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娜
(南京工程學院電力工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67)
淺談理工科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
王寒娜
(南京工程學院電力工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67)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大學生的健康成才有巨大的幫助。解讀傳統文化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深刻內涵,針對目前理工科高校內普遍存在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現象,從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社會責任感,三個方面闡述闡述在理工科高校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理工科;傳統文化;教育
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1]黨的十八大對于文化的重要作用,做了深入的闡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明確指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并深刻闡述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夢的內涵。準確把握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和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是當前高等教育階段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只有那些具有生命、極具價值的文化,才能夠積淀、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后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生命、極具價值因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植根于中國人的心中,存活在中國人的精神信念和價值觀念之中,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言行里,它是中國生存發展的精神底蘊。
1.提倡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在價值取向上更側重于個體內在品格的修養,形成了特有的崇仁尚義、重義輕利的非實利主義風格。《論語·里仁》中記載著孔子對于“利”的看法:“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則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希望擁有財富和權力是人心的一種自然要求,是合理的的,前提條件是獲得財富與權力的方法要合乎仁道,反對用非正當的手段擺脫貧困和轉變社會地位。對于“利”與“義”的關系孔子在《論語·述而》中也有明確的闡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義而富與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反對放棄 “義”,片面的追逐“利”,他主張義與利的統一。伴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功利的追求日益凸現,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建立起一個經濟發達和道德文明的社會,對利益的追求則必須受到道德的制約,這就要求一個人不管身處何境,無論富有或是貧窮,都要保持道德的自律性,正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清晰的詮釋了傳統文化中所表達的“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
2.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周易》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荀子:“制天命而勝之”, 強調的都是人不能將希望寄托于“天”而應“自為”“自強”,“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這種堅持不懈、為理想而拼搏的精神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正是這種根深蒂固,被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心理,造就了無數仁人志士高尚的人格,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報任安書中列舉歷盡艱辛,飽嘗苦難,奮力拼搏而成大事業的歷史人物以自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反觀司馬遷本人,也是在遭受宮刑之后,忍辱負重,發奮修志,歷時十余年,最終寫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習染,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內在的精神力量。
3.辯證和諧的行事處世原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認為,和諧是事物存在的根據,是宇宙萬物的最佳狀態和本然狀態,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內在秉性。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追求人與人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和”的本質在于協調和統一多種因素的差異。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說的是,作為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要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要善于調和矛盾沖突。孔子認為在行事處世中首先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讓差異成為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障礙。其次要有寬廣的胸懷,尊重不同階層的人,聽取不同的見解。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同樣強調了人際和諧的重要性。儒家這種將“和”用于人生,以寬和的態度待人,求同存異,追求和諧統一的處事原則,歷時千年,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
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與振奮民族精神的力量,然而由于文革十年浩劫的對于傳統文化所造成的的沉重打擊,以及改革開放后,西方多元文化思潮涌入國門,使得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缺失。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甚囂塵上,對于青少年學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1.課程設置不合理,傳統文化被邊緣化。高校就業制度的市場化,是的理工科大學生不得不將時間、精力投放到那些可以立竿見影,能為就業產生直接效益的技能學習上。相交于此,對于人文學科的學習,尤其是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則表現的缺乏興趣,沒有主動性。很多理工科高校的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很少,藝術類的課程的更是少得可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本應該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但由于沒有找到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效模式,致使目前的“兩課”教育存在著“重政治,輕文化”的現象,難以做到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致使目前僅有的傳統文化傳播途徑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公共選修課的課堂,但學生因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學習熱情低迷,課堂學習效果不佳,逐漸的這些公選課被邊緣化,有一些甚至索性撤銷了。這就使得傳統文化在理工科高校的傳播顯得舉步維艱。這種片面的功利性的學習傾向,阻礙了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人才的培養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使得理工科大學生出現了知識結構失調的問題,出現了綜合素質較差,尤其是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不高,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等問題。
2.第二課堂難覓傳統文化身影。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外,由學生自愿參加的、有組織的各類有益身心的活動的總稱。第二課堂能夠對是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深化,能夠提高動手能力、拓寬知識面、培養業余愛好、鍛煉人際交往能力、陶冶身心。因此,辦好第二課堂,積極組織健康有益的社團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縱觀大多數理工科大學的第二課堂,我們很難看到傳統文化的身影。第二課堂的活動很多以節日為契機展開,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西方節日憑借其新穎的內容、活潑的形式以及濃郁的氛圍,更受理工科大學的喜愛,反觀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大學生中則顯得備受冷落,即使是春節、中秋、端午這類受重視程度較高的節日,理工科大學生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傳統節日被簡單的理解為 “吃”的節日,即春節吃餃子、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對于傳統節日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民族文化卻知之甚少。顯然,傳統文化中,沖淡寧靜、修身養性的元素難以吸引日益浮躁的大學生。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2]
要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就需要高校在關注知識教育的同時,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人格教育。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夠優化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對于塑造理工科大學生健全的人格也很有幫助。因此,在理工科大學內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1.學會包容他人,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際關系優劣會對人們的心態和情緒造成直接影響。2004年發生的馬加爵案,2013年發生的復旦大學飲水機投毒案,南航刺死舍友案,這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案情,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一些小矛盾導致和室友關系不和,積怨之下,一時沖動做出結束同學生命這樣令人發指的行為。這些無疑是人際關系不順,心理不健康、甚至扭曲造成的嚴重后果。郭沫若先生對于人際關系的闡釋,可謂恰到好處:“每一個人要把自己當成人,也要把別人當成人,事實上是先要把別人當成人,然后自己才能成為人。”[3]每個人都是在與別人建立良好關系的過程中,真正確定自個人的價值。大學生思想不成熟,易沖動,看待問題容易鉆牛角尖,傳統文化中“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處事原則,能夠幫助大學生擺正心態,應對負面情緒,在人際交往中學會以開闊的胸襟包容他人,謀求共同的發展。
2.增強心理調節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九零后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在成長的過程中,備受呵護,缺乏挫折教育。因而一旦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就很容易灰心喪氣,自暴自棄,甚至輕生。近十年來,高校成為自殺事件的重災區,從 2001 年到 2009 年,排除變量信息不全的個案,在網上抽樣搜集到大學生自殺案例高達132 例,2011年1月至5月共發生了大學生自殺事件39起。[4]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的奮起抗爭的精神狀態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能夠教育理工科大學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遇到挫折時,不要悲觀抱怨,自暴自棄,用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去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對待生命、對待生活、對待勝利和失敗。
3.提升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從主流整體上看還是表現出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態勢。但由于經濟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生活多樣化的沖擊,部分理工科大學生開始出現以下問題:社會責任感淡薄、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奉行“金錢至上”原則,“一切向錢看”。 這就需要我們積極的將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傳遞給理工科大學生,幫助他們將社會的需要自覺的內化為個人的成才目標,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人生價值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在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感中獲得對自身價值的確認,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社會的完美統一。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J].求是,2007(21):3-17.
[2]扈中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05):3-8.
[3]郭沫若.十批判書[M].人民出版社,1954,88.
[4]騰訊·大閩網今日視點第054期專稿.大學生接連自殺不斷上演的悲劇[EВ/ОL].[2011-06-15].httр://fj.qq.com/a/20111222/000302. htm.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ng Han-na
(College of Power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has a long histor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e of great help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ep connot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enhancing interpersonal skills,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enhancing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ee aspect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G640
A
1000-9795(2014)01-0187-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0
王寒娜(1982-),女,江蘇南京人,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3SJBFDY032);南京工程學院校級科研基金專項(校園文化建設)(KJZXWH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