然在現代社會也具有網絡化的特征,但依然偏重組織性特征。一旦我們將這兩種貸款模式放入中國這兩種不同的網絡結構,差異便顯現出來:
首先,在關系化的社會中,關系的強度并非那么重要,交往頻繁不意味著強關系,交往不頻繁也不意味著弱關系[4],卻有地方與國家網絡的差異,因為這里的關鍵點在于在這樣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中,許多真實的信息被地方所共享。但這類信息一旦進入國家社會組織網絡,便變得未必很真實了。其次,在中國文化中,共享一種網絡的人們往往彼此了解卻不愿同其他網絡人們進行分享。一個人不進入地方網絡,則不能確定獲得信息的真實性,而恰恰在這點上,當考生借助于同一個網絡的機構,村委會或居委會來提供信息時,為了護送當地孩子順利地進入大學,以一種格式化的信息在組織網絡中流通,是很難獲得考生家庭經濟的真實情況的;最后,中國的家庭經濟狀況經常處于不斷的變動中,通過一次性的調查或填表,即使真實的信息,過了一段時間后如果不及時更新,也會從比較可靠變得不夠可靠。以上這些問題最終可以通過對社會資本所關注的信任問題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在中國社會中,由于社會關系化的特征,隨著關系的親疏遠近擴展出去,越近的關系信任度越高,越遠的關系信任度越低。要想獲得比較真實的信息乃至于及時掌握信息的變動情況,只要能夠進入同一網絡的地方社會,信用情況也就會提升,反之就會下降。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最大特色就在于“生源地”方面,由于貸款人、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與金融機構等彼此共享一種地方網絡,那么即使它們之間構成的關系在西方社會網絡理論中是弱關系,但在中國社會關系化作用下依然具有輕易地分享到有效的、真實的信息的特征,這就是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優于國家助學貸款的地方。
[1] 財政部教育部銀監會關于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通知[Z].財政部[2008]196號文件.
[2] Bian,Yanjie 1997,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une,Vol.62.
[3] 翟學偉.中國人行動的邏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02—333.
[4] 翟學偉.社會流動與關系信任——也論關系強度與農民工的求職策略[J].社會學研究,200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