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澤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香港)
探究漢語水平考試(HSK)對聽力能力的要求及其應對策略
安 澤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香港)
漢語水平考試(HSK)是一種水平考試,也是一種能力測試,其中對聽力理解能力的考察占據了總分數的四分之一。文章結合試卷實例,嘗試探討HSK對于漢語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并結合理論給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HSK;聽力理解;學習策略
漢語水平考試(HSK)是目前中國政府唯一承認的漢語水平測試,是由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設計研制的以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外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漢語水平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目前“漢語熱”這一社會現象在全世界范圍內持續升溫,不少有識之士志愿到中國學習深造,去年有超過32萬的留學生在華學習,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這些留學生在華學習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參加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并達到一定要求,該水平測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漢語水平考試分為三等九個級別,其中6級是個分水嶺,處于漢語水平考試(初、中等)中的中級(低)能力,是進入中國高等院校文、史、哲、經、中醫類專業的最低標準,因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考察的對象是漢語水平考試初、中等,基礎和高等并不在此文的研究范圍。
漢語水平考試由聽力理解、語法結構、閱讀理解、綜合填空四個部分組成,其中聽力理解共50道題,占總試題170道題目的29.41%,答題時間35分鐘,占總考試時間140分鐘的25%,而分數占總分的四分之一。無論是題目數量、考試時間還是所占分比,聽力理解一點都不亞于閱讀或語法。
寒宇(1997)[1]分項統計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留學生漢語水平考試的三次成績,其中聽力的平均分數三次均為最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外國留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普遍低于語法、閱讀等能力。
從母語者角度來說,語言的聽是先于說的,從“狼孩”的例子我們可以佐證語言輸入的重要性;從第二語言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借用Krashen(1979)提出的“語言監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這個模式的核心部分就是“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學習者接觸‘可理解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發生的充要條件”(轉引自王建勤,2009,P183)[2],由此可見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的研究對象針對的是漢語水平考試的聽力理解部分。本文將從漢語水平考試聽力理解的題目入手,探究該測試所考察的對于聽力能力的要求,然后針對這些要求提出解決的應對策略。
(一)聽力理解能力。王偉(1991)[3]認為:“聽力就是將有聲語言在大腦中轉變為意義并接受信息的過程。”王碧霞(2000)[4]認為:“聽力理解屬于語言理解范疇,聽力理解過程是一個從聲音到意義的轉過過程。”這兩種定義明確提出了聽力是一個由聽覺到認知的過程,是聲音在大腦中的意義的轉化。
馬黎華(2002)[5]認為“聽力理解是一個編碼與解碼的過程”,說話人所說的話就是對他想要表達的意思進行語音編碼,以聲音的形式進入聽話人的聽覺系統里,而聽話人將所聽到的聲音密碼進行分辨與歸類,與已經存儲在大腦中的相關經驗產生共振效應,對這些聲音進行解碼從而獲得意義感知。
羅燕媚(2004)[6]認為:“聽力理解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過程,而是一個靠聽者主動積極參與的語言信息解碼過程和意義重構過程相結合的復雜的認知過程。”
羅氏的這種觀點較先前的三種觀點更為進步與全面,她提到了人類的聽力理解不僅僅是編碼到解碼的轉化過程,而且是聽話人主動的加工過程。聽話人在對聲音進行解碼的時候,往往借助于自身的已有知識,對說話人所傳達的訊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由于編碼者和解碼者的主體經驗存在差異,所造成的結果便是有時會曲解甚至是誤解說話人的意圖。
針對二語學習者,有時并非是自身經驗而造成解碼錯誤,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學習者還未獲取相關經驗而造成解碼困難,導致二語者聽得云里霧里、甚是糊涂。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就算二語者能夠獲取某些相關話語的字面意思,但由于缺乏或不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往往會造成解碼錯誤。
事實上,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這里我們列舉Rost(2002)[7]所提出的三個方面:(1)輸入因素:語音、長度、背景、語速、論點密集程度以及話語的大量冗余;(2)測試任務因素:給定情境的多少、問題預測的長久、思考方式的眾寡以及任務指令的清晰程度;(3)聽者個性因素:記憶能力、興趣愛好、背景知識以及內部動機。
用以判斷學習者聽力能力的標準我們稱作“聆聽評核能力”,這也是聽力測試系統需要考核與衡量測試者的指標。當然,不同的測試系統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考評方式,在這里筆者將兩位學者的評估指標羅列如下:
Wilkinson(1974)[8]提出了五條指標:“對說話內容的理解、領會說話者突出強調的詞語的涵義、理解語言上下文所必需的語法、詞義、主題等基礎、對相應語言情境的了解(屬于語域范疇)以及從說話者使用的話語認識他們的角色及其關系。”Wagner(2002)[8]提出了六條指標:“找出細節和事實、辨識支持性觀點、找出所談論的中心或主題、對篇章的內容及其內部關系進行推理、對說話人的態度和深層含義進行推理、根據篇章內容猜測詞義。”
(二)漢語水平考試聽力理解的內容及形式。漢語水平考試聽力理解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15道題,考察的是單句理解,第二部分20道題,考察的是短對話理解,第三部分15道題,考察的是長對話以及篇章理解。
第一部分為單句理解,考察的形式是一個人說一句話,第二個人根據這句話提問。這一部分語言較為口語化,多是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以及一些社交活動為場景,側重簡單的語音、詞語、語法的考察。
第二部分為短對話理解,考察的形式是兩個人進行對話,第三個人根據對話進行提問。這一部分較第一部分難度稍大,依然是交際性對話,但已經開始出現多種感嘆、反問、委婉等表達方式,常常不正面回答問題,而是以“意外之意”的方式要求測試者進行揣摩與判斷,內容依然緊貼日常生活與校園生活,尤其要注意一些特定的人際關系與社交用語。
第三部分為長對話與篇章理解,考察的形式是對話有了“往來”,而且所提出的的問題至少是兩個,而篇章理解的篇幅就更為長了。這一部分語料所涉及的題材廣泛,多從報紙雜志和新聞廣播等選取,而體裁也十分豐富,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皆有。試題所涉及的信息量大,對測試者來說也是最難的一個部分。
(三)漢語水平考試聽力理解的能力考察。漢語水平考試的真題是不對外公布的,因此作者從《HSK初中級模擬試題》里篩選出一些例子作具體考察。第一、二部分對于聽力能力的考察多是數字、時間、地點等細節把握,人物信息及人物之間的關系,語氣與態度的價值判斷,當然還有事理的推理與判斷。 舉例:
1.六點一刻的電影票已經賣完了,我們只好看兩個半小時以后的夜場了。
問:他們可以看什么時候的電影?
這是一個細節把握題,要求考生對于“六點一刻”以及“兩個半小時”這兩個時間信息及時把握并進行計算。
2.各位聽眾,現在是“生活之友”節目時間,今天我想和大家談一談冬天怎么預防感冒、蘋果怎么過冬,最后還要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筷子。
問:說話人是干什么的?
這道題目要求考生對于說話人的人物身份進行判斷,從說話人的講話內容和講話風格推導出,該說話人應該是節目主持人。
3.李明,你看都什么時候了,你怎么現在才來?
問:說話人是什么意思?
這道題是通過說話語氣來進行判斷的,考生應該聽出責怪的語氣才能達標。
4.女:對不起,剛才我和朋友光顧說話了,沒看見紅燈。
男:街上車這么多,可不是鬧著玩的,下次注意。
問:男的可能是干什么的?
此道題目要求考生根據對話推導出人物的身份或是關系,錄音中女士是一位駕車的人,而男士提醒她“下次注意”,考生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得出該男士可能是個警察。
第三部分語料較長,長對話再短的也有80字左右,篇章理解多的甚至達到400或500字,問題最少也會有兩個,因此考察的聽力能力較為龐雜。從出題者的角度出發,這一部分題目的設計就是為了考察應試者的綜合性能力,尤其是排除各種干擾項以及主旨歸納能力等。
舉例:據中國C23456提供的消息,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深圳公司一架波音737飛機在昨天執行重慶一深圳cz3456號航班任務,晚上9點30分在深圳機場降落時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據悉,這架飛機上共有73人,其中旅客65人,機組人員8人。飛機失事后,有35人遇難,其中旅客33人,機組人員2人,另有3人重傷,其余人員輕傷。經現場救援,目前大部分傷員情況穩定。深圳機場已于今天上午9時15分恢復開放。
5.這次事故發生在什么時候?
6.事故發生多長時間后,機場重新開放?
7.有多少人員死亡?
從這道題目的錄音材料和問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道題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細節把握能力。且不說材料的時間長度,光是“細節”二字就已不再像之前例3那樣簡單,文中出現了大量的時間、數字、地名,考生真正需要把握的僅有三個而已,如何排除其他細節信息的干擾以及把握正確信息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第三部分考察的范疇還有許多,例如文章的主題與內容,作者的價值觀和態度,某個重點詞或短語的意思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另外,聽力理解考察的絕不僅僅是理解能力,譬如說考生平時沒有專門的聽力訓練,聽到的總是老師一味遷就的所謂的慢速且清晰的“教師式語言”,那么考生未必是聽不懂錄音內容而是跟不上或不習慣正常的語速,又如考生并不了解中國人委婉迂回的話語習慣,那么當考生聽到“哪里哪里”這樣的謙虛用語時就有可能誤解為否定,這些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留學生漢語水平考試聽力理解部分普遍分數較低這一現象,作者嘗試探討一些補救的應對措施,以期在提高考試分數的同時聽力技能也能真正有所質的飛躍。
李清華(1987)[9]針對如何提高聽力理解的能力提出了六條能力指標:對聽力材料的篩選能力、預測和更正預測的能力、跳躍障礙的能力、識別重述或變化措辭的能力、利用連接詞和語法關系提供信息的能力以及邊聽邊做筆記或畫圖的“一心二用”的能力。李氏所提出的這六條能力指標實則便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范疇內的“學習策略”。
Chamot(1987)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Richard和Platt(1992)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更好地幫助自己理解、學習和記憶新的信息而在學習過程中采取的有意識的行為和思想。”(轉引自丁安琪,2010,P65)[10]
Oxford(1990)對語言的學習策略做了較為綜合的分類,將其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兩個大類,直接策略可以細分為三個小類:記憶策略、認知策略以及補償策略,而間接策略亦可分為三個小類: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還有社會策略。(轉引自丁安琪,2010,P69)[10]
我們可以將Oxford的這六個策略與聽力理解的應對策略有機結合,方案如下:
(1)記憶策略:考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利用關鍵詞的提前記憶以提取錄音材料中相似或相關的信息,例如關鍵詞是“幾點”,那么當錄音中提到時間時考生就要尤為注意。我們不可能記憶大量的信息,但可以選擇性地記憶有用信息。
(2)認知策略:考生可以選擇“自下而上”的認知方式,從局部到整體,例如記筆記把握細節,也可以選擇“自上而下”的認知方式,從整體到局部,例如整體感知大意進行推測。
(3)補償策略:考生可以利用上下文的線索、已有語法能力的判斷、說話者的語氣等彌補自身語言知識的缺陷。
(4)元認知策略:考生可以在測試之前明確告訴自己要集中精力,在聽的過程中就算碰到聽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暫且跳過,迅速調整自己跟上錄音進度。
(5)情感策略:考生要隨時監控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聽不明白一個地方就感到灰心失望而影響了后面的發揮,也不能因為錄音語速過快就給自己判了“死刑”,要樹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愉悅的心情,盡量克制“焦慮感”。
(6)社會策略:考生對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及時提出來,與老師或同學進行溝通,盡可能多地走出去與母語人士交流,多說多聽多練習。
林琳琳(2008)[11]利用聽力測試、訪談、追思法三種形式對在華留學生做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在相同的語言水平中,使用聽力策略能力的不同造成了聽力成績的差異;具有策略意識和較強的學習聽力能力是HSK高分者的共性。但她也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得出這樣的結論:實驗組聽力教學影響最弱的是HSK聽力的第三部分,這也是學習策略的局限性之體現。因此,要想全面提高聽力理解能力,除了“學習策略”這樣的應對措施,我們應該從詞匯、語法、文化等多方面語言能力上下“苦功夫”,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
[1]寒宇.НSK水平考試成績分析——兼談聽力教學在漢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4):92-95.
[2]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83.
[3]王偉.英語聽力訓練中的聽力要素與聽力障礙.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1):27-39.
[4]王碧霞.聽能與聽力理解困難的認知心理分析.漢語學習,2000(6):53-60.
[5]馬黎華.影響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因素.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68-71.
[6]羅燕媚.第二語言聽力理解中的元認知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4(6):136-137.
[7]Rоst, М. Tеасhing аnd Rеsеаrсhing Listеning.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74.
[8]祝新華. 聆聽評估.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СВS512中國語文測試 Intrоduсtiоn tо Сhinеsе Lаnguаgе Tеsting科目資料,2013:1.
[9]李清華.談科技漢語的聽力理解.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2):103-110.
[10]謝安琪.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65.
[11]林琳琳.論聽力策略對НSK(初中等)聽力成績的影響.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To explore the request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Hanyu Shuiping Kaoshi (HSK) on the listening ability
An Ze
(College of Humanities, HongKong Polytech University, Hongkong)
China’s Hanyu Shuiping Kaoshi (HSK) is a proficiency test, as well as a kind of aptitude test. The inspection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ccounts for a quarter of the total score. The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living example of the examination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quirement of HSK for Chines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clusion to mak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HSK;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learning strategies
H310.4
A
1000-9795(2014)03-0305-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15
安 澤(1988-),男,云南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