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瀅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4)
區域性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
李曉瀅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4)
在區域性高校為區域經濟服務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當前翻譯人才的培養現狀,針對如何提高英語專業中翻譯人才培養的質量,從翻譯人才的教學培養目標和培養對策對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進行了探討,旨在推動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期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英語專業;翻譯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的英語翻譯人才培養主要是兩種方式:一是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二是翻譯專業的教學培養。教育部2006年正式批準設立翻譯本科專業進行試點;國務院學位辦于2007年正式批準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點”,為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的翻譯人才。這說明現階段的翻譯人才緊缺。而全國有900多所高校開設英語專業,現實指出當前的翻譯人才仍極大地依賴于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培養模式。根據廣西教育廳網站統計數據,廣西有26所高校開設英語本科專業,5所高校開設翻譯本科專業,3所高校有翻譯碩士學位授予權。區域社會發展急需大批合格的翻譯人才,因此,要應對緊迫的翻譯任務,廣西區域性高校當前只能從英語專業培養的翻譯人才模式著手改革,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
在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先介紹翻譯的理論,在講解翻譯技巧時給學生大量的練習進行翻譯實踐,尤其以練習單句為主。這種教學的缺點是,第一,學生對翻譯理論認識不深;提及翻譯理論或標準,學生言必稱“信達雅”,其他則不甚了解,更不用說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第二,學生通過大量機械操練可以使掌握一些翻譯技巧,但不能很好的融會貫通。第三,學生的整體篇章分析能力較差。許鈞(2000:3)也指出,我國的翻譯教學普遍存在有這樣一些問題:第一,翻譯教學的指導思想認識模糊。第二,翻譯教學缺乏理論指導;第三,翻譯教材不統一,內容比較陳舊;第四,翻譯教學隊伍建設缺乏長期規劃,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而且,翻譯課程的設置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這也是在許多外語專業中培養翻譯人才時出現的問題。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八級翻譯技能的要求是:“能運用翻譯的理論和技巧,將英美報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學原著譯成漢語,或將我國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學作品譯成英語……能擔任一般外事活動的口譯。”區域性高校的翻譯人才培養應以這個要求為目標進行模式構建。
2.根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廣西要“緊貼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實際,適時適勢地大力引進和培養……外語……等現代服務業緊缺專業人才”。根據區域性高校“辦在地方、服務地方”的基本特征(楊榮翰等,2010:66),廣西作為溝通中國與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其高校應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服務區域經濟。
3.區域性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應體現區域特色。廣西高校生源以區內為主,其中少數民族生源占一定比例。應在客觀情況下,根據少數民族生源的水平設計和適當調整教學方案。既然是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實用人才,還要考慮主要就業市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需求。東盟國家語言豐富,雖然英語為其工作語言,但語音、語用方面會因其母語影響產生變體。因此,在翻譯教學中需適當加入東南亞英語變體研究。
1.翻譯師資隊伍建設。201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的總體目標是:“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由于翻譯師資主要來源為外語教師,相當多的教師本身并沒有翻譯職場的經驗,或者把翻譯僅僅當成語言轉換進行教學。因此,區域性高校應以加強翻譯學科建設為核心,以翻譯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全面提高翻譯教師隊伍思想業務素質為基礎,建設數量合理、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充滿活力、精干高效、相對穩定的翻譯教師隊伍。
2.翻譯教材的改革。以培養社會需求的翻譯人才為目標的翻譯教材應充分體現市場導向原則,目前我國的翻譯教材編寫缺乏市場意識,內容上仍以文學翻譯為主,忽視其它如經濟、科技方面的的翻譯;體例上以翻譯技巧和實踐為主,以篇章分析為主的較少;而且書中例子相對較陳舊,沒有與時俱進。翻譯教材改革的目標是以當前社會需求以及地方性人才培養的需要,突出體現了本地化、區域化和國際化特點,使其具有現實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3.翻譯教學方法的改革。穆雷(2004:26)指出我國的翻譯教學方法滯后,“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講評方法”,這種翻譯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對翻譯理論的講授覺得乏味無趣,而在翻譯實踐方面又因為沒能形成自己的認識而無從下手,只能轉向大量的機械式翻譯練習。因此,“結果是翻譯教學效率低下,一些原本應該提高翻譯能力的課程被上成熟練語言能力的后續課程,教師疲憊不堪收效甚小,學生也覺得興趣不大”。鮑川運(2009:45-46)對于大學本科翻譯教學的課程設計提出兩個理念:一是建立以過程為基礎的翻譯教學規范,二是建立操作性較強的翻譯教學規范。基于該理念,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應實現學生自主型的轉化,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評法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教學法。教師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譯文的對錯,使學生處于被動的聽講地位,而是強調翻譯是一個非直線性的、探索的生成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熟悉現實翻譯市場中的操作流程,學生通過譯前分析,收集翻譯任務的相關背景資料、術語對照、平行文本采集等,形成譯文,最后再做譯后分析,提高自身的翻譯素養。通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供參與機會,解決翻譯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了解并熟知翻譯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翻譯技術手段改革。采用網絡、語料庫等現代信息技術輔助翻譯教學。翻譯教學中,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翻譯教學和培訓效率與質量。鼓勵并指導學生善用網絡資源,如翻譯網站、翻譯軟件、在線詞典等;建立多學科翻譯語料庫、學習者個人語料庫。自2005年以來,國內語料庫翻譯學進入快速發展期,語料庫的應用在翻譯教學中逐漸普遍。黎土旺(2007:48)指出,與傳統的翻譯教學相比,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具有文本電子化、學習直觀化、分析多元化、結論科學化和成果有機化的特點和優勢。教師備課和使用者查閱資料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可消除傳統翻譯課堂教學中譯例單一、缺乏真實性等弊端,有助于提升教學時效性。信息技術輔助翻譯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交互式教學活動的深入,使學生在翻譯學習方面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中。翻譯技術手段的革新對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起到支撐作用,能從整體上進一步提高高校翻譯教學水平,培養出更加適合地方需要的翻譯人才。
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經濟建設對翻譯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而翻譯人才的培養是為區域社會經濟服務,這也是區域性高校在社會發展的同時謀求自身的發展動力。適應市場對翻譯人才的要求,區域性高校必須在翻譯教學實踐中合理、科學地進行改革,構建合格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與翻譯技能以適應區域社會的需要。
[1]鮑川運.翻譯師資培訓:翻譯教學成功的關鍵[J].中國翻譯,2009(2).
[2]黎土旺.語料庫與翻譯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7(8).
[3]穆雷.翻譯教學發展的路徑[J].中國翻譯,2004(5).
[4]許鈞.外語教育:新世紀展望——應該加強翻譯教學改革[J].外語研究,2О00(5).
[5]楊榮翰,潘立文,林明.區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改革與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3、4期.
[6]章遠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解讀[М].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М].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廣西教育廳.httр://www.gхеdu.gоv.сn/.
[9]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httр://www.gоv.сn/ zwgk/2012-09/07/соntеnt_2218778.htm.
On Regional Universities 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Li Xiao-y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4, China)
Reg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ser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aims and cultivation target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to meet the demands of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lish major; 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H315.9
A
1000-9795(2014)03-0337-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12
李曉瀅(1979-),女,廣西南寧人,從事翻譯研究與文化對比方向的研究。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基于語料庫的區域性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批準號:2013C003)的部分成果。